• 1、细菌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细菌属于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液泡和
  • 2、【情境·问题】地球上的生物(病毒除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图是构成生物的各种不同形状细胞的案例。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

    (1)、问: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

     

    (2)、【温故·过关】活动1:如图,对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的各个结构,梳理“细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知识点。

    细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①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 , 动物细胞没有。

    ②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最大区别: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 。

    (3)、【归纳·知新】活动2:归纳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深刻领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结构名称

    结构

    功能

    细胞膜

    由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入的蛋白质组成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进行交换

    细胞质

    包含水、盐类、有机分子等

    提供一个介质,使细胞器能够悬浮其中并进行各种活动

    细胞核

    包含核膜、染色质(DNA和蛋白质复合物)、核仁等

    存储信息,并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壁

    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提供支撑和保护,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

    液泡

    由液泡膜和液泡内的液体组成

    植物细胞常有较大的液泡,内有液体,叫作 , 液体内储存着物质,含有多种有机物

    叶绿体

    是双层膜结构,内部含有基粒和基质;基粒由多个扁平的囊状结构(类囊体)堆叠而成

    扁平的囊状结构中存在着叶绿素。叶绿体是植物进行的场所

    (4)、活动3: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目前,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500万种。如图是一些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以及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图。据此梳理“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①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约有500万种,这说明生物的物种具有的特征。有一些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生物,如图中的(举两例)。肉眼能看见的动物和植物个体,一般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这些生物属于生物,如图中的(举两例)。

    ②根据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图可判断单细胞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可以独立完成。因单细胞生物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如、能排出废物、能、能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变异现象等。

    (5)、活动4:如图,根据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实验过程,梳理“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知识点。

    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

    步骤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目的

    擦片

    用干净的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避免污物影响观察

    滴液

    在载玻片上滴1滴

    在载玻片上滴1滴 

    维持细胞的 

    取材

    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内

    用已消毒的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壁上沿方向轻刮几下

    取到适于观察的细胞

    (涂)

    将表皮放在载玻片中央,用镊子展平

    把刮下来的口腔上皮细胞均匀地涂在液滴 (填位置)

    避免在观察时看到细胞重叠现象

    盖片

    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慢慢放平,盖上盖玻片

    防止产生等

    染色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1~2滴(或红墨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1滴0.01%的(或稀碘液)

    使细胞的各部分结构着色,便于清楚地观察细胞内的结构

    吸引

    染色过程中,在相对应的用吸水纸吸引

    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 3、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常栖息于海拔2500~5000m的高原地带,全球约60%的雪豹栖息在我国。如图所示,雪豹有许多“秘密装备”,其中与捕猎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装备1 B、装备2 C、装备3 D、装备
  • 4、生物分类就是依据某标准将生物分门别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生物归为一类,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如图,将不同生物分为A、B、C、D四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将细菌、酵母菌、小球藻、草履虫归为A类,依据是它们都是
    (2)、将小球藻和葫芦藓、小麦、满江红、油松归为B类,依据是它们都属于;将除病毒以外的其他生物都归为D类的依据是D类生物
    (3)、如果把B类生物分为小球藻、葫芦藓、满江红和小麦、油松两类,则分类的依据应该是 , 若进一步对小麦和油松分类,其分类依据是
    (4)、C类生物同属于动物,若依据体温是否恒定可分为两类。
    (5)、家兔属于动物,这类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为  , 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 5、下列关于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软体动物用足运动,大多具有贝壳 B、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比线虫动物运动更灵活 C、比较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结构特点,推测前者可能由后者进化而来 D、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可从各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因而比扁形动物更高级
  • 6、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带是藻类植物,依靠它的根固着在浅海的岩石上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且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所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 C、银杏是裸子植物,其果实是银杏,又叫白果 D、种子比孢子的生命力强,是种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 7、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极广,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有关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B、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C、丙属于真核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 D、丁为多细胞真菌,依靠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维持生活
  • 8、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狼在部分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种、属、科 B、分类等级“科”比“属”包含的生物种类少 C、狼群间会为了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D、图中三种动物之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 9、对外界刺激有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基本特征的是( )
    A、蜗牛受到触碰会缩回壳内 B、人体受到外界抗原刺激会产生抗体 C、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D、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 10、显微镜是科学观察的重要工具,正确操作显微镜是一项重要技能。结合右图所示的光学显微镜结构图,下列有关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安放:将显微镜放在身体正前方,镜臂接近光源 B、对光:转动结构4,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调节7至出现圆形 C、调距:眼睛注视3,转动2,使镜筒慢慢下降至看到物像 D、观察:双眼睁开,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
  • 11、【情境·问题】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旨在呼吁大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生物多样性并公平地分享利用生物多样性所获得的惠益。如图甲、乙、丙、丁、戊依次是乌头、水母、海豚、栗喉蜂虎、鹿,都是较为常见的生物。

    (1)、问:①图(选填“甲”“乙”“丙”“丁”或“戊”)中的生物属于植物。

    ②图中的动物分别属于哪类动物?

