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当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加以分析和解释。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此后,历史地理学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其中,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因此,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此时历史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新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而历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真伪——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取和利用问题。去伪存真,尽量采用接近第一手的史料,才会赢得认可。若是一味地堆砌史料,往往不被接受。因此,从史料中进行数据提取,有不少学者是相当抗拒的。他们觉得史料很难量化,量化后貌似精确,实则失真。只有文字描述才能“柔软”地贴近历史事实。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
④数据提取是有边界的,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为人文研究服务,而非消解传统人文研究。因此,将史提取成数据,只能针对可量化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重建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应该是当务之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以气候、地貌最为重要,而人文地理环境则以政区为基础。前辈学者将地理作为治史“四钥匙”之一,其实主要指的是沿革地理,重点是为了弄通历史地名变迁。研读史料,一定要清楚它具体的时空位置。史料所系的具体空间是靠历史地名来定位的。如果不了解其准确含义,对史料的理解便难免失真。
⑤数字化成果扩大了历史地理学的辐射力,也密切了历史地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当然,历史地理学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数据生产。虽然未来也许有应用遥感、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数据提取的可能,但目前数据产出主要还是靠人工,需要研究者从史料中去挖掘、考证、分析、判断。不妨说,历史地理学的很多研究就是一个自己生产数据的过程。这样的产出效率偏低,但在很多专题领域似乎很难有更便捷的办法。此外,由于资料密度的差异,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在不同时代的精度有较大差异。近现代的复原可以做到很精细;中古以前精度无疑要下降很多。有些问题可能确实无解,而有些可能只是未想到合理的技术路径,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多学科互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接近目标。
(摘编自张伟然《历史地理:数字人文的硬抓手》)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走向数字化发展道路是学科本身发展趋势使然,而数字化为学科进步提供了更丰厚的土壤,也展现了更广阔的前景,对于深化问题研究、加强学科综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区域环境变迁研究过程中,建立包括历史自然与人文多元要素的地理信息数据集,利用“格网体系”(Gids)的方法,将点、线、面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把过去不能进行比较的人文与自然要素,经过标准化处理,落实到同一水平上,在同等面积之内比较各要素分布的密度差别,从而评估不同地域的要素发展程度与水平,揭示地表覆盖的空间形态。可以说,这也是解决历史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研究相互割裂问题,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历史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一个思路与方法。
当然,就目前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来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将中国传统缺乏计量的文献史料进行数字转换,本身就是非常艰难的攻关。这中间需要制定数据标准、设计数据格式、进行数据编码,从各种文本资料中提取能够进行时空对接的数据,其中不同的要素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历史地理工作者既要对中国传统文献有基本认知,还要了解数据库建设的要求,而文本、图像的自动化提取工具与模型还非常不够,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张萍《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挑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它与地理学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地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 B、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历史地理学资料的可得性发生巨大变化,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也发生变化。 C、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前者以气候、地貌最为重要,后者是政区的基础。 D、历史地理学很多研究还需靠人工方式自己生产数据,虽产出效率偏低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方法。(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沿革地理相比,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者不但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还要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解释。 B、不少学者反对从史料中提取数据,认为史料难以量化且量化后容易失真,只有文字描述才是真实可信的。对此,作者并不以为然。 C、资料密度的差异会导致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精度的差异;距今年代越久远,资料密度就越小,所能复原的地理环境的精度就越低 D、在区域环境变迁研究过程中运用“格网体系”的方法,有助于评估不同地域的人文与自然要素发展状况,揭示地表覆盖的空间形态。(3)、下列选项中,最能够体现“数字人文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为人文研究服务”的一项是( )A、20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治史,无论分析政治利益集团还是考察典章制度、讨论社会文化思潮,都自觉地引入地域这一先天性限制因素。 B、进入21世纪,计算机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以虚拟地球为平台,进行全球范围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 C、经过20余年的攻关,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与学者已开发了诸多类型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如中国历代人口数据库、中国历代疫灾数据库等。 D、“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集成了历史上丝路沿线河流水文,生态环境等多元数据集,为进行综合性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数据依据。(4)、材料一在论述大数据时代历史地理学特点时运用了比较手法。请简要说明。(5)、如何应对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显眼包”,是用来形容那些在同类中不合时宜地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又有点丢人现眼的人和事物。“内卷高压”时代,“显眼包”逐渐褒义化,因 “与众不同”而受欢迎。“显眼包”的行为既是当下人们的一种解压方式,也是人们个性释放的人生态度。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的体会,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白山脚下,白雪皑皑。入冬以来,一批批游客走进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东岗镇果松村,畅玩冰雪项目、 感受民俗文化。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曾经制约当地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村里人充分发挥冰天雪地里的价值,办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果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美丽乡村是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措施,建设出具有文化、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多元化的美丽乡村。“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小山村掀起旅游热,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呵护 “绿水青山” 这个 “金饭碗” , 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文旅新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努力做好“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广西探索 “生态+体育”,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线路途经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周边是石林、天坑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嶙嶙峋峋的奇峰,颜色深深浅浅 , 或墨绿,或浅绿,或浅黄,加之蓝天碧水延绵不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骑行者在路途中便可饱览湖光山色……
