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向 一定质 量 的 FeSO4 和CuSO4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液的颜色呈蓝色 B、滤液中可能存在Fe2+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D、滤渣中一定含有 Fe和 Cu,可能含有 Zn
-
2、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镁条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如图所示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
3、小明将未经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BC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D 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4、某项目化学习小组用传感器开展“影响铁锈蚀因素”的探究,设计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传感器采集数据绘制得到如图乙的 a、b两幅曲线图。

[资料1]一定条件下,炭粉和氯化钠溶液可加快铁的锈蚀,但它们本身不参加反应。
[资料2]该实验步骤如下所示: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药品,将5g 铁粉和2g 炭粉加入锥形瓶,并加入 2 mL 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立即塞紧橡皮塞,橡皮塞上已插有一支装有 5 mL 稀盐酸的注射器及传感器;
④观察现象,采集数据。
根据所学知识及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注射器中的稀盐酸会自动注入瓶内,原因是。(2)、图乙曲线图a、b中,O~t1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减小;t2~t3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解释产生这两个不同现象的原因。 -
5、兴趣小组为探究 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铜片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一段时间后将图甲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铁片,析出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实验可证明金属的活动性 Fe>Cu>Ag B、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滤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C、a点对应的溶质有Cu(NO3)2、AgNO3 D、bc段析出的固体是铜 -
6、某兴趣小组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单质银:将足量的铁粉和稀硫酸依次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的物质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点剩余的固体为铁、银 B、n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铁 C、a点固体表面产生气泡 D、b点溶液中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
7、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如图所示图像中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横坐标表示相关的量。其中图像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
8、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固体,直至过量。小金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 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 C、a至 d 段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D、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
9、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进行了探究,最终确认废液中的溶质为 CaCl2 和HCl。已知 CaCl2 溶液呈中性。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 Na2CO3溶液,如图7-ZT-3 所示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图明显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
10、如图中关于 pH 的曲线正确的是( )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水 B、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稀盐酸中加入 Na2CO3溶液 D、向20g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 -
11、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 pH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 质是 NaOH和 NaCl B、a、b、c 点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 C、c 点表示 NaOH 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12、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 L1、L2上分别标有“220 V 15 W”和“220 V60 W”字样。两灯都发光时,若L1 比L2亮,则闭合的开关为;若L2 比L1 亮,则闭合的开关为。(忽略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
13、如图所示,两灯泡L1 和L2 的规格分别为“6 V 3 W”和“6 V6 W”,电源电压相同,恒为 6 V,按甲、乙方式连接,工作时最亮的是( )
A、图甲中的L1 B、图甲中的L2 C、图乙中的L1 D、图乙中的L2 -
14、 灯泡 L1 标有“80 Ω 0.1A ”字样,灯泡L 2标有“20 Ω 0.2 A”字样,将它们并联接在某电源两端,在不损坏灯泡的情况下,恰使其中的一只小灯泡正常发光。求:(灯丝电阻不变)(1)、电源电压。(2)、此时干路中的电流。
-
15、 将“3 V 3 W”的灯泡 L1 和“6 V 6 W”的灯泡 L2 并联接在电压为 3 V 的电源两端,若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两灯泡都正常发光 B、两灯泡都不能正常发光 C、灯泡 L2 比灯泡L1亮 D、L1 正常发光,L2不能正常发光
-
16、 甲灯标有“36 V 7.2 W”字样,乙灯标有“12 V 1.2 W”字样。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源上,其中一个灯泡能正常发光,正常发光的是 , 电源电压是V,另一个灯泡的实际功率是W。(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
17、一只小灯泡,铭牌上标有“12 V 12 W”字样,若将该灯接在电压为 16 V 的电源两端,要使其正常发光,则应联接入一个阻值为Ω的电阻,此时这个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为W。小灯泡用久了会发暗,其原因之一是钨丝先升华后又凝华在灯泡内壁上,影响了玻璃的透光性;原因之二是灯丝变细,电阻变 , 在电压不变时,实际功率变。
-
18、 把标有“6 V 6 W”的小灯泡L1 和标有“6 V3 W”的小灯泡 L2 串联后接在电源电压为6 V的电路中(不考虑灯丝电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所以一样亮 B、因为灯L1 额定功率较大,所以灯L1较亮 C、因为灯L2实际功率较大,所以灯L2较亮 D、因为灯L1实际功率较大,所以灯L1较亮
-
19、一只标有“10 V 5 W”的甲灯和一只标有“6V 1.8W”的乙灯串联接入电路,两灯均能发光,则关于两灯实际亮度的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 ( )A、甲灯较亮 B、乙灯较亮 C、两灯亮度相同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
20、小明用两个不同的灯泡做“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实验时,发现一个灯泡较亮而另一个灯泡较暗,则较亮的灯泡 ( )A、电阻小 B、灯丝粗 C、通过的电流大 D、实际功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