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明读了红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被故事中红军官兵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故事体现的是( )。
    A、延安精神 B、长征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红船精神
  • 2、“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 )时期的战歌。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抗日战争
  • 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旅顺大屠杀 B、平顶山惨案 C、南京大屠杀 D、一二八大屠杀
  • 4、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十幅浮雕中的第一幅(右图),它呈现的是( )的情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五四运动 D、抗日救亡运动
  • 5、《朱子家训》中的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蕴藏着( )的家风内涵。
    A、勤俭节约 B、诚实守信 C、友善谦让 D、尊老爱幼
  • 6、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起了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下列做法有利于与父母沟通的是( )。

    ①平时主动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

    ②我是大孩子,学校的烦心事没必要告诉父母

    ③不方便面对面沟通时,可以给父母写便条

    ④用积极、阳光的心态与父母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中,以下( )不属于公共生活。
    A、在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博物馆 C、爸爸妈妈带我去看电影 D、与家人外出旅游
  • 8、五(1)班组织“善心善行”公益活动,下列想法或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
    A、搞慈善是那些大人物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算了吧 B、我们是小学生,还需要别人照顾,长大后有能力了再参与公益事业不迟 C、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善”不怕小,小学生也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D、公益活动就是捐钱捐物,没钱就不要参与活动
  • 9、如果经济困难,可以通过 , 获得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
  • 10、法律如同 , 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
  • 11、作为未成年人,应听从父母的父母。子女成年后还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 12、民法是维护人民日常的主要法律。
  • 13、学生乘公交车,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这与我们的法律没有关系。(   )
  • 14、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
  • 15、(   )是基本的社会规则。
    A、道德与法律 B、道德与法治 C、道德与准则 D、法律
  • 16、在法律规定下,(   )不是我们享有的权利。
    A、人身权 B、乘坐大巴逃票 C、财产权 D、受教育权
  • 17、妙妙的爸爸身体残疾,家境困难,可以通过(   )获得免费法律服务。
    A、法律援助 B、法律救援 C、法律帮助 D、以上都对
  • 18、小明和妈妈从超市花58元买了个保温杯,可是这个保温杯并不保温。当小明和妈妈去与超市交涉时,超市以他们已经使用过保温杯为理由,不给退换。这时哪部法律会保护小明和妈妈的合法权益?(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 19、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下列不属于权利的是(   )
    A、人身权 B、受教育 C、遵守交通法规    D、隐私权
  • 20、王某因自留山的划分问题与兄弟起了纠纷。几经波折,王某按照《民法典》要求准备好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纠纷。这则案例说明(   )。

    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

    ②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④法律看似遥远,其实非常贴近生活,解决的都是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上一页 700 701 702 703 7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