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雨过天晴后常能看见一道彩虹挂在天上,但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人们可以看见“倒彩虹”,即颜色顺序相反的彩虹。这是特定角度的阳光在高空小冰晶内部发生多次偏折而形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倒彩虹”自下而上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B、“倒彩虹”现象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 C、“倒彩虹”现象说明阳光是复色光 D、“倒彩虹”现象说明红光偏折程度大于紫光
-
2、如图所示,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 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 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 点上方 C、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 点处 D、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 点处
-
3、一束光自水池底部射出,在岸边的天花板上的A 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如图所示,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和法线。若水池发生深浅变化,这一束光在天花板上形成的光斑从 A 点移动到B 点,在图中根据光路折射规律画出变化后的水面(图中虚线为原来水面位置)。
-
4、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四个角大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
5、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当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时,他不断增大入射角,发现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于是小明得出“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的结论。请你只利用图中装置设计实验证明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并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一些规律,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三条。
空气中的入射角α/°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β/°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γ/°
0
17
24
30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
7、在天宫课堂中,某航天员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 与入射点O1 的连线为法线。则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 )A、① B、② C、③ D、④
-
8、在信息化时代,数码照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1)、用数码照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填“实”或“虚”)像,镜头靠近人时,像将变(填“大”或“小”),此时像会(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影像传感器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2)、小敏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____。
次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 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cm B、0.5cm C、0.05 cm D、0.005 cm(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9、小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他移动蜡烛和光屏,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镜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
10、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 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 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 f
-
11、小明发现自己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块凹透镜,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得知:①物体通过凹透镜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小;②同一物体,物距相同时,通过焦距越小的凹透镜,所成的像越小;③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关系如下表:
焦距/m
镜片度数/度
2
50
1
100
0.5
200
0.2
500
(1)、分析表格数据中近视眼镜的镜片度数与其焦距的数量关系,可得结论:。(2)、小明将近视眼镜逐渐靠近纸上文字时,看到的文字大小将逐渐(填“增大”或“减小”)。(3)、小明分别将A、B两副不同度数的近视眼镜,放置在书籍前相同位置,通过镜片观察到不同的像,如图所示。请判断哪副眼镜的镜片度数较高,并说明理由:。 -
12、眼睛中的眼球在观察某一事物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那么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就大,即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列四种情形中,眼睛看到的最高的物体是( )A、20 m远的1.7 m高的人 B、40 m远的1.7 m高的竹竿 C、2 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18m远的1.7 m高的小树
-
13、如图所示为正常眼睛看近处物体的光路图,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关于眼睛的调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远离眼睛,晶状体变薄,视网膜上能形成物体的像 B、物体远离眼睛,晶状体变厚,视网膜上能形成物体的像 C、物体靠近眼睛,像远离晶状体,物体的像变大 D、物体靠近眼睛,像靠近晶状体,物体的像变大
-
14、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的位置,它所成像 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
-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了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镜头是凹透镜 B、遇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2倍焦距以内
-
16、当小实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 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2)、若只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透镜应该移到 cm 刻度处。(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了。下列操作中,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多选,填序号)。
①将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将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将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探究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实验中,小敏给凸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A 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
18、某同学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比较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三次实验时,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0cm,烛焰通过三个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如表所示,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关系为 ( )
凸透镜
像的性质
甲
倒立
缩小
实像
乙
倒立
放大
实像
丙
正立
放大
虚像
A、<< B、 C、> > D、无法判断 -
1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AB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 BC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C 移动到B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B 移动到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
20、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 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A、f B、L C、f+L D、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