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电视剧《山海情》刻画了许多为脱贫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形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剧中的村支书就是一位农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年轻人参与扶贫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扶贫,其实更是 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 。
①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像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
②打开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最关键的“闸门”
③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年轻、朝气与锐气
④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除了一些硬性的政策支持之外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
2、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观点无关的一项是( )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 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A、“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 -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清明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登高都是中国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课文《劝学》出自《荀子》一书,该书全部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自著。 C、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更为自由灵活。 D、《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诗纂《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
4、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江南,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品之如醉,探之弥深,令人目不暇接,____。千百年来,在自然与____的频繁互动中炼就的江南范儿,以其独有的风韵,活跃在文坛艺林,凝结于风土民俗,____进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之中。
A、流连忘返 人性 描摹 B、乐不思蜀 人文 描摹 C、流连忘返 人文 镌刻 D、乐不思蜀 人性 镌刻 -
5、下列词语中,有错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个人信息的适度收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B、古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穿越时空,培养、影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C、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是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D、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
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覆盖 寒暄 毋庸置疑 B、默契 诡计 一筹莫展 C、国粹 细腻 销声匿迹 D、真缔 压榨 秋毫无范
-
7、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诩 (xǔ) 鞭挞(tà) 锲而不舍(qiè) B、教诲(huǐ) 肆虐(nüè) 废寝忘食(qǐn) C、迂回 (yū) 花蕾(lěi) 跌宕起伏(dàn) D、咀嚼(jiáo) 诧异(chà) 有的放矢(shǐ)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一个 ① 的城镇化进程。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36.1%,2010年上升到了49.68%,到2020年已达到了63.89%,城镇化率共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二十年内,农村人口净减少2.98亿人,城镇人口净增加4.46亿人。二十年内,中国由一个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国家转变成了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国家。显然,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则已经转化成了城乡中国,中国经历了最剧烈的人类有史以来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最独特的点是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存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可见,“七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② 的流动人口图景。
总体来看,过去二十年,中国形成了世界历史上 ③ 的城乡人口流动浪潮。更独特的是这一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长期“漂泊”于城乡之间,逐渐形成“候鸟式”流动状态,而未逐步在城市扎根下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字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①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② ,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与“秋风吹来,桂花像夜空的繁星纷纷飘落”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 , ”。(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
-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注] , 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敧(qī):倾斜,斜靠。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秋夜景象,自然地引出了秋思。 B、“天淡银河垂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银河”与“月华”都易引起相思之情。 C、“残灯明灭枕头欹”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的情状。 D、末尾三句把愁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峰。虽然全词没有一个“思”字,但句句含“思”情。(2)、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①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②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③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④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⑤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选自《吕氏春秋·用众》,有删改)
材料二: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①跖:鸡爪掌。②丑:以……为耻。③孟贲:战国时卫国的勇士。④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⑤离娄:传说为黄帝时视力最好的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取于众A此三皇B五帝C之所以大立D功名也E凡君F之所以立G出乎H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文中指“借、借助”,与《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字含义相同。 B、“无恶不知”中的“恶”与“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中的“泣”词类活用相同。 C、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受到后世敬仰。 D、“固学一之也”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都有“不能”和“不知”,不要把这当作是耻辱。任何人都有长处,善于学习的人能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B、楚人和戎人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会说不同的语言,作者由此推出亡国的君主不可能成为贤明的君主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 C、三皇五帝能够大建功名的原因是善于从众人身上吸取长处,君主让君位安定稳固的根本大法就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和智慧。 D、君子诵说经典,以求贯穿其大义,研读思索以求其精旨,设身处地,以古人所做的事情为楷模,所以君子知道不全不纯不足以为美。(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②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善学”,其内涵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有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人问,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各种黑暗、腐朽、没落、愚昧的事物大加抨击和揭露,甚至讽刺和嘲笑,对于那个时代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是否应当不止于破坏,而也要注重建设呢?换句话说,他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于建设的国策,有什么贡献吗?
②确实,这是一个很切中要害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正如赛义德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于体现社会的良心,作为监督者、评判者、约束者,知识分子对社会指出不足,使当政者、管理者有所警觉、有所修正,而并不在于知识分子亲自参加直接的建设,那样会有损知识分子的作用。
③但是,社会当然有权要求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而不仅仅是“揭出病苦”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因此社会会把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建设性贡献——也即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
④那么鲁迅到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什么药方呢?
