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的实验,与之原理相同的冲程是(选填“甲”“乙”“丙”“丁”)。若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该汽油机在甲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为

  • 2、如图所示,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4N的拉力,将一个重5N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顶端。已知物体沿斜面上滑的距离为5m,上升的高度为3m,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N。

  • 3、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栽培作物的一门技术。

    (1)小陈发现门口新风系统绿萝叶片发黄,同学们可以适当多施肥来缓解该症状。

    (2)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现有可能由硝酸钙、碳酸钾、硝酸钾、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的无色营养液,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①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有的物质(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②若原营养液中钙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数目比为1∶3,再结合实验1、实验2的现象,可知原营养液中的溶质有(填化学式)。

  •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并插入温度计,逐滴加入硫酸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褪去,温度计示数上升。证明碱与酸能发生反应,且放出热量。

    (1)甲同学提出滴入硫酸不能用浓硫酸,你同意他的说法吗?;理由是

    (2)乙同学提出红色褪去不能说明酸和碱恰好反应完全,为了证明硫酸是否过量,可以取上层清液再加入(填序号),若出现明显现象,说明硫酸过量。

    ①紫色石蕊溶液   ②锌粒   ③BaCl2溶液   ④Na2CO3溶液

  • 5、如图为垃圾桶的结构简图,当脚踩踏板时,桶盖会被顶起,桶盖可视为杠杆。请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在原图上画出阻力F2和阻力臂L2 , 此杠杆为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 6、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面问题:

    (1)写出不能用铁质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若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片,充分反应,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代表的离子是

  • 7、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奇妙的酸”和“神奇的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回答下列问题:

    ①正常雨水的酸性比酸雨的酸性(填“强”或“弱”)。

    ②测量小苏打水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则pH测量值将(“变大”、“不变”或“变小”)。

    (2)农业上可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结构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3)精炼石油时,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该反应的实质。(微观解释)

  • 8、下列生活实例中,对图片描述正确的有(  )

    A、甲图:不计阻力及能量损耗,网球从刚击球拍到球拍形变最大过程中,网球机械能守恒 B、乙图:单摆来回摆动最终停下,在小球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丙图:人造卫星由于不受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在近地点的动能最大 D、丁图:小球从①到②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 9、为了避免少量硫磺与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SO2气体外逸,老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铁与硫的反应。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反应生成的FeS在类别上属于盐类 B、通过磁铁可以证明铁与硫发生了化学反应 C、装置甲通过电炉丝加热,说明该反应吸热 D、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SO2 , 减少污染
  • 10、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绘制四种实验室操作的变化趋势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②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③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碳酸钙(CaCO3__CaO+CO2);

    ④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稀盐酸至过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
  • 11、水上蹦床是一种水上娱乐项目,游客站在上面可以自由蹦跳(如图)。对于蹦床运动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游客想弹得更高,就要在蹦床上发力,此过程将消耗游客化学能 B、游客刚接触蹦床时,速度达到最大,之后便开始减速 C、游客离开蹦床向上运动过程中,他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游客离开蹦床后上升过程中,蹦床对游客不做功
  • 12、用如图所示简单机械,使重力同为G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计摩擦、机械自重及绳重,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
    A、 B、 C、 D、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机的效率是60%~70% B、骑自行车时,车的速度约为20m/s C、从一楼到三楼,人爬楼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大小约为30000J D、中考跳绳时,人做功的功率约为80W
  • 14、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带回了“警察局”。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别去审“他们”(即把“他们”鉴别出来)。不能一次完成任务的“警察”是(  )

    A、紫色石蕊试液“警察” B、稀盐酸“警察” C、pH试纸“警察” D、纯碱溶液“警察”
  • 1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关键,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测试溶液pH C、气密性检查 D、稀释浓硫酸
  • 16、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青虫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吗?
    (1)、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

    (2)、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 17、瓯橘果实色泽鲜艳,风味优美,但瓯橘很容易腐烂成病果。为了比较不同保鲜液对降低保鲜期间瓯橘病果率的效果,某研究小组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将一定数量的瓯橘分别浸饱在保鲜液中, 60秒后捞起晾干,用保鲜膜进行单果包装,贮存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同一环境中,记录50天后瓯橘的病果数量, 统计病果率,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保鲜液浓度

    两种保鲜液浸泡后的病果率(%)

    保鲜液A

    保鲜液B

    0

    90.23

    90.23

    0.1%

    16.54

    12.55

    0.3%

    15.72

    10.15

    0.5%

    9.47

    4.16

    0.8%

    12.14

    6.24

    (1)本实验选择瓯橘时的要求有。(列举两点)。

    (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请你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还需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

  • 18、在校园植物观察活动过程中,小科制作了植物分类检索表如下,请分析下列问题:

    1a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2

    1b?……………………………………………………………………………3

    2a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有茎、叶之分……………………………A

    2b通常为中型或大型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B

    3a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C

    3b种子被果皮包被……………………………………………………………D

    (1)、请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小科观察到一种植物,其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茎细弱、呈干草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请判断该植物是上述检索表中的(选填字母)。
    (3)、秋天高高挂在枝头的柿子和银杏果属于(选填“营养”或“生殖”)器官。
  • 19、小科在实验室进行“制取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

    (1)、如图甲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2)、如图乙所示,盖盖玻片时,为了防止气泡产生,先 , 然后慢慢放平。
    (3)、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看到的物像有些模糊。要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填结构名称)。若视野中出现了污点,移动目镜、物镜后,都没有变化,那么污点最有可能存在的部位是
    (4)、在下列四个镜头中,视野最暗的是哪两个镜头的组合?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 20、小科有一次去野外时,看到很多植物,有海带、铁线蕨、水杉、梨树,如表所示是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情况,其中“+”表示有,“-”表示没有。

    选项

    根、茎、叶

    果实

    种子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其中属于表中D类植物的是 , 属于A类植物的是(选填“海带”“铁线蕨”“水杉”或“梨树”,上同),B类植物用繁殖。

上一页 200 201 202 203 2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