    (2)、【温故·过关】活动1:如图甲、乙所示,小科要进行三个实验操作:一是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生物,二是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步骤,三是用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上”字。

             

    问:①观察蜗牛和蚯蚓选用(选填“放大镜”或“显微镜”,下同)。观察衣藻、草履虫和细菌等选用

    ②如图甲,显微镜使用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③将图乙中的方框填写完整。

    如图所示的目镜和物镜,要使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则可选用的最佳镜头组合是 , 该组合的放大倍数为倍。

    若慢慢将玻片“上”向左移,则看到的“上”的物像应向移动。

    玻片“上”放上载物台,请在圆圈中画出观察到的“上”的物像。

    显微镜:

    ④显微镜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使(选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对光过程中,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 , 同时调节 , 使视野明亮。

    ⑤完成对光、放置好玻片后,要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到接近玻片。此过程中,眼睛要从注视物镜,以防物镜碰到玻片而损伤物镜或压碎玻片。然后上升镜筒寻找到物像,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 , 视野中看到的物像越 , 看到的细胞数目越。看到的像是、放大的虚像。

    ⑦若观察到的视野偏暗,则应使用或调节遮光器至大光圈。视野中出现污点时,先转动目镜,若污点动,则污点在上;若不动,则在上。

    (3)、活动2:结合下列现象,梳理“生物的特征”知识点。

    生物的特征

    ①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能生长、发育和后代,能进行

    ②生物对外界能作出反应,能遗传、和进化,能并影响环境。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4)、活动3:如图甲是5种生物的二歧分类检索表,结合图乙,梳理“生物的分类”知识点。

    分类等级

    蝗虫

    动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哺乳纲

    哺乳纲

    昆虫纲

    灵长目

    食肉目

    直翅目

    人科

    猫科

    蝗科

    人属

    猫属

    飞蝗属

    智人

    东亚飞蝗

    甲  
     

    1a 能进行光合作用…乌头

    1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2

    2a 无脊椎骨    水母

    2b 有脊椎骨    3

    3a 卵生    栗喉蜂虎

    3b 胎生    4

    4a 水⋯⋯⋯⋯⋯⋯豚

    4b 陆生    鹿

      乙

    生物的分类

    ①生物的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生活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进行的。

    ②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分类等级最低的是 , 它也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 , 生物间的共同点越 , 亲缘关系越

    ③二歧分类检索表是最常用的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检索表。它把同一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 , 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如图所示。

    (5)、活动4:结合病毒、细菌、真菌的微生物结构图,梳理“病毒、细菌、真菌”知识点。

    病毒、细菌、真菌

    ①结构特点

    类别

    结构

    特点

    病毒

    外壳和遗传物质

    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

    细菌

    、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等

    , 属于生物,一般要依赖生活

    真菌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属于生物,无 , 一般要依赖有机物生活。真菌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②人类对病毒、细菌、真菌的利用。细菌、真菌可用来制作食品,如泡菜、酱油、醋、酒等;病毒可用来生产药品,如生产胰岛素、疫苗等;有些真菌可以食用,如、木耳等;细菌能分解动植物 , 促进自然界的循环。

    (6)、活动5:乌头是毛茛科植物,株高60~150cm,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其为哪种植物。

    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

    ①孢子植物的主要特点

    类别

    主要特征

    代表植物

    繁殖方式

    藻类

    结构

    水绵、衣藻

      繁殖后代

    苔藓

    的分化,无真正的 

    地钱、葫芦藓

    蕨类

    有根、茎、叶

    肾蕨、卷柏

    ②种子植物的主要特点

    类别

    主要特征

    代表植物

    繁殖方式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

    马尾松、水杉、苏铁、银杏

    繁殖后代

    被子植物

    种子外有包被

    大豆、玉米、水稻

    (7)、活动6:

    ①海豚能在水中游,却不是鱼类。它属于动物,因其生、乳。

    ②栗喉蜂虎名为“虎”却不是虎,它与虎在形态特征、呼吸器官、生殖方式、体温等方面有何异同点?