⑤第一味药,就是“立人”。这是鲁迅从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大声疾呼的救国之方。这在今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育立国”主张。是的,这很相似,但是,“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教育主要指对于青少年、对于后起新人的培养,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而“立人”的概念,就不仅有上述含义,更具有针对全民族、全方位的范畴,内涵上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更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建立,包括国民性改造。鲁迅的主张是“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使民族振兴,先要使民族性格挺立;要使国家独立,先要使国格站立。“立人”不仅针对青少年,而且针对整个民族。不仅针对被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本身。先做革命人,再做革命事。
⑥第二味药,就是“拿来主义”。对于“拿来主义”,鲁迅已经解释了其含义,人们也早已耳熟能详,不需要做更多解释。需要强调的是“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在改革开放的现在,说句“拿来主义”很容易,但是在没开放的时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拿来主义”曾经还被诬为“崇洋媚外”“奴颜婢膝”。其实就是在现在也不是没有问题:现在是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送来主义”盛行。就像鲁迅告诫的,不但连祖上的大宅子照单全收,而且连鸦片烟具、姨太太也照收不误了。所以,“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要真正掌握,还须火候。
⑦第三味药,就是“韧战”。有了好的制度设计、方针政策,还得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做成事。看准的目标,唯有用坚韧不拔的勇毅精神才能实现。尤甚是中国作为弱者、后起者,要想战胜列强,舍此更无出路。
⑧第四味药,就是“壕堑战”。反对许褚式的赤膊上阵。有了勇毅的精神,还要懂得在进攻中保护自己。这也适用于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如果只想着同归于尽,那就真只能玉石俱焚,甚至敌人还没杀尽,自己先做了烈士。
⑨第五味药,就是“拿货色来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看实际。不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反对“来了主义”,反对光挂牌子。在鲁迅看来,空喊口号几近诈骗。这种思路,对于任何方针政策都是极好的催化剂,也将有效抵制形式主义。这对医治现在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重名不重实、光说不练的花拳绣腿,可说是一帖良药。
⑩第六味药,就是比较。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比较虽然只是方法论,而非实操的国策,却是十分有效的治国良方。要摆脱落后,就要摆脱愚昧;要摆脱愚昧,就要比较。比较会使我们聪明起来。
⑪第七味药,是倡导诚和爱,反对“瞒”和“骗”。有人说鲁迅只会骂人,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鲁迅有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虽是憎的大纛,但其本质却是后半句爱的丰碑。冷对的是“千夫所指”,是当自己被围剿的时候,不怕事。他“揭出病苦”的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旨归还是爱。只不过他用的是诚实的爱,而非虚伪矫饰的爱,是爱之深而引起的恨之切。鲁迅深恶痛绝的是“瞒”和“骗”,认为那是没有希望的没落心态。
⑫说到这里,大家已不难看到,这里说的鲁迅的强国之策,虽然不是制度设计或政策设计本身,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方法论。我们不要请鲁迅来设计今天以至未来的制度,那是不现实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唯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方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才能治疗各种“适应症”。其实鲁迅的思想丰富深刻,他提出的众多思维方法的价值,远远不是提出几条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政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所能比的。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进步的思维方法,就制订不出治国良方,有了治国良方不知践行,等同暴殄天物;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或者干脆毁坏它,更是有不如无;倘若和尚的嘴是歪的,那么即使是真经也可以被念歪。如何避免无才造良方、无知弃良方、无行废良方、无德毁良方,才是最重要的国策。
⑬鲁迅之方,即今日所以造良方、识良方、行良方、护良方者,亦即真能使民富国强者。识之、爱之、用之、宝之,则中国强盛有望;蔑之、弃之、毁之、诬之,则民族之祸。
(摘编自王锡荣《鲁迅的药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其内涵不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而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民族性格的建立和国民性的改造。 B、“拿来主义”对今日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拿来主义”具有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我们要警惕“送来主义”的盛行,要真正掌握“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 C、在鲁迅看来,空喊口号几近诈骗。他主张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看实际。这对医治现在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重名不重实、光说不练的花拳绣腿,可谓是一帖良药。 D、鲁迅深恶痛绝的是“瞒”和“骗”,认为那是没有希望的没落心态;与之相对应的是“爱”,“俯首甘为孺子牛”“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是这种爱的真实写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药方,但他的抨击、揭露和讽刺,对封闭的社会结构的破坏作用大于他对社会的建设作用。 B、社会把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要求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 C、中国的发展唯有靠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唯有用坚韧不拔的勇毅精神,才能实现目标,舍此更无出路。 D、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论,只要拥有了它们,我们就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就能治疗各种“适应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立人”观点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C、一个人若识得进退,懂得回归,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那么生活无处不是坦途;以平常心看待人生,那么人生无处不是胜境。 D、明代思想家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了一副为人所称颂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4)、材料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听天由命,有人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人尽人事而知天命,有人知天命而尽人事;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知其不可而不为。不同的态度,往往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也往往源于不同的态度。
