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
    A、墨家代表平民的立场 B、儒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C、墨家经世致用的思想 D、儒家和墨家不同的出发点
  • 2、学生小王认为从当时社会民生的角度评价秦始皇措施应给予否定,下列能支撑他观点的选项有

    ①四处征伐,民不聊生②大兴土木,征发繁重

    ③严刑峻法,摇手触禁④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3、《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书同文字”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
    A、重视法制建设 B、刑法极其严苛 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
  • 5、《琅琊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前219),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前219年嬴政统一六国,立石刻          ②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

    ③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④歌功颂德以强化君主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6、有历史学家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下列属于“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是(     )
    A、皇帝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 7、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最大的不同是(     )
    A、争夺土地和人口 B、争夺霸权 C、促进民族融合 D、兼并和统一
  • 8、战国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部门有(     )

    ①冶炼业 ②煮盐业 ③纺织业 ④漆器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9、韩非子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中提出:“韩非关于实行‘法治’的理论要比前期法家更系统更深入。”下列属于韩非子思想的是(     )

    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10、“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材料反映了秦国富强的原因有(     )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强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1、“鸿雁传书”源于哪个历史故事(     )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昭君出塞 D、张骞凿空
  • 12、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该文字称(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 13、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货币式样。这可以反映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状况 B、区域之间商品交换活跃 C、秦国经济的优势明显 D、诸侯争相开展变法运动
  • 1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向哪里的道路(     )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 15、《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表明(       )
    A、周王与诸侯关系非常友好 B、分封制受到了挑战 C、周朝的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D、宗法制已逐渐瓦解
  • 16、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 17、读图阅史,把握时空。下图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B、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饲养了猪和狗
  • 18、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海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初年实行的是以人丁为依据的税收制度,但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孤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指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原来“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自陆赞《翰苑集》卷二十二《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摘自《白居易集》卷二《重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宗的改革引发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德宗的改革实施后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上一页 202 203 204 205 2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