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
  • 2、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 3、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成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近代治安化的成效明显. C、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 4、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 )
    A、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C、形成了中央双轨辅政制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5、棉花的传入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

    ……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时,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1)、阅读材料一、描述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 6、

    克盉、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
  • 7、

    国家治理因时而变

    材料一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1)依据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 8、“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提出该思想的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孔子
  • 9、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图《辽人饮茶图》能够佐证该时期

    A、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B、民族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漕运、海运路线畅通无阻 D、社会成员的地位趋于平等
  • 11、“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其实际人数多少不定。这一组织盛行于(     )
    A、辽朝契丹族 B、西夏党项族 C、元朝蒙古族 D、金朝女真族
  • 12、对于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的刘挚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其观点认为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操之过急加重百姓负担 D、完全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基础
  • 13、宋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且商业十分发达。下列关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提高粮食产量,适应南迁北人的饮食习惯

    B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元时期燃料结果发生革命性变化

    C

    港中大海船白艘(大船)船员千人,水手六百,卫兵四百,船为四舱,有三帆至十二帆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形成

    D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过百万;元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

    A、A B、B C、C D、D
  • 14、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丰富
  • 15、下图是中国某朝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6、某同学对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进行整理笔记,列了如下四点,正确的是(       )

    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

    ①《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②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③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④孙思邈著作《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7、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区域

    隋大业五年(609)前后

    唐天宝年间(742-755)

    唐元和年间(806-820)

    全国总户数(户)

    8907546

    8955370

    2746150

    北方户数所占比例(%)

    75.8

    54.9

    29.4

    南方户数所占比例(%)

    24.2

    45.1

    70.6

    ——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时间区域

    北宋元丰三年(1080)

    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

    元至顺元年(1330)

    全国总户数(户)

    16570474

    19166001

    13711174

    北方户数所占比例(%)

    30.6

    35.4

    18.9

    南方户数所占比例(%)

    69.4

    64.6

    81.1

    ——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据表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隋唐、宋元时期人口南北分布的特点;
    (2)、据表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影响隋唐至宋元时期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因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这里的“承”,既包含了“继承”,又有“变化”。

    ——摘自张书林《怎样理解“汉承秦制”?》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对秦制“变化”。
    (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 20、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该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
    A、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体现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上一页 205 206 207 208 2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