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图甲为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图,图乙为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是因为图甲中[⑧]分泌的唾液在口腔内将分解成麦芽糖。馒头的消化程度可用图乙中的曲线表示。
    (2)、胰作为重要的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可以消化
    (3)、胆囊中的胆汁是由图甲中的[]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酶,但能对进行乳化,以促进其消化。
    (4)、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图甲中的[]内进行的,此器官相当于图乙中的(填字母)处。被吸收的营养成分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
  • 2、人离不开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堵住图中[]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 , 胸腔容积 , 肺内气压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将异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2)、人体获得氧气需要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内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为生命活动提供
  • 3、人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摄取的食物不能被消化 B、胃肠蠕动减慢 C、人体活动减少 D、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 4、如图所示为某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的说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洗衣粉较易清除蛋白质类污渍 B、该洗衣粉可用来洗涤所有衣料 C、衣服充分浸泡后可提高该洗衣粉的去污效果 D、在温水中,蛋白酶的活性更强
  • 5、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前、反应时、反应后的过程。

    (1)、图中代表酶的是。(填字母)
    (2)、图中1和2反映出酶具有性。
  • 6、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所示为淀粉消化过程模型,“剪刀①”“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①”出现在消化道的(   )

    A、口腔、胃 B、口腔、小肠 C、胃、小肠 D、小肠、大肠
  • 7、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下列各项中,与小肠的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B、小肠绒毛襞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 D、小肠有5~6米长
  • 8、某人经常不吃早餐,导致胆汁不能正常分泌,并因此产生胆结石以致胆管堵塞(图中甲处)。胆管堵塞后消化会直接受影响的营养素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淀粉 D、纤维素
  • 9、医生常用内窥镜检查胃部疾病。内窥镜可以经口腔或鼻腔插入胃中,是因为口腔和鼻腔都与身体的某一器官直接相连,这一器官是(   )
    A、小肠 B、食道 C、 D、气管
  • 10、推理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之一。某科学探究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当地现代智能温室内通过实验尝试对“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与光照和温度有关”进行推理。图甲表示现代智能温室,图乙表示测定的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图丙表示在白天(6:00~18:00)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夜间温度控制在20℃和30℃时,分别测得的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推理过程。

    (1)、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是由其积累的有机物多少决定的。图乙中,造成AB段和DE 段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 通过该过程,水果内的有机物含量会;造成BD 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 水果内的有机物含量会。根据图乙,增加图甲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2)、图丙中,对比两条曲线,相同时间内,温度为℃时,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果的越强。可见,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图甲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11、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图所示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途径④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使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 12、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生成CO2的速率,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生成( CO2的速率均有所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  , 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和—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一个不合理之处:

  • 13、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1)、为了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小柯对种子消毒杀菌后,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进行研究。对种子消毒杀菌后再进行实验,其目的是。几天后,澄清石灰水最先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装置是(填“A”“B”或“C”)。
    (2)、研究人员在晴天环境下,对栽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温室进行24小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绘制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于(填“P点前”“P点”或“P点后”)。
  • 14、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先后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让人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

    (注:NaHCO3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CO2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CO2浓度降低时,NaHCO3稀溶液能释放CO2 , 当CO2浓度升高时,NaHCO3稀溶液能吸收CO2)

    ①剪取一烟草叶,立即将其放入盛有 NaHCO3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③④中叶片的上浮与下沉现象进行解释。

  • 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缓解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作用吸收CO2 , 又通过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6H24H2O,写出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
    (3)、为了延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议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 16、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A组和B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两个不透光且密闭的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甲所示)。

    ②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采用的箱子是不透光的,目的是
    (2)、菠菜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图丁中的(填字母)进出植物体的。
    (3)、根据图乙和图丙可知,乙组氧气浓度降低速率先快后慢,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速率先快后慢,原因是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导致菠菜
  • 17、下列日常现象中,与呼吸作用无关的是(   )
    A、低温保鲜 B、定期松土 C、地窖储存 D、合理密植
  • 18、“番薯窖内多水珠”,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产生;“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放很长时间后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产生
  • 19、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所示。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填细胞结构名称)中进行的。
    (2)、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
    (3)、若仅考虑光合作用的影响,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填“高”或“低”)的土壤中生长。
    (4)、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 20、用新鲜的大豆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该实验装置置于充足的光照下,下列关于D处气体成分的判断,可能性最大的是(   )

    A、O2量多于B处 B、O2量与B处相等 C、无CO2和O2 D、CO2量多于B处
上一页 540 541 542 543 5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