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致自春秋时期开始,“重民轻天”的思潮兴起,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天道观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因为否定了“天神”的意志和力量,势必逻辑地得出必须重人事、重现实政治的结论。这一方面推动着有关治国治民理论建设的开展,促使政治思想变得系统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要求着统治者在国家机器设置上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这就是夏商西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则逐渐动摇、宗教事务官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下降的深刻背景之一。
在职官制度上,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更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平民与奴隶的不满反抗,名义上的天下“大宗”——天子——地位的衰落,人们观念的变化,司政、司军、司民职官地位的迅速上升,使得神权遭到多方面的挑战,也使得那些凭依天命神意光环从事政治活动的神职官吏们,无可避免地坠入厄境。
然而,先秦的政治文明进程却有自己的独特道路,早在殷商时期,王权就高度集中。而西周时的王权专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与商代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政治观念上,西周统治者明确承认“天命”,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尊重“天命”,祈求上天的保佑。周人讲“德”,但不是以“德”去否定“天”,而是“以德配天”。所以《庄子·天下》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在西周时期,神权统治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但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天人相分”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新思潮。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不少诗人怨天疑天,而这股思潮的兴起,为当时不少思想家重民轻天、重民疑神思想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他们重新定位了“民”与“神”’两者的位置关系,认为在民神关系中,“民”是主,“神”是次;“民”为本,“神”为末。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首先要重民,而不可据神意行动。这些观点的提出,基本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更是普遍流行,深入人心。
这股新思潮的风靡,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打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是思想观念上根本性的解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重性,我们对其消极性也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这股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天人之间的客观联系性与统一性。反映在现实政治实践生活领域,则是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权力加以某种程度上的制衡与约束。曾经在政治治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巫史系统,到了帝国时代,已被“倡优畜之①”了。而西汉时一代大儒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其初衷是为了回归古老的传统,回归巫史与政事双重制衡的方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论证与阐释,以“天”的名义,约束与制衡君主的权力,即以神权限制君权,对汉武帝时代的酷吏政治、多欲政治进行迂回性的批评。
【注】①倡优畜之:像对待倡优一样来拉拢他们。
(摘编自黄朴民《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另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天神”的意志和力量,重视人事和现实政治的“重民轻天”思想大致在春秋时期兴起。 B、随着“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动摇。 C、西周末年,诗人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为提出重民轻天思想奠定了基础。 D、重民轻天新思潮的风靡有重要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两个方面诠释了“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对春秋时期政治系统演变的影响。 B、文章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话是为论证周人对“天”和“德”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德配天”。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民主神次”观点时,先梳理其发展,后诠释其政治表现,最后确定民神关系。 D、文章在阐释“重民轻天”这股新思潮的意义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使表述更加全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等情况,使得神权政治不断衰微。 B、“以德配天”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神权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C、“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阻断了“天”“人”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 D、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是希望以“天”的名义制衡君主权力,回归古老的传统。 -
2、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可见,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以人的形象。请你以“致××”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和第二人称,写一段抒情文字,300字左右。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希金盼望着自由,但他却遭到沙皇的流放;他是沙皇的对立面,后来却被沙皇摆到宫廷御侍的位置上;他同情十二月党人,但却离不开沙俄的土壤。所以,他可以“致大海”,却难以融入大海:他不是大海!以此,他选择的大海的意象,既有“风暴的喧响”,又有“静寂的荒漠之乡”。 ① , 恰好也是普希金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反抗的徘徊。
曹操展示着雄才大略。面对失色的河山,他一步步让它焕发新颜;面对涂炭的生灵,他从心里渴望改变;他没登基帝位,却在权利角逐中将大权尽握指间。所以,他有了“东临碣石”的机缘,可以在海边“歌以咏志”。他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普希金呼唤大海,既是伟大,又是可惜。普希金借人物写大海,确实也选择了当时社会的杰出代表;他诗中的拿破仑、拜伦,让人只遗憾那英雄已去、大海无计。曹操观赏大海,既有海阔,更有天高。曹操是借景物写大海,所选之景确实不愧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在他诗中的大海,则是英雄正起、 ② !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确实道出诗人以至文人墨客的共性。不过,山海本无区别,而人之情之意则各不一样。这就是普希金与曹操写海的诗的意象区别之根本。诗之各不一样, ③ 。这情意,除了地位不一样的因素,关键还在于各人心中塑造的宇宙——取决于各人心中那片天。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例句仿写一个句子。马克思 恩格斯 毛泽东 林觉民 鲁迅 司马迁
例句:曹操就是一片大海,太阳和月亮都在他的手中,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胸中:他自己成了无际的宇宙,天地万物都只是他的陪伴。
(3)、根据文中信息,概括普希金《致大海》与曹操《观沧海》中“大海”意象的不同。 -
4、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一朵小花
普希金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去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么?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一节诗人由一朵被遗忘的小花而产生联想,小花起到了引出后文的作用。 B、第二小节由连续几个问句构成,体现诗人体味生活的敏锐,面对万物的温情。 C、诗的第三小节中情感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因别离而生的伤感和备感孤独的落寞。 D、第四小节中的“枯萎”指的是生命的消亡,跟这朵被遗忘的小花形成了呼应。(2)、诗歌以“一朵小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 -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生活抒情诗,它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B、诗开头是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人们面临“灾难”。 C、这首诗的前四行侧重于安慰困苦悲伤中的人,而后四行则侧重告诫人们要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的忧郁。 D、这首诗直抒胸臆,用一种劝告的口吻和亲和的语调与人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2)、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应如何理解“欺骗”一词的含义?(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4)、简要说明本诗在表情达意方式上的特点。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儿,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里是儿时挖掘的沙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清,
