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红的爷爷在岸上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在云朵里游泳,看到的鱼是光的所成的像(选填“折射”或“反射”),看到的白云是像(填“虚”或“实”)。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在鱼的视觉中,人的像比人实际身高(填“高”或“矮”)。
  • 2、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

    (1)、小号的声音通过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填声音的特性);
    (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
    (3)、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这是通过来控制噪声污染;
    (4)、如下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和甲一样的有 , 响度和甲不同的是

  • 3、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2m的地方,镜中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m;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自己镜中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她应将光源照向(填“衣领”或“平面镜”)。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如图所示,这时她(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 4、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右侧的白色光屏上,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

    (1)、 此现象叫光的
    (2)、此实验说明白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3)、小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A 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较快,说明A处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请写出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一种即可)
  • 5、葱包烩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传统名点,其制作方法是将油条和小葱裹在面饼内,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春饼脆黄,配上甜面酱和辣酱。

    (1)、制作完成的葱包烩十分美味,形成味觉的部位在
    (2)、从盘子的各个方向均能看见盘里的食物,是因为光在葱包烩的表面发生了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 6、应用各种科学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中有关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B、乙图:借助水波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类比法 C、丙图:通过乒乓球弹开较大的幅度表示音叉较小的振动——转换法 D、丁图: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B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转换法
  • 7、如图所示为某一束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路径,保持入射光线不动,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线射向 P 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平面镜向右平移 B、平面镜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C、调整后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 D、调整后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再相等
  • 8、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 30° B、折射角等于50° C、MM’的右侧是玻璃 D、NN'是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
  • 9、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激光准直 B、水面“倒影” C、海市蜃楼 D、铅笔“折断”
  • 10、上图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鸟鸣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C、向吸管口吹气的力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D、拉动棉签可以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 11、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 12、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充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成CO2的质量为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3、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科学兴趣小组想了解其是否变质及变质情况,探究如下:

    【项目一】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甲同学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后,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出结论。

    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该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入少量酚酞

    变红

    没有变质

    (1)、乙同学指出方案一不合理,理由是
    (2)、【项目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丙同学设计方案二进行探究。

    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二

    ①先取该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溶液变浑浊

     

    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放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方案二结论处填写的内容是:
    ①处所选药品除氯化钡外,还可滴加 , 分析对应现象也能达成探究目的。

    (3)、【项目三】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该同学取瓶中固体按如下方案继续探究。

    通过计算,确定所取干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 14、图甲是黄铜材质的翻板自封防臭地漏(黄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锌),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利用水对底盖的压力来控制开合,有水时,自动开盖,迅速排水。无水时自动闭合,防臭防虫。

    (1)、黄铜是铜锌合金,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耐腐蚀性属于性质。
    (2)、为了探究制作地漏所用黄铜的等级,某兴趣小组取制作地漏的黄铜废料进行了实验检测:取样品2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8g时,不再有气体产生。通过计算并结合下表判断制作地漏的黄铜属于哪种等级?

    黄铜等级

    低黄铜

    中黄铜

    高黄铜

    铜的质量分数

    60%~80%

    80%~90%

    高于90%

  • 15、现有一定质量的粗盐样品(含有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和少量Na2SO4MgCl2CaCl2等可溶性杂质)。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对粗盐样品进行提纯,提纯步骤如下:

    请根据提纯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⑥中加入过量盐酸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会产生种沉淀。
    (3)、步骤②和步骤④不可以颠倒,理由是
    (4)、同学提出精盐中的 NaCl 比原来粗盐中的多,简要说明
  • 16、构建知识网络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根据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酸、碱都能与①反应,则①为类物质。
    (2)、请写出一个酸与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2和CO都是非金属氧化物,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O却不能反应,造成此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
  • 17、“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用这一方法来完成对Na2CO3性质的研究。

    (1)、【宏观现象】在烧杯中先装入少量的 Na2CO3粉末,再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微观解释】我们可用如图的模型解释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则X代表的微粒为
    (3)、【符号表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拓展】下列物质能证明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是( )。
    A、金属锌 B、酚酗试液 C、碳酸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 18、用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稀硫酸 ②浓盐酸 ③浓硫酸 ④烧碱 ⑤熟石灰

    (1)、具有挥发性的是
    (2)、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19、观察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Cl                     H2SO4=2H++SO42−                     HNO3=H++NO3

    (1)、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电离出的相同离子是 , 剩余的阴离子称为
    (2)、写出H2SO4的酸根离子的符号:
    (3)、硝酸、盐酸和硫酸都属于酸,原因是
  • 20、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 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 Mg2+SO42 B、一定含有Cl-、K+ , 可能含有 Mg2+SO42 C、一定含有 Mg2+SO42−,可能含有 Cl-、K+ D、一定含有 K+Mg2+ClSO42−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