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科学实验中,有时试剂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试剂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试剂,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试剂(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广口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2)、BC 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CD 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两个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甲中软塑料瓶变瘪,乙中“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共同原理是
    (2)、小雯同学提出疑问,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3)、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 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 3、 一定温度下,向 agFeCl3溶液中加入 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 NaOH 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 沉淀完全时,消耗 NaOH 的质量为n g B、P 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 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 Fe(OH)3的质量为(n-b+a)g
  • 4、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其中 HClO 是一种酸。则将Cl2 通入 NaOH 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
    A、NaCl、H2O B、NaClO、H2O C、NaCl、NaClO D、NaCl、NaClO、H2O
  • 5、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 溶液能与 Fe2O3反应 B、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C、CsOH 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CsOH 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 CsSO4
  • 6、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 7、 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 溶液来吸收。
    (1)、写出 NaOH 溶液吸收 SO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 NaOH 溶液及吸收 SO2 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现向一支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可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有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从微观层面分析,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
    (3)、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9、小黎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1)、如图Ⅰ,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2)、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所发生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与(2)中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上面的实验,试归纳出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①;②
    (5)、如图Ⅱ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色为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小舟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 Ca(OH)2 溶液滴入 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小舟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①Ca(OH)2 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

    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 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 Ca(OH)2 溶液中 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 Fe(OH)3 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 pH 试纸测试 Ca(OH)2 和 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 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 NaOH 溶液滴入FeCl3溶液中(如图 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 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 Ca(OH)2 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消失的原因:
  • 11、某科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 NaOH;猜想Ⅱ:全部是 Na2CO3;猜想Ⅲ:
    (2)、[实验与探究]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Ⅰ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3)、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酚酞变红,则猜想成立。
  • 12、下列物质曝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发生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 13、项目化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NaOH 溶液中煮沸,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如图甲所示。下列与制作叶脉书签项目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NaOH 溶液可以腐蚀叶肉 B、NaOH固体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 D、NaOH 固体存放处应张贴如图乙所示标志
  • 14、在①二氧化碳、②硫酸、③碳酸钠、④氯化铁溶液这四种物质中,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碱的通性”的组合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5、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建构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

    (1)、酚酞试液在 Ca(OH)2 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X溶液能与 Ca(OH)2 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测出人的呼吸作用会使呼出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变高,现象是
  • 16、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可用稀盐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 17、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熟石灰又称消石灰 B、熟石灰是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
  • 18、

    (1)、如图所示,玻璃管中有色液体的左右移动可反映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时,发现 图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这说明
    (2)、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并加热煮沸2~3min,试管中的兔毛会 , 这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性,实验时最好戴上防护眼镜。
  • 19、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B、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 20、下列属于烧碱用途的是(   )
    A、用于金属切割 B、用作建筑材料 C、制肥皂 D、用于人工降雨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