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克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73克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当加入120克稀盐酸后,经充分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2、实验室中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和少量水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 C. 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 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

    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 D的质量,分别为:m、m1、m2;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 D的质量,分别为m3、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
    (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的作用
    (4)、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为(用相关字母表示)。
  • 3、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如图。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的pH>7,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 C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 全部是 NaOH; 猜想Ⅱ: 全部是 Na2CO3

    猜想Ⅲ: 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是 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 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和b分别为 , 则猜想Ⅱ成立。
  • 4、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他们把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乙图所示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观察到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生成,溶液呈黄色。

    (1)、图甲中,试管①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有剩余的反应物为
    (2)、通过以上现象,能确定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5、在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至反应完全,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2)、如图的“”“”“”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反应前“●”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6、测定某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夏设计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分别取 mg样品。

    方案一: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1g固体.
    方案二: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逸出的气体用NaOH固体充分吸收,固体质量增加m2g,你认为方案合理,写出你选择方案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 并说明你做出选择的理由

  • 7、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8、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使用 ,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 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钙

    加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B

    检验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足量稀盐酸

    C

    鉴别氯化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取样,滴加稀硫酸溶液

    D

    分离CaCl2、NaCl混合溶液

    通入 CO2过滤、洗涤,向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 10、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 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m<cg),此时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Cl2+2NaOH=CuOH+2NaCl

    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 dg时,溶液 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11、下列选项中各种溶质的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NaOH、NH4Cl、Fe2(SO4)3 B、KNO3、AgNO3、NaCl· C、KCl、CH3COOH、Na2CO3 D、H2SO4K2SO4HNO3
  • 12、氢氧化钴[Co(OH)2]可作为涂料和清漆的干燥剂,其可以通过如下的化学反应制备:CoCl+2NaOH=CoOH2+2NaCl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13、下列是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检验,在取少量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合理的是(已知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均呈中性)( ).
    A、滴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  pH>7,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B、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  pH>7,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C、滴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证明原样品没有变质 D、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pH=7,证明原样品全部变质
  • 14、小明为了庄稼生长茂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需要施肥,下列物质属于钾肥的是( )
    A、NH4HCO3 B、CaH2PO42 C、K2CO3      D、CONH22
  • 15、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
    A、氢氧化钠、纯碱、NaOH B、二氧化碳、干冰、CO2 C、氢氧化钙、消石灰、 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 16、小明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 17、在校科技节木桥承重比赛中,小明设计制作了如所示的桥梁模型,并进行了承重测试。在承重测试中,承重板通过挂钩与电子秤相连。通过往承重容器中不断加入重物来比较不同桥梁的承重能力,直至木桥受损。

    (1)、在承重测试中,往承重容器加入细沙而不是钩码作为重物的优点是
    (2)、已知承重板与桥梁的垂直接触面积约为15平方厘米,小瑞的桥梁下方电子秤悬挂重物的最大质量为15kg,不计电子秤、承重板的自重,求该桥梁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3)、请你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大桥梁的承重能力?。(说出一条即可)
  • 18、某兴趣小组成员各自用一根弹簧、一块纸板、指针和挂钩等制作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他们打算用50g的钩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刻度值的标定,并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1)、任务一:计算与标定刻度

    如图甲,把一根下端带有挂钩的弹簧上端固定在纸板上,让弹簧自由下垂,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标出ON;在挂钩上悬挂一个50g的钩码,在指针所指位置标出相应的刻度值N。接着,在挂钩上分别悬挂不同个数的50g钩码,在指针所指的位置分别标出相应的刻度值。

    (2)、任务二:评价自制测力计

    通过测试,该兴趣小组利用的弹簧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为1.5N,请根据以下评价量表,对制作的测力计(如图乙)的刻度与量程进行评价,该测力计属于哪一个评价等级并说明理由:_______。

    评价项目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刻度与量程

    刻度完全均匀

    刻度部分均匀

    刻度完全不均匀

    外观与结构完整性

    美观且牢固,结构完整

    美观,结构基本完整

    不美观不牢固,结构不完整

    (3)、任务三:改良自制测力计

    通过初步测量检测,小组成员发现制作的测力计精确度不高。想要换用一个弹簧进行制作。成员们又挑选了A、B两个规格不同、长度相同的弹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所得的拉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数据绘出如图丙所示的图像。

    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A、B中哪根弹簧,为什么?。

    (4)、任务四:利用测力计测量

    该小组利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利用如图所示的测量方式进行测量,已知图中钩码重均为1N,则B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牛。

  • 19、金华科技馆中展示了一个有趣实验,如图一所示,最下端的小孔水平喷水距离最大;为了验证这个现象,小东利用可乐瓶做了如图二所示实验,发现并不是最下端的小孔喷水距离最大。

    【提出问题】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查阅资料】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与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和小孔离地的高度有关。

    【探究实验】经过思考后,小瑞做了如图三所示实验,其中h 表示小孔在水中的深度,v表示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H表示小孔离地的高度,s表示水流射程(小孔到落点的水平距离)。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

    序号

    小孔离地高度H/cm

    小孔离水面深度h/ cm

    水最远落地点与小孔点的水平距离 s/cm

    1

    2

    3

    平均值

    1

    10

    10

    12.3

    12.2

    12.5

    12.3

    2

    15

    10

    15.2

    15.0

    15.3

    15.2

    3

    20

    10

    17.5

    17.6

    17.3

    17.5

    【数据分析】

    (1)、图一中最下端的小孔水平喷水距离最大,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 , 液体压强越大。
    (2)、实验中每一组实验的数据都需要多次重复测量,其目的是
    (3)、实验中如何保障水流从小孔水平射出的速度相同?
    (4)、根据小瑞的实验,解释图二中最下端的小孔喷水最远距离不是最大的原因
  • 20、家里的罐头瓶盖得太紧(如图甲所示),拧不开了。小嘉就在瓶盖外包上毛巾,再用力拧,毛巾在打滑,瓶盖还是没动。爸爸让他换一条湿毛巾试试,果然,湿毛巾不再打滑,瓶盖打开了。由此,他觉得水有助于增大摩擦力。但为什么许多公共场合的地面在用水打扫过后会摆放“地滑慢步”的牌子(如图乙所示),水量到底能增大摩擦还是减小摩擦?

    为了解决困惑,他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在水平玻璃桌面上滴不同滴数的水并涂匀,立即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块用油漆漆过的木块在玻璃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摩擦力,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水滴数与摩擦力关系统计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水滴数/滴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摩擦力/N

    3.16

    3.34

    3.72

    3.92

    3.02

    2.80

    2.82

    2.82

    2.82

    (1)、在使用前,弹簧测力计需要(水平/竖直)调零。
    (2)、根据实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3)、走廊警示语“地滑慢步”中,湿地板更易滑倒的力学依据是什么?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结合惯性知识进行说明
上一页 178 179 180 181 1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