你最赞赏上面的哪种人生态度?请以材料中相应的那句话作为立意的前提,提炼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文体规范,不少于800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它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却令其他作家____。
《包身工》是夏衍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的一篇报告文学,该刊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为中国报告文学开创了新的记录。”(①)。《包身工》完美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属性特色,既缩短了报告文学与小说的距离,又在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划出了严格的____。
首先,夏衍的报告文学精于艺术营构,善于对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做逼真的描绘。“文学是人学”,特别是叙事性文学,是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的。夏衍的报告文学就扩展了人物描写和刻画的范围,而且着意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揭示某些事物的本质,使报告文学开始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变。
再者,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速写等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____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了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富有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文中对粥的描写,能让你立即联想到猪食;女工们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蹲伏或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将籼米、锅焦、豆腐渣等搅拌之后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更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____,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最后,报告文学,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是作者带着自己的观点、感情来写的。任何一个作者都不会对故事和人物进行纯客观的叙述,而总是把自己的见解和感情诉诸笔端,用以说服、感染读者。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交错运用,并且天衣无缝,恰到好处。(②);《包身工》是抒情的,在关键处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夏衍又以精确的数据和事实,围绕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为中心进行深刻分析和直接评价,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望尘莫及
界线
勾通
一针见血
B.望其项背
界限
勾通
入木三分
C.望尘莫及
界限
勾连
入木三分
D.望其项背
界线
勾连
一针见血
(2)、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虚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A、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B、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趁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3)、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分别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B.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C.①这“新的记录”不是数字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D.①这“新的记录”不仅是数字的突破,而且是质的变化
②《包身工》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它是叙事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
1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①更多更宽广更强烈的冲击,是再偏远的角落、再执拗的心灵也无从避免的。流行哈语歌中花哨的装饰音,年轻人服饰上的夸张而无用的饰物,孩子香甜吸吮着的“娃哈哈”,深山小道边遗落的垃圾食品包装袋……世人都需平等地进入眼下的世界,无论多么坚牢的古旧秩序都正在被打开缺口。虽然从那个缺口进进出出的仍是传统的事物,但每一次出入都有些许流失和轻微的替换。我感觉到了。
②是的,生活之河正在改道。传统正在往旧河床上一日日搁浅。外在的力量固然蛮横。但它强行制止所达到的效果远不及心灵的缓慢闭上眼睛。老人们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年轻人就已经自若地接受了新的现实。这又有什么错呢?世间的心灵,所渴望的所追逐的不都是那些更轻松的轻松,更愉快的愉快吗?有谁能在整个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独自止步呢?牛羊数量正在急增,收入正在与古老的生产方式逐步告别——这场告别如此漫长,一点一滴地去告别。似乎以多长的时间凝聚成这样的生活,就得以多长的时间去消散。不会有陡然的变革,我们生活在匀速消散之中。匀速运动状态等于静止状态——这是最后的安慰。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我喜欢所有的,被质朴地、欢欣地对待着的家庭器具。我喜欢爷爷,是这“质朴”与“欢欣”的最佳代言人。 C、当马跑起来的时候,马的蹄踝处会像折断一样向后别过去,所以才会有“马蹄翻飞”这个词语。 D、卡西曾骄傲地告诉我说爷爷是一位“毛拉”,“毛拉”大约是指有较高宗教地位的学者。(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没有什么错。世间的心灵,所渴望的所追逐的都是那些更轻松的轻松,更愉快的愉快。没有谁能在整个世界前行的汪洋大潮中独自止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 ?(王实甫《长亭送别》)(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3)、 , 行比一乡, ,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4)、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①
南宋•戴复古②
龙山行乐③。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注】①公元1213年10月,宋遣真德秀使金议和,可能吴为副使,戴复古在他出发前在武昌黄鹤山设宴为他送行,酒筵上戴复古写了这样一阕词。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③东晋时期,大将军桓温重阳节到龙山游玩,并设宴畅饮。席间孟嘉帽子被风吹落,桓温让参军孙盛写一篇文章与他的帽子放在一块嘲笑他,孟嘉立即从容地写出一篇理由充分的答文,此时龙山已沦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一开头既交代了时间、地点,更表明词人对朋友可能出使金国议和的反感。 B、上阕尾句,看似是对归隐的怀疑,实则表明心志,至少酬酢江山比出仕媚敌好。 C、“长如昨”,写江山亘古如斯,“秋光薄”,写秋意悲凉,暗含和朋友离别的苦闷。 D、“此怀祗有黄花览”感慨偏安的人太多,只有黄花知己,爱国之情溢于言表。(2)、“乌纱帽”在隋唐时为达官贵人所用的,以后可上下通用,具体到此词,既可指达官贵人,也可指词人自己,请据此分析“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蕴含的情感。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东道主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来人们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称为“东道主”。 C、《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根据齐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 D、“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其后的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