乡村发展过程中,立足眼前看未来、 立足一域看整体,把握住自己的发展定位,就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拓宽发展新赛道。
(1)、文中加点词语“嶙嶙峋峋”“深深浅浅”,说说它们和“嶙峋”“深浅”相比,语意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文段中多处使用了引号,请任选两处画横线句子引号分析其所具有的表现力。(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都是“是……”的语句,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①美丽乡村是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措施,建设出具有文化、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多元化的美丽乡村。
②周边是石林、天坑等喀斯特地貌景观。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碑》书法跃然眼前,一批未经整理出版的日记、 书札稿抄本首次公之于世 近年来, 批又 批中华古籍借助A , 让更多人有机会具象化地了解“典籍里的中国”。
①扩大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只是第一步,②让古籍里的知识、思想被深刻地传承并理解,③是更艰巨的任务。④我国古籍浩如烟海,⑤我们要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⑥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系统性研究,⑦提高利用效率。此外,⑧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还需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⑨各地图书馆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⑩到《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近年来我们有许多成功的尝试,让古籍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不过,要想让古籍与当下生活产生更大的共振效应,还需要B。古籍历久弥新,靠的是一代代研究者、守护者薪火相传。无数人将生命的能量注入薄薄的纸页间,从而让文化传承更有厚度。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 中荀子阐明人的“天性”不同,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的句子是:“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句写出了水的清澈,猿声的凄凉;杜甫《登高》中的“”句写出了他常年“客居”的漂泊人生。(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的快意。
-
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①月姊②满眉颦,更无奈、风姨①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娟娟:美好的样子。②月姊:月宫中的仙子。③风姨:传说中司风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双星”,指牵牛、 织女二星,与后文的“耕”“织”相呼应。 B、上阕后三句承接上句的“妒”字,具体描写群仙相妒的表现:嫦娥蹙眉,风姨吹雨。 C、下阕着力刻画相会时的复杂心态,短暂见面徒增新愁,表达了不愿再见的心声。 D、下阕辞无丽藻,语不惊人,但通过反衬笔法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独具匠心。(2)、试比较本词与秦观《鹊桥仙》所抒之情的异同。 -
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山之阳 , 汶水西流; 其阴 ,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 ,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i落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A济宁B以巡阅C河防D纡道E泰安F观G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 , 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竞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 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注】侯相曾公:曾国藩。
(1)、文本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明年移驻A济宁B以巡阅C河防D纡道E泰安F观G形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表述山水方位时,“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泰山之阳”、“其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 北面。 B、“丁未”“戊申”是干支纪日,薛福成《登泰山记》的“同治四年”是年号纪年,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指七月十六日。 D、“乃趋岱顶”中的“乃”字,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两句中的“乃”词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观览日出的情景。行文描摹中,衬以云天、群峰,写出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所写文章在观日写景方面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时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的自语予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睹所未睹,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文本二最后引号内的语句颇具深意,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
8、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 ”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 ①“黑——呀! ”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像往常一样,孕妇从集上空手而归,伙同着黑慢慢走近了那路边的牌楼。孕妇望着牌楼,心想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啊。每回见到牌楼,孕妇都不免感叹她的出嫁。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孕妇的爹娘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孕妇终于嫁到了山前,她的婆婆自豪地给她讲解这里的好风水:这地盘本是清朝一个王爷的坟茔,王爷的陵墓就在村北,那白花花的大牌楼就属于那个王爷。这牌楼保佑了这地方的富庶,这就是风水。初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 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 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 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③“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④“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写于 1992年,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宁静、恬淡的特点,为全文营造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B、巨大的石碑虽然被推倒,但之后成为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这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C、文中的物象“石碑”与《哦,香雪》一文中的“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文明和知识。 D、本文讲述了一人一牛相互陪伴、相互怜惜的故事,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因为她性格孤僻,在空荡的路上感觉寂寞,想通过喊声,排解情绪。 B、句子②用词精妙,由“压”到“挪”的动作变化,体现孕妇对石碑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知识的心理变化。 C、句子③的呼喊,蕴含了孕妇对“黑”的心心相惜和怜悯,暗含她对“黑”的珍惜和疼爱。 D、句子④的呼喊,体现了孕妇在感动之余流露出有母牛相伴的温情和幸福感。(3)、本文以“孕妇和牛”为题目,有什么丰富含义?(4)、班级读书会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要为孕妇这一人物写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手法·形象”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9、现代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因为他们是“文盲”,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②我记起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总夸奖这些孩子聪明。这等于说教授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但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小学生捉蚱蜢,那些“聪明”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
③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因为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 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像教授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④这样看来,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⑤乡土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凭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可以不必通名报姓的。“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 声气等都可以是足够的 “报名”。
