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变革·创新

    变法

    史籍记载

    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附……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1)比较材料一中两次变法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统一·连续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借鉴·交融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

    ——《旧唐书 ·地理志三》

    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 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 也有西域乐器(箜侯、四弦昆琶等)

    蒲类州之印

    出土于新疆古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是北庭都护府下辖州县的一方铜官印

    (3)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材料说明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材料四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总结提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空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不管是典籍典故,还是发明创造,无不饱含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追求统一的大一统理念,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以德服人、以文化人。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任选两个,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 2、

    北京城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称幽州,是中原与东北地区、北方草原的交通枢纽、随着漕运、海运的发展,幽州与各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623年,居于辽西的部分粟末铢羯人迁入幽州。此后突厥人、契丹人、室韦人等迁入,关外马匹和皮毛等产品输入,关内农产品和   手工业品输出,均以幽州为聚散点。唐朝幽州经常驻有大量军队。朝廷曾在此设节度使, 以学军政。杜甫在《后出塞》中说:“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拿。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1)根据材料一,概插唐代幽州地区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今北京在辽时称南京(燕京),为五京之一。辽代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在捺钵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五京。燕京北依燕山,南向开阔的华北平原,进可攻退可守,位置非常重要。辽帝曾在此行册礼、上皇帝尊号),实行科举,设置官吏掌管周边州县的钱粮、军队,“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辽在南京“劝农桑, 修武备”,设榷场,市集“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城中“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汉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自此,幽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元人有诗云:“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

    (2)阅读材料二,分析辽建立南京城的影响。

    材料三 金熙宗统治时期(1135—1148年),金吸收先进的汉文化 改革女真落后的旧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革遭到女真保守派贵族的反抗。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 和议,1151年,金海陵王颁发的《议迁都燕京诏》中说:“京师(指当时金都城会宁府) 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警。深虑州府申陈,或 至半年而往复。供馈(经济供给)困干转输,使命(政令传递)苦于驿顿。”而“燕京 乃天地之中”,于是模仿汴京,经营燕京。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材料四 元大都的营建参考《周礼·考工记》中“匠人 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都城依据水源需要及地理 条件设置为矩形,在金中都东北部。都城中轴线起于丽 正门,几乎所有重要的主休性建筑都设计在了这条中轴 线上。在宫殿设计上,大内仅有大明殿一朝,与皇帝寝 宫相连,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宫城中还设有众多的伊斯兰式、罗马式的浴室、水晶殿、琉璃宫殿等。

                               元大都平面图

    (4)依据材料四,概括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

  •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史实

    结论

    A.

    “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都江堰的修建推动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

    B.

    《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汉代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瓦解

    C.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弥勒经变 ·耕种图》中展现了农民耕种的场景,图中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D.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宋代粮食产量提高

    A、A B、B C、C D、D
  • 4、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到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衰曾对此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 5、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伦理纲常 D、历史规律
  • 6、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城市兴起

    ③纸币出现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④政府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7、观察下侧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地图,其河道变迁反映了元朝(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C、边疆地区治理的加强 D、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
  • 8、与少数民族地区友好交往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是历代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反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史料,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 9、史籍记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10、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辽朝(     )
    A、与中原服饰交流频繁 B、职官因俗而治 C、与北宋制度相互借鉴 D、生活方式改变
  • 11、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路”,作为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路”的设置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 12、宋太宗、真宗时期,大将曹彬“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神宗时期,大臣文彦博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人诗云:“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宋朝(     )
    A、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提高
  • 13、下列为中国古代某些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14、公元780年,唐朝政府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以上规定(     )

    ①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②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③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④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5、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中,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许孟容此时隶属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 16、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程朱理学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 17、以诗证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以下诗句与其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晋]左思《咏史》

    魏晋实行察举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B.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

    C.

    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唐]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唐册封靺鞫首领,推动民族交融

    D.

    万里走辙迹,八荒开囿游。

    ——[宋]韩维《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 •秦驰道》

    秦始皇修筑驰道,防范北方匈奴侵扰

    A、A B、B C、C D、D
  • 18、如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 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 19、下图为《职贡图》(局部),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唐初(     )

    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0、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有胡人看见戏场中用丝绸缠绕装饰树木,说“中“ 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上述材料说明隋短命而亡的原因是(     )
    A、穷兵黩武 B、大兴土木 C、国富不与民享 D、严刑峻法
上一页 207 208 209 210 2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