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B、察举制受到士人的追捧 C、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
  • 2、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接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宗教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三教合归儒”的思想盛行 C、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D、思想界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 3、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根据材料判断,孝文帝意在(     )
    A、完成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B、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C、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 D、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 4、下面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些人口流动导致(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D、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
  • 5、《南史·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这反映了(     )
    A、南方畜牧业发展较缓慢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江南名士自我约束力强 D、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 6、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导致(     )
    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察举制的弊端消除 D、地方势力受到遏制
  • 7、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
  • 8、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并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实施“度田令”意在(     )
    A、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 9、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 10、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 11、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 12、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据此可知(     )
    A、海内一家理念开始形成 B、学在民间促进士阶层崛起 C、政治统一顺应时代需要 D、儒家学派推崇周天子统治
  • 13、颜回向孔子询问何为“仁”时,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冉雍问“仁”时,孔子答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时,孔子答曰:“仁者,其言也切。”由此可推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教育公平 D、学思结合
  • 14、东周时期,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朝的政治名位。晋平公曾经举行夏朝郊祭礼仪以祭祀鲧(禹之父);魏惠王以夏朝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据此可知此时(     )
    A、夏朝礼仪制度复兴 B、宗法分封制度瓦解 C、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夏王的权威被神化
  • 15、位于湟水中游乐都柳湾遗址出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石刀、石镰、石矛、陶纺轮、骨针等等。这些生产工具从侧面反映了(     )

    ①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门类   ②生活在新石器时期

    ③处于父系社会时期          ④阶级分化明显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16、如图为不同区域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这些文物反映了(     )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感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D、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发达
  • 17、考古学家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某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大量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据此可知,该遗址(     )
    A、标志着古代礼乐制度的建立 B、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C、是仰韶文化聚落的典型代表 D、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洪武年间,朝廷规定赋税征收及民间交易只能使用宝钞,但是学者研究统计明代前期徽州祁门146张土地买卖契约中使用通货的情况如下   

    时间

    契约张数

    使用通货类别和数量

    洪武年间

    8

    宝钞7,银1

    建文年间

    1

    宝钞

    永乐年间

    16

    宝钞15,布1

    宣德年间

    17

    宝钞4,布11,稻谷2

    正统年间

    48

    布29,稻谷2,银17

    景泰年间

    12

    布2,银10

    天顺年间

    7

    银6,稻谷1

    成化年间

    32

    银22

    弘治年间

    14

    银14

    ——摘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户部奏准:“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役,逐一较量轻重,系力差者,则计其代当工食之费,量为增减;系银差者,则计其扛解交纳之费,加以增耗。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如有丁无粮者,编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及粮多丁少,与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着为定例(此惟限于江南布政司所述之地)”。

    ——明朝王圻《续文献通考·职役考》

    作为历史观察者,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以“明代的通货与赋税制度变革”为题写一份简要的观察报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 20、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新增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对其前四个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阶段①外交成就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阶段②时期我国与英国升格为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C、阶段③时期我国实现同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D、阶段④时期打开外交新局面源于中苏关系正常化
上一页 204 205 206 207 2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