⑥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瑶山,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⑦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和艺术。文法和艺术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⑧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得尽量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显得迂阔而又可笑。
⑨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 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传真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⑩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⑪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人大多不识字,这是符合实际的事实,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乡下人生下来就是识字能力差、学习能力弱的人。 B、“足声、声气”“可以是足够的‘报名’”,可见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有时仅凭足音、声气等信息,我们便能成功辨识彼此。 C、相较于面对面的说话,文字交流能突破时空阻隔,但其具有无法规避的缺陷,未能像前者一样做到完善无缺地传情达意。 D、作者认为,“文字下乡”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对于“乡土社会的文盲”现象,还需从社会环境等方面推究深层原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捉蚱蜢和认字的事项上,乡下孩子和教授孩子表现各异,各擅胜场。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旨在证明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B、从第七段的内容可以推断,当我们回看自己以前所写的文字时,此时此刻触发的感受未必与最初借助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意完全契合。 C、与文字相比,说话同样也可以讲究文法,只是在言语交流的情境中,由于我们还能凭借辅助表情来帮助传情达意,故而无此必要。 D、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意与语言“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文章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阐明了语言与情意表达之间的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字的缺陷”观点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描写仓颉造字时的情形:“天雨粟,鬼夜哭”。 B、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C、陆机在《文赋》中记述:每次写作时总担忧“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韩愈认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写作宜“自树立、不因循”。(4)、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台儿沟其他姑娘对香雪的发现不感兴趣的原因。台儿沟这个小村和它的十几户乡亲,掩藏在大山的皱褶里,年复一年。而后,台儿沟作为火车沿途停靠的站点,上了列车时刻表。每当火车到站时,香雪(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等姑娘们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发现了火车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学生书包,但台儿沟的其他姑娘却对香雪的发现不感兴趣。
(5)、《乡土中国》一书,既体现出专业研究者旁征博引的学识积淀,又具有类似于科普著作的浅显通俗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湘 君
屈 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问句开头,一上来就用心中的怀疑揭出“爱而不见”的事实,为整首诗的抒情做了铺垫。 B、第一段三、四句写湘夫人为了约会精心准备,说明她十分看重这次约会,内心对湘君充满了爱恋。 C、第二段写等不到湘君后湘夫人的行为,将湘夫人四处寻找的行程和内心感受紧密地结合在—起。 D、第三段写湘夫人失望至极之情的宣泄,把一个因爱而不得而退缩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2)、请找出本诗中写反常现象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九歌·国殇(节选)
屈 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于国事者叫国殇,本诗是一首取民间“九歌”祭神之意来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B、战士携带宝剑、硬弓出征时就没打算生还,即使受到身首异处的惩罚依然义无反顾。 C、本诗节选部分,前半部分描述刻画战士的形象,后半部分议论抒怀,叙述、描写、抒情和谐交融,脉络清晰。 D、本诗节选部分抒情的方式和《离骚》用“香草美人”托喻不同,而是直抒其情,有种阳刚之美。(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木 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① , 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 ,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 ,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 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面的“琼瑶”“琼玖”同此义。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好,爱。④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⑤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多认为《木瓜》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你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给你“琼琚”。回报的东西总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以此来表达对双方之间情意的珍视,表露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B、本诗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且不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通过一唱三叹的咏唱,使全诗的感情一步一步加深。 C、《木瓜》没有用《诗经》中最典型的四字句“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而是有意无意地错杂开,造成了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体现了《诗经》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共存的特点。 D、关于此诗主旨,文学史上的意见极其不同,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七种说法,但是关于此诗所运用比兴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是统一认同的。(2)、《木瓜》一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得很紧密,这可以由投予“我”的东西为证,同时这个“投”字用得也非常精当,请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投”字使用的妙处。 -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子 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① ,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 ,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 , 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同“贻”,给、寄。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两人虽然只有一天未见面,却觉得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
14、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①。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② , 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③ , 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 , ”。(2)、《氓》中结尾“ , ”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3)、《离骚(节选)》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 ”。(4)、在《离骚(节选)》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 , ”。
-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延伫乎吾将反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鸷鸟之不群兮 D、余虽好修垮以羁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如愿) 肇锡余以嘉名(开始)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 纫秋兰以为佩(连缀、连接) 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赂) 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违背) 何不改此度(法度、准则)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名余曰正则兮 B、字余曰灵均 C、夙兴夜寐 D、余虽好修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