    答:栗喉蜂虎属于 , 体表被 , 用肺呼吸、卵生、体温恒定;虎属于 , 体表被 , 用呼吸、生、体温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③无脊椎动物

    类别

    形态特征

    举例

    原生动物

    身体只由一个构成

    变形虫、草履虫

    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对称

    水母、水螅

    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同一个开口,身体背腹扁平

    猪肉绦虫、涡虫

    线虫动物

    摄食和排泄分两个口,身体不分节

    蛔虫

    环节动物

    摄食和排泄分两个口,身体细长,有许多

    蚯蚓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

    蜗牛、海螺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生活在海洋中

    海星、海胆、海参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体表有

    蝗虫、龙虾、蜘蛛、蜈蚣、蝴蝶

    ④脊椎动物

    类别

    形态特征

    呼吸器官

    生殖方式

    体温

    举例

    鱼类

    体表有鳞片

    多数体外受精,卵生

    不恒定

    鲨鱼、鲢鱼

    两栖类

    体表裸露

    幼体用

    成体用

    体外受精,

    不恒定

    青蛙、大鲵

    爬行类

    体表覆盖鳞片或甲

    体内受精,

    鳄鱼、蛇

    鸟类

    体表覆盖羽毛

    体内受精,卵生

    家鸽、鸭

    哺乳类

    全身被毛

    体内受精,

    恒定

    白鳍豚、鲸、猴

    (8)、【归纳·知新】活动7:对比归纳: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分类。

  • 12、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Fe3O4)和“可燃空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1)、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
    (2)、将B装置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了水。可燃空气的名称是
    (3)、若该实验中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为m1 , 可燃空气的质量为m2 , 可燃空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m3 , 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m1、m2、m3三者应满足的 m1m2m3关系是
  • 13、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得到以下材料: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
    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一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
  • 14、如图为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能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C、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11 D、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 =催化剂N2 +2CO2
  • 15、某同学用图甲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将图甲中的两种溶液混合,观察到的现象,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且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仅利用图甲的器材,可继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是____。
    A、冰熔化成水 B、铜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C、碳酸钙固体和稀盐酸混合
    (3)、该同学以电解水为例,用图乙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 16、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g铁和5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 C、5g硫和5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量为10g 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17、【情境·问题】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在2040年前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最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形成一个多功能月球基地。根据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样品分析,每吨月球土壤含有100g左右的水分;同时对五号玄武岩样品分析,硅、铁的氧化物含量比较高。
    (1)、问:航天员要在月球基地长期生存,那么所需的氧气除了能从地球上携带外,还有哪些来源,依据是什么?

     

    (2)、【温故·过关】活动1:如图甲是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如图乙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请思考:两个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梳理“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理解化学反应实质。

    活动2:如图是铝和氧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定律

    ①用小气球收集生成的气体、两种溶液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沉淀,可以将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都 (选填“收集在一起”或“自由放在自然环境中”)。

    ②参加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化学反应是反应物分子里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

    (3)、活动3:梳理“化学方程式”知识点。

    ①书: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用短线连接

    ②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等:标明反应条件、气体符号↑、沉淀符号↓,将“——”改为“=”

    ④查:检查是否正确、是否配平、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反应条件是否标明

    化学方程式

    ①书写上左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物是什么。上左图表示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气体。

    Ⅱ.表示几个分子(和几个分子或原子)反应,生成几个分子(和几个分子或原子)。如个碳原子和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个CO2分子。

    Ⅲ.表示几份质量(和几份质量)的物质完全反应,生成几份质量(和几份质量)的物质。如每12份质量的C和32份质量的O2完全反应,生成

    (4)、【归纳·知新】活动4:对照案例,梳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 18、下图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

    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得失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凡有电子得失发生的化学反应都

    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反应。
    (2)、电子得失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选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乙是反应。
    (4)、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____。
    A、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B、电子得失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C、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D、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 19、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如图。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 B、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 C、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 D、说明了燃烧需要助燃剂
  • 20、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6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是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试管②、③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只有试管②中有燃烧现象 B、试管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在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试管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上一页 357 358 359 360 3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