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实验方法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B、 C、 D、
  • 2、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 3、近日王大妈因食用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而造成中毒。原因是久泡的黑木耳中滋生了致命毒素————米酵菌酸(C25H38O7)。下列关于米酵菌酸说法正确的是( )
    A、米酵菌酸由3种元素组成 B、米酵菌酸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C、米酵菌酸由28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米酵菌酸分子由73个原子构成
  • 4、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都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这两种物质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气 D、氧元素
  • 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石墨 C、氯化钠 D、
  • 6、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 明矾[KAl (SO4)2·12H2O]是一种常用于净化水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3)、明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237g明矾与多少克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整数)
  • 7、拓展学习小组同学需要估测实验室一大箱小钢珠的质量,但是实验室没有足够量程的测量仪器。他们测出了长方形箱子的长宽高,算出箱子的容积为0.08米3;再找来一只合适的瓶子,测得瓶子的质量为40克:然后在瓶子里装满小钢珠,共计200颗,测得总质量为2千克;、接着他们在装满小钢珠的瓶子里再注满水,测得质量为2.24 千克;然后倒出所有的小钢珠,将瓶子注满水,测得总质量为540克。

    求:

    (1)、这个瓶子中只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多少?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这种小钢球的密度是多少(保留2位小数)?判断小钢珠是否纯钢制?(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
    (3)、这箱小钢珠的总质量约为多少千克?
  • 8、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小塘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9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青菜幼苗,将它们的根从土壤中挖出后,用蒸馏水洗净上面的附者物,称取每株青菜幼苗的质量并记录。

    ②将处理好的青菜幼苗均分为A、B、C三组,A组青菜幼苗的根放入盛有土壤浸出液的容器中,B组放入盛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容器中,三种培养液等量且足量,肾菜幼苗的根部分露出液面。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10天后,取出青菜幼苗:吸干根表面的水分后

    ④计算每株青菜幼苗质量增加的比例,并求得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培养液

    青菜幼苗质量增加比例

    植株①

    植株②

    植株③

    平均值

    A

    土壤浸出液

    62%

    52%

    57%

    57%

    B

    无土栽培营养液

    88%

    63%

    62%

    71%

    C

    蒸馏水

    33%

    38%

    40%

    37%

    分析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附着物,其目的是
    (2)、步骤②中,根部分露出液面,有利于根的作用。
    (3)、拟通过分析每组“青菜幼苗质量增加比例”的平均值来得出实验结论,其好处是
    (4)、从实验结果看,B组生长最快,原因是
  • 9、小科同学发现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像是生了“锈”一样。小科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二: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三: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四: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1)、【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小科和小组同学设计了下面表格中的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变色

    2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不变色

    猜想二不成立

    3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不变色

    猜想三不成立

    4

    温度高的先变色

    温度越高③

    (2)、【得出结论】新鲜的苹果切开后因亚铁离子(化学符号是)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褐色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褐变。
    (3)、【实际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褐变,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填字母,可多选)。
    A、生产过程保持充分通风 B、产品采用真空包装 C、使用慢速榨汁机(减少研磨产热) D、低温保存
  • 10、I.科学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拔下注射器,收集B管中的气体,在使用前一定要 , 防止使用时发生爆炸。
    (2)、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
    (3)、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4)、Ⅱ.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电解纯水速率较慢。查阅资料获知。调节电压或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都会改变电解速率。于是他进行了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如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每次实验收集10mL 氧气)

    反应时间

    电压

    6V

    9V

    12V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5%

    26分26秒

    12分14秒

    7分30秒

    10%

    17分8秒

    9分26秒

    6分22秒

    实验时不选择6V电压下实验的理由:电压9V,氢氧化钠浓度15%的条件下,如果要收集10mL 氧气需要的时间应该9分26秒(填“大于”或“小于”)。

  • 11、小科在学校期间,使用一种医用免洗洗手液对手部进行消毒时,闻到了浓浓的酒精味,并发现该液体的流动性较差但“干”得快。查看瓶身上的说明后,确定这种洗手液的主要成分为75%的酒精。于是,小科对这种洗手液展开了相关的探究:测量这种液体的密度。

    (1)、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 )(用字母表示);
    A、计算洗手液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洗手液的质量 C、调节天平平衡 D、将烧杯中的洗手液部分倒入量筒中,读出洗手液的体积 E、烧杯中盛适量的洗手液,用天平测出洗手液和烧杯的总质量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洗手液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左侧,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又发现指针又偏向中央刻度线右侧,则他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3)、在(1)中步骤B测得质量为45.4克,步骤D量筒内的液面如图丙所示,步骤E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洗手液的总质量为克,洗手液的密度为克/厘米3
    (4)、小科经过思考后认为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 mo:

    ②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洗手液,在液面处做标记,用天平测出洗手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③倒出洗手液后,用水冲洗并充分擦干,向烧杯中加水至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④洗手液的密度ρ手液=(水的密度用ρ表示):

    若步骤③中倒出洗手液后未用水冲洗,直接加水至标记处,则会导致测得的洗手液密度(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2、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1)、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西藏位于亚欧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一个板块活动非常剧烈的地区因此经常会发生大规模的地震。
  • 13、课堂上我们研究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回答:
    (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 )。
    A、蜡烛在慢慢变短 B、蜡烛周围的空气变热了 C、蜡烛燃烧时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 D、蜡烛在发光发热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 ( )
    A、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 B、变成棕色 C、散发出焦味 D、变成黑色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 B、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C、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 D、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 14、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g,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其总质量为320g。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290g(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 , 石块的密度为kg/m3
  • 15、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且不考虑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取下烧杯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偏左.则测得的冰块的质量(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第1周期

    1 H

    1.008

     

    2He

    4.003

    第2周期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1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第3周期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17 Cl

    35.45

    18-Ar

    39.95

    (1)、第三周期中的稀有气体元素的质子数是
    (2)、元素周期表的纵行叫做族,分为主族、副族、VIII族和0族。主族用字母“A”来表示,共有七个主族, 依次用IA族、IIA族、IIIA族、IVA族、VA族、VIA族、VIIA 族表示。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
    A、N、C B、F、Cl C、Mg、 Al D、Ne、 Na
    (3)、核电荷数1-18的非金属元素A 和B,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一种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写出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17、用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画图)。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选填“质子”、“原子”或“分子”)。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C变化的实质是
    (4)、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
    A、甲烷 B、金刚石 C、水银 D、氮气
  • 18、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 )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 19、如图所示为板块运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中最年轻的为丁 B、甲、乙之间的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 C、板块“漂浮”在海水上 D、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自转
  • 20、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上一页 312 313 314 315 3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