冷夜的巉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巉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年2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表现出了大海富于变化,给人带来感叹与联想。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写出了大海的包罗万象,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C、贝壳撒在山坡上,海燕疾飞在暴风雨中,象征了人们面对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现实生活,勇敢地反抗并与之搏斗的不屈的意志。 D、最后一节欲扬先抑,揭示出无论大海多么虚伪,多么残暴,人生中沉沦的痛苦都只是暂时的,苏醒的欢欣才是永恒的的道理。(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运用比喻、顶真、回环的修辞,揭示了大海与生活的相似性。 B、“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是动与静的结合,引发人们的联想。 C、第三节呼告大海,第四节呼告生活,这两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第二节的最后两行诗句挽结在一起。 D、“哪里是儿时挖掘的沙穴?/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运用设问手法,表现了作者回忆儿时、青年时期美好生活时的愉快心情。(3)、如何理解“多么寂寞我的影”“多么骄傲我的心”中的“寂寞”和“骄傲”?(4)、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和主题。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3)、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 C、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 D、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4)、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
8、阅读《致大海》诗歌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致大海》诗人为何厌烦“凝固的石岸”?“石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第8至13节中,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B、《致云雀》意蕴深刻,比喻新奇,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诗歌中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C、《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D、《红烛》在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形成层层推进的抒情层次,酣畅淋漓地歌颂了红烛为实现理想而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
10、对下列诗句或文段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本词与《沁园春·长沙》格调相同,都表现得那么昂扬向上、豪迈乐观。江天开阔,气度恢宏,毫无秋天之肃飒之气,使人读过以后,受到无限鼓舞。 B、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郭沫若《天狗》作者运用排比,喊出了吞没一切的气魄,表明“五四”新人具有无限的能量,这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推倒一切的“力”异曲同工。 C、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闻一多《死水》)以上诗句集中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中对色彩的重视,色彩的运用会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和直观的冲击。“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红烛》开篇的写法与此相类。 D、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有过赞美,有过荣光/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舒婷《致大海》)舒婷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致云雀》也主要采用了这种写法,把云雀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人类生活。
-
11、《致大海》中,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
12、《迷娘(之一)》诗歌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
13、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全新视角”,是诗人赋予树以人的思想意识而采用了树的视角,还是诗人展开了新奇的想象但仍然采用了自己的视角?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刘彻
庞德
绸裙的窸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派”的诗歌,直接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阅读庞德的《刘彻》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简要评析两首诗歌相似的意象组合手法,并说说这样组合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字数不少于100字。
-
15、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很多诗歌取材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传说,②这些东西利于我们解读和打开格丽克的诗歌。③我们把握住这个入口,④就容易探索到诗人对这些素材的创造性表达,⑤能收获无数思想的珍宝。⑥像上一位获得诺奖的诗人鲍勃·迪伦一样,⑦格丽克的诗也触及到对战争的反思、质疑、控诉,⑧语言简洁,但寓意深厚,反映的往往是严肃的、深层的,常给人以新异的警醒。
-
16、试着用《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进一步体会二者之间的差异。既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主题,要运用原诗中的意象。
-
17、诗歌常运用即事感怀、小中见大的写法来抒情言志。请运用这种写法,从下列“物语”中任选一则,用问句的形式写一首思索人生的小诗,4~8行。
物语示例:
①竹 每攀登一小步,都做一次小结。
过分地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②浮萍 紧密地生活在一起,是因为具有团结精神。
每移动一步,都是随波逐流。
③蝉 每一次演唱,都充满了激情。
过分地追求声势,终究不能登上舞台。
④牛 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踏实的脚印。
过分地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观众奉献了一批优秀的节目,为戏曲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可以借鉴的艺术精粹。 B、尼泊尔官方宣布将重新测量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这项活动预计耗时两年,费用大概在140万美元左右。 C、为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海外得到进一步传播,我们要充分发挥海内外媒体的作用,注重内外并举、融媒联动,用好网上网下两个阵地。 D、不像网络平台那样,传统文学期刊应该是一个可以聚集优秀作品、聚拢优秀作家、引领文学创作、吸引读者文学品位的优质平台。
-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絮语(xù) 屏息(bǐng) 徘徊(huí) 喑哑(àn) B、沉郁(yù) 挣脱(zhēng) 倔强(juè) 吐诉(tǔ) C、钏镯(chuàn) 泛滥(làn) 一摞(luò) 山脊(jǐ) D、啜饮(chuò) 露面(lòu) 诵经(sòng) 咆哮(xiāo)
-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透过铁路看中国,辉偟背后,既有不甘落后的追求,亦有与世界和平共发展的目标,解密于此,因为中国有“梦”在奋斗的征程,更在通过奋斗将“梦”延续不止。 B、藤嫚植物,长着长长的根茎,叶子也是很多,一长一爬就能长很多,可以顺着墙壁生长。摆在窗台上,或者是用花架架在客厅,都能带给人们愉快的心情。 C、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D、9月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8届跳水亚洲杯混和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段宇,掌敏洁以31794分的成绩获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