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的平均密度约为1.0×103kg/m3 B、中学生的体积约为0.5m3 C、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N D、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人对地面的压强约是1.5×106Pa
  • 2、我省一些地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石灰石储量达500亿吨,是我省制造水泥、石灰、轻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来源。某校科学探究小组同学从矿山带来一些石灰石做纯度分析,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20克石灰石放入甲图A装置中,同时加入足量稀盐酸。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②测量C装置中吸收到的由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据此绘成乙图中曲线;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2)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及盐酸挥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你认为由C装置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是否准确?请回答并分析原因。

  • 3、查阅资料已知:

    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为白色固体,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小块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

    请你推断该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理由。

  • 4、某兴趣小组想从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废液回收铜和制备纯净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1)步骤①的名称是

    (2)步骤②中加适量稀硫酸,判断加入的量已达到“适量”的依据是

    (3)小科提出步骤①中的铁粉可以用锌粉代替。你赞同吗?请说明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 5、小明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时,改变钩码的个数和接触面的材料,拉动毛巾或棉布,使木块和桌面保持相对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接触面材料

    木块质量(克)

    钩码质量(克)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牛)

    1

    棉布

    300

    50

    1.5

    2

    棉布

    300

    100

    1.2

    3

    棉布

    300

    150

    0.9

    4

    毛巾

    300

    200

     

    (1)本实验中钩码的作用是

    (2)分析表中1、2、3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小明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用毛巾替换棉布,同时改变压力大小,结果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0.9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

  • 6、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明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了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1)小明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没有变质”。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小明通过乙图实验确定了样品是部分变质,实验过程中滴加的氯化钡必须足量,其目的是

    (3)下列溶液能代替乙图实验中的氯化钡溶液,起到相同的作用的有。(可多选)

    A.氢氧化钡       B.硝酸钡       C.硝酸钙       D.氯化钙

  • 7、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某金属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

    盐酸溶液浓度

    5%

    10%

    15%

    5%

    10%

    15%

    反应开始时酸溶液的温度(℃)

    20

    20

    20

    35

    35

    35

    反应开始到2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mL)

    10

    19

    28

    28

    72

    103

    反应结束共产生气体体积(mL)

    60

    118

    175

    60

    118

    175

    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温度(℃)

    30

    39

    50

    44

    55

    64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因素有

    (2)可以通过比较实验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

    (3)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后,盐酸溶液浓度降低,但反应速率不是逐渐减慢,而是逐渐加快,可能的原因是

  • 8、已知在不同的温度下,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现利用下图1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过程中管内的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注:图1中的仪器甲是一种加热仪器,图2中A、B点的固体组成分别是铁的氧化物中的一种。

    (1)阅读资料发现,酒精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400~500℃,酒精喷灯加热时玻璃管的受热温度是:800~1200℃。实验室要利用图1来制取单质铁,仪器甲应选用的加热仪器是(填酒精灯或酒精喷灯)。

    (2)图1装置明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3)利用图2显示的相关信息,求出图中x=g。

  •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步骤Ⅱ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

    步骤Ⅲ向沉淀中滴加盐酸,沉淀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填化学式)。

    (2)写出步骤Ⅲ的实验现象

    (3)步骤Ⅱ的滤液中存在的溶质组合可能是(填序号)。

    ①NaCl②NaCl、NaOH③NaOH、BaCl2④Na2CO3、NaCl⑤NaCl、BaCl2、Na2CO3

  • 10、同一小球以同样的速度v沿着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斜向上抛出,甲图表示小球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向上运动,乙图表示小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空气对小球的阻力忽略不计)。

    (1)小球在沿斜面上升的过程中其机械能总量(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小球能到达最高点的高度h1h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11、地铁是以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建设中各种材料被广泛应用。

    (1)锰钢主要成分是铁、锰、碳,主要用于制造钢轨等,从物质的类别角度看,锰钢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下列选项中能与其形成对照,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水的是

  • 12、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表示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B、②表示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渐滴入到盐酸溶液中 C、③不考虑水的蒸发,表示一定量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④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13、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分析实验②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分析实验②③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14、如图所示,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选择一团可燃物置于筒内,压下活塞。为了可燃物更易燃烧,关于所选可燃物的着火点及对活塞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着火点低,缓慢下压 B、着火点高,缓慢下压 C、着火点低,快速下压 D、着火点高,快速下压
  • 15、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液体X滴入烧瓶中,观察到小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仍然保持膨胀状态,则液体X和固体Y可能是(       )

    A、水、氢氧化钠 B、水、硝酸铵 C、稀盐酸、碳酸钠 D、铁、氯化铜
  • 16、小科想利用轻薄的硬铁片,通过弯折、焊接等方法设计并制作一款结构稳定、适合拍摄的手机桌面支架。下图实物模型中,手机不能保持稳定的是(  )
    A、    B、    C、    D、   
  • 17、下图为初中科学中用到斜面的两个经典实验: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图1)和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图2)。这两个实验中,均未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

    A、转换法 B、类比法 C、实验推理法 D、控制变量法
  • 1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C15H12O5)得到广泛应用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属于(  )
    A、氧化物 B、有机物 C、无机物 D、混合物
  • 19、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
    A、 金戒指 B、铝蒸锅 C、铁锤 D、铜导线
  • 20、如图甲,港珠澳大桥全长55km,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由引桥、跨海桥、海底隧道三部分组成,其中跨海桥长22.9km,海底隧道长6700m,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船舶撞击。图乙是港珠澳大桥的限速牌。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回答:

    (1)、当汽车以最高限速行驶,通过港珠澳大桥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2)、若一车队长100m,通过海底隧道时,车队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为220s,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队是否超速?
    (3)、若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经15s行驶375m后,开始做匀速运动,求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