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验后的废液一般需回收处理,不能直接倒入排污管。小科实验后收集到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废液10.22g,他向废液中缓缓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与滴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当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总质量为20g。溶于水的气体忽略不计,则:

    (1)、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溶液的pH为
    (2)、 图中m=g。
    (3)、废液恰好处理完毕时,回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 2、小明发现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逐渐变慢。查阅资料得知:其原因是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以及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催化能力降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准备】取三份质量均为2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4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10%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D。

    【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0.5克,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收集120毫升气体所需的时间。

    ③再分别取A、B、C、D组二氧化锰各0.5克,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组别

    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A

    B

    C

    D

    收集气体时间/秒

    17.9

    23.2

    27.7

    32.3

    37.8

    (1)、实验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2)、实验中,通过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由上表数据可知,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是
  • 3、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

    (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 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填试剂名称)。
    (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 CO2质量。他用碱石灰作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可多选)。

    选项

    实验装置

    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

    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

    A

    氮气

    氮气

    B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C

    氮气

    氮气

    D

    干燥空气

    干燥空气

  • 4、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溶液,它可能是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龙龙和开开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表方案进行鉴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龙龙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____溶液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硝酸

    ①生产白色沉淀

    ②白色沉淀不消失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开开

    ①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②向步骤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生成白色沉淀

    待测溶液是硫酸钠溶液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龙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溶液。
    (2)、龙龙同学认为开开同学的方案存在缺陷,理由是
  • 5、如图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装置A可用于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制取时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它的作用是
    (2)、甲烷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机物,实验室常用A、C或A、D装置,加热分解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甲烷气体。由此可推得甲烷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
  • 6、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的一次实验中,反应最后得到一种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的废气。某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利用,为了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氧化碳,他设计了甲、乙、丙三套装置(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示。其中最合理的是

  • 7、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他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步骤

    活动内容

    收集证据

    分析并得出结论

    步骤一

    ①查阅资料:金属锌在室温下很脆②取锡纸反复折叠

    锡纸未破损

    锡纸中金属不是锌

    步骤二

    用磁铁靠近锡纸

    锡纸没有被磁铁吸引

    锡纸中金属不是

    步骤三

    ①取锡纸条放入浓度为20%的盐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当观察到

    现象时,取出锡纸条并用蒸馏水清洗

    ②将处理过的锡纸条放入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锌溶液,静置观察

    ②中锡纸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则锡纸中金属不是铝,而是锡

    【交流评价】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 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 8、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例举熟石灰 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
    (3)、X溶液能与 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9、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代表氧原子,O代表硫原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变化Ⅰ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写出一项即可)。
    (2)、变化Ⅱ发生的是()(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 10、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分子模型图,其中“•”和“O”分别代表两种原子模型。已知气体A 可在气体B中燃烧生成气体C,且气体C能通过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产生。

     

    (1)、气体C的化学式是
    (2)、气体 A 与气体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当气体A、气体B和气体C的质量之比是7:4:11时,它们所含的分子个数之比是
  • 11、如图是一支铅笔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组成铅笔的各种材料中,能导电的是(填序号,下同),含有机物的是 , 燃烧时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的是
    (2)、上图中④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铝。将一小片该金属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2、从氦气、二氧化碳、生石灰、盐酸、纯碱中选出相应物质,填写化学式。
    (1)、可用作干燥剂的是
    (2)、可用作洗涤剂的是
    (3)、可用作灭火剂的是
    (4)、可用作焊接金属保护气的是
  • 13、按要求写出下列粒子的符号。
    (1)、2个氯原子:
    (2)、3个氢氧根离子:
    (3)、5个水分子:
    (4)、3个氮分子:
  • 14、测量是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下列测量中所选用的实验仪器,不正确的是(    )
    A、托盘天平测质量 B、体温计测冰水温度 C、电能表测电能 D、弹簧测力计测拉力
  • 15、下列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原子不可再分 C、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D、质子、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 16、“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节约原则的是(    )
    A、甲学生用白色点滴板替代试管,进行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 B、乙学生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 C、丙学生用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时,先点燃酒精灯,再组装仪器 D、丁学生做完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后,把多余的金属回收
  • 17、有A、B、C三种常温下不与水反应的金属,为了比较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有人设计了下列四种实验方法。下列方法最准确可行的是(    )
    A、把它们分别和稀盐酸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及产生气体的快慢 B、把它们分别和稀盐酸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及产生气体的多少 C、把三种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程度 D、把三种金属和它们的可溶性盐溶液之间两两反应,观察金属表面是否有金属析出
  • 1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 mL。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mL B、大于6mL C、等于6mL D、无法确定范围
  • 19、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氧化为CO2(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B、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 20、下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大

    A、A B、B C、C D、D
上一页 621 622 623 624 6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