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铀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铀的原子序数是92 B、铀的元素符号为U C、铀原子的中子数为92 D、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
  •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表示人体内四种生命活动过程,其中能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A、 B、 C、 D、
  • 3、小金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取2.5g该样品与0.8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时间 t1t2t3t4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求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2)、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 4、2024年4月25日晚,“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迈出新的一步。运载火箭以偏二甲肼(C2H8N2)和X作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X+C2H8N2=3N2 +4H2O+2C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X的化学式:
    (2)、偏二甲肼(C2H8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3)、若用6千克偏二甲肼作推进剂,则会生成多少二氧化碳?
  • 5、如图1是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示意图,放一段新鲜绿叶和CO2缓冲液(能使装置内的CO2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得毛细刻度管1小时内的气体体积变化,如图2所示。

    (1)、在一定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发现红色液柱向右移动一点距离,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填“强于”或“弱于”)。
    (2)、本实验目的是测定绿叶光合作用时(选填“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气”)的速率。
    (3)、当光照强度15千勒克斯时,这片绿叶在1h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体积为mL。(提示:绿叶呼吸作用强度不变)
  • 6、“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上图水循环的过程②中水在蒸发时将(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保持自然界的碳~氧平衡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进行,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3)、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4)、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以维持循环体系中的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请你说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体措施有(列举一项)。
  • 7、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 , 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书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其中二氧化锰起的作用;
    (2)、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 m1-m2ρV,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__。
    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C、停止加热后,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使得内外气压相等再读数 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 8、为了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小乐利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口绿素,呈白色)开展如下实验:

    叶片区域

    实验处理

    实验现象

    A

    绿色部分

    不做处理

    变蓝

    B

    银边部分

    不做处理

    不变蓝

    C

    银边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D

    绿色部分

    黑色卡纸遮光

    不变蓝

    ①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如图甲所示,选定一片叶,对其不同区域按表中方式进行处理,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用碘液检验叶片不同区域是否有淀粉生成,相关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1)、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
    (2)、进行步骤③,需对叶片进行处理,其正确顺序应为图乙中的(按序填写字母)。
    (3)、对比叶片的(填写字母)两个区域,可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此外,该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9、小科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在广口瓶内加入少量水。

    步骤二:将____(选填“水面上方体积”或“广口瓶总体积”)分为5等分,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步骤三: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小科测得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将步骤二补充完整。
    (2)、图乙中a-c段气压上升的原因是
    (3)、图乙中的e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4)、实验结束后,如果广口瓶中的水位高于理论的水位高度,可能的原因是____
    A、步骤一中加入的水太多 B、加入的红磷量不足 C、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b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D、当瓶内气压为图乙中的d 点时就打开弹簧夹
  • 10、如图甲所示为25℃时的光照强度变化与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乙图表示温度变化与某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光合作用的速率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因为有机物的量测定不方便,通常用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表示)。请回答:

    (1)、甲图中曲线上B点代表的含义为
    (2)、由上图分析可知,该植物体在其他环境因素适宜时,体内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要达到最大时对温度的要求应该是 ℃。
    (3)、结合乙图分析,当环境温度变为30℃时,甲图中的B点将向(“左”或“右”)移动。
  • 11、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

    40

    240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因缺少氧气停止燃烧。下列灭火方法与此原理相同的是____(选填字母)。
    A、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
  • 12、某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下午却变成蓝紫色.这是由于牵牛花中含有一种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色素,牵牛花清晨呈粉红色是因为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细胞内的含量增高,细胞液呈酸性;白天则由于作用,细胞内该物质含量降低,花由粉红色逐渐变成蓝紫色。
  • 13、小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验证能使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④→→③(选择正确序号按序填写)。

    ①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2)、验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用字母表示)。
    (2)、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收集了一瓶氧气,准备完成细铁丝燃烧实验,如图甲。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接下去的操作是等到火柴(选填“燃得最旺”或“快燃尽”)时将铁丝伸集气瓶内。
  • 15、锦绣项目化小组开展“自制制氧机”的工程实践活动。
    【探秘原理】市场上的制氧机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类:空气分离制氧、电解水制氧和化学试剂制氧。

    (1)、某品牌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当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和氧气分离,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制氧机制得的“氧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一定不能选用的反应物是____(填字母)。
    A、氯酸钾(KClO3) B、氯化铵(NH4Cl) C、过氧化氢(H2O2)
    (3)、【自制制氧机】项目小组利用饮料瓶、吸管、输液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乙装置。

    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氧气经过该仓后变得清洁湿润。则瓶为加湿仓。

  • 16、春季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会诱发包括肺炎在内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为加快药物起效,可采用吸入疗法,将药物通过鼻腔吸入,直达病灶。如图一表示胸腔底部横膈膜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人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在图三中的阶段(填“ABC”或“BCD”或“CDE”), 药物会被吸入人体, 此时横膈膜处于图一中的状态(填“①”或“②”)。横膈膜由②至①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选填“a”或“b”)。

  • 17、如右图形象地表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催化剂的作用下,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其中◯◯、和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分子,试回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8、图中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物一昼夜内在 b 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 19、 A、B、C三种不同分子的模型分别为“∞”、“”、“”,如图为三种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状况,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物质的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为( )

    A、3: 1: 2 B、4: 1: 3 C、4: 1: 2 D、3: 1: 3
  •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在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m

    16

    14

    反应后的质量/g

    4

    6

    60

    50

    A、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是1;3 B、m的数值为64 C、反应中Z、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D、若继续反应,最终容器内只剩下X、Z、W三种物质
上一页 311 312 313 314 3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