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明对下列光学成像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成像;②小孔成像;③放大镜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③⑤ D、折射成像的有③④⑤
  • 2、夏天,小洋在南湖公园游玩时看到很多美景,下列能反映出他看到水中游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 3、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充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 生成CO2的质量为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多少?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 4、“金粉”(Cu-Zn合金)是一种金属颜料,可用于文物修复。为测定“金粉”中铜的含量,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称取25g“金粉”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将80g稀硫酸平分为4次加入,记录每次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加入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g

    44.92

    64.84

    84.8

    104.8

    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g

    0.08

    ?

    0.20

    0.20

    (1)、第2次反应后,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克。
    (2)、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实验中,若将稀硫酸改为浓盐酸,则测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5、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 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

    实验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CO2的质量/g

    1.76

    3.52

    4.4

    m

    (1)、 上表中m的数值是
    (2)、反应中矿石有剩余是第实验。
    (3)、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 6、科学家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减少CO2的排放,或将CO2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其中一种途径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 并将CO2储存或利用,反应流程如图所示。

    (1)、生成的CO2可以被压缩后储存利用,这是因为
    (2)、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3)、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生产8吨甲醇可消耗吨二氧化碳。 
  • 7、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科学”。请回答:

    (1)、若X是稀盐酸,B是红色的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
    (2)、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X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8、久置的镁带表面会有一层灰黑色固体。为了测量久置镁带中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法:取一定质量的镁带,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计算金属镁的质量分数。常温常压下氢气密度已知,因此大家认为此方法可行。

    (老师提示:镁与稀硫酸反应放热;灰黑色固体除了氧化镁之外,还存在少量碱式碳酸镁 [MgCO3MgOH2,它与酸反应会产生CO2气体:碱石灰是CaO和NaOH 的固体混合物)

    同学们从下列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组装并进行实验。

    (1)、该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2)、图C、D虚线框内有一种测量体积的仪器(未画出),该仪器是
    (3)、完成该实验测量气体的体积,应选择的装置为(填字母C或D)。
    (4)、结合实验方法和选择的装置分析,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是____。
    A、加入稀硫酸不足,镁带有剩余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反应结束,立即读数
  • 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研究。

    【实验探究】

    方案I: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8g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方案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金属镁

    若(待填)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反思】

    (1)、方案Ⅰ中,滴入盐酸的质量为g。
    (2)、方案Ⅱ中,若 , 则结论是稀盐酸过量。
    (3)、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反应,其原因是
    (4)、对方案Ⅱ进行改进,可以用替代金属镁,观察到某些特定现象后就能得出结论。
  • 10、某兴趣小组以“铁锈蚀”为主题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氯化钙固体可作干燥剂。②一定条件下,碳可加快铁的锈蚀,但碳本身不参加反应。

    【实验一】取三枚相同的洁净无锈铁钉分别放入试管,进行图1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试管

    A

    B

    C

    一周后现象

    铁钉表面有一层铁锈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

    (1)、对比A、B、C试管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铁锈蚀主要是与空气中的发生反应。
    (2)、【实验二】小组设计了如图2的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先将5g铁粉和2g碳粉加入三颈烧瓶,t1时刻加入2mL 饱和NaCl溶液后,再将一只装有5mL 稀盐酸的注射器插到烧瓶上。

    据图3可知铁锈蚀的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

    (3)、分析t3时刻后压强突然变大的原因是
    (4)、【拓展应用】

    近年来,共享单车已经非常盛行,写出一种防止共享单车铁质车架锈蚀的方法:

  • 11、氢氧化钠(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等工业,多角度认识氢氧化钠具有重要意义。
    (1)、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吸水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而变质。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变质了吗?

    【作出猜想】猜想一:没有变质,仍然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部分变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猜想三: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1】针对猜想,小婉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并得出结论。

    步骤

    现象

    结论

    取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加水使其完全溶解,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一正确

    小昭认为小婉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实验探究2】为得出正确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取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加水使其完全溶解,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

        ?  

    猜想二正确

    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后的现象为

  • 12、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吗?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进行了下列实验:

    (1)、甲同学取10毫升10%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10%的稀硫酸,随着硫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硫酸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本实验选用10%的NaOH 溶液而不选用NaOH固体的原因是
    (2)、乙同学按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其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选填“会”或“不会”)变浑浊,得出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得出该结论的原因是
    (3)、丙同学按图丙实验,根据现象也能证明酸碱反应是放热的。
  • 13、小科对一包固体粉末中的成分进行鉴别,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3、NaCl、Na2CO3、K2SO4、KOH、 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仅由步骤I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写出步骤IV中生成白色沉淀F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3)、结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14、小明研究氢氧化钙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1)、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图甲中的实验。(填写图中的序号)
    (2)、小明发现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然后再滴入盐酸,若观察到 , 则证明二者发生反应。
    (3)、图乙表示实验③的溶液中离子种类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表示的离子是(写化学符号)。
  • 15、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 16、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种灯采用双层玻璃结构,在低温、严寒、大风等环境下不会熄灭。其创意源自于青铜器精品“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
    (1)、火种燃料使用的清洁能源是丙烷(C3H8),请写出丙烷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灯体上部封闭,不与导烟气腔连通,火焰容易熄灭,原因是
    (3)、我国炼铜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将赤铜(Cu2O)和炉甘石、木炭粉混合高温制得黄铜: X+Cu3O+C3=高温Zn+2Cu+2CO2 , 则炉甘石主要成分X的化学式为
  • 17、为了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王同学选取了质量足够大的铁棒以及适量的硝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可观察到第一个烧杯中的实验现象为
    (2)、根据小王所设计的两个实验装置,(填“能’或“不能”)探究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实验完成后,小王同学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个烧杯中。请比较质量大小;混合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来硝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质量之和。
  • 18、2024年9月10日,华为以惊人的“三折叠”设计震撼了全球科技界。“三折叠”手机屏幕的主要材料是聚酰亚胺(PI)薄膜,其化学式为(C16H66O6N2)n

    (1)、聚酰亚胺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一个聚酰亚胺分子中碳、氢、氧、氮原子个数比为
    (3)、相较于传统的玻璃膜,PI薄膜的使用大大减轻了手机的质量、并使手机在反复折叠过程中仍保持屏幕的平整度,即使在高温环境和多次触压下也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下列PI薄膜的性质有利于实现其用途的是     
    A、密度较小 B、强柔韧性 C、低透光率  D、高耐热性
  • 19、某同学测得生活中一些液体的pH如下表:

    液体

    一般雨水

    糖水

    厨房消洁剂

    厕所清洁剂

    pH

    x

    7

    11.8

    2

    (1)、上述液体中,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是
    (2)、 表格中x的值7(填“>”、“<”或“=”)。
    (3)、用pH试纸测定厕所清洁剂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结果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20、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的关系是( )

    A、图甲是用足量的铁单质置换硫酸铜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乙是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 C、图丙是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关系 D、图丁是在一定量的AgNO3和 Zn(NO3)2混合液中加入铁粉,溶质种类与加入量的关系
上一页 166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