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对《荀子·劝学》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 槁:暴晒
②金就砺则利 就:完成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考
④声非加疾也 疾:音调高
⑤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来
⑥故不积跬步 跬:跨出一脚
⑦金石可镂 镂:磨穿
⑧用心一也 一:专一
A、①③ B、②⑤ C、④⑦ D、⑥⑧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如果说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那么礼治秩序便是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通常人们以“人治”和“法治”两个相对词语形容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在费孝通看来,法治的意思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是指掌握权力者不依法而治,而是依自己的喜好、想法来实行统治,根据赀孝通对法治的说法,人治就是“天子依权而治”。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关键不在“人”和“法”两字,而在实行统治时所依的力量和规范的不同。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治不同,但乡土社会并不是“无需规则”或者“无法无天”的社会。乡土社会看起来是“无法”的,但是它有一套合适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在乡土社会,人们遵守的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和秩序的维持受这种规范的规制,其社会关系既不是靠法律,也不是靠天子的权力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法律同样是一种社会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推行的;礼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依靠的是人们自觉的遵守,是一种由个人推展至社会的规范准则,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
法律靠外力维持,人可以逃避法;而礼却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道德靠舆论维持,人是逃不出舆论的:这样看来,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持是更加稳定的。
(取材于韩致宁、乔芳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方式。费孝通所说的礼治,并非王朝政治中的礼制。在王朝政治中,礼制是一种外在的制度规范,是维系国家政治的刚性力量。而乡土社会里的礼治,则是一种贯穿日常生活的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丰从示。丰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作为一种传统力量,乡土社会的礼是无形的,但是无形并不代表着无力。传统积累得太多,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不需要外在力量推动。尽管有时得靠惩罚性仪式赖以维持,但礼的实现主要依靠个人自觉遵从:“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在乡土社会中,由于人们长期共处一地,礼已经内化为个人的一种习惯。个人在遵从习惯或约束时,表现出一种与身份相应的姿态或行为。每个人的姿态或行为,都与家庭、村里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形成一个个的同心圆;所有人的同心圆相互交错,就形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
(取材于贾永梅、胡其柱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乡土社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会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家乡。 B、个人经验没有前辈的经验值得信赖。 C、社会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传统的延续。 D、社会秩序不能靠统治者的好恶维持。(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西汉时期一位与家人发生了争吵的农民,最不可能首先采取的解决措施”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依照礼指责对方 B、请家族长辈评理 C、参考乡邻的做法 D、去官府告发对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的核心因素是“法”,人治的核心因素是“权”。 B、礼制是强制的制度规范,礼治是人主动的服从。 C、差序格局与礼治相互配合适应,维持社会秩序。 D、乡土社会,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法律的手段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唯一方式。 B、乡土社会中没有惩罚手段,却有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C、人可以逃避法治却无法逃避礼治,所以礼治比法治的约束力更强。 D、人们自觉遵守基于共同传统的礼仪,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礼治
法治
含义
①
根据国家制定、认可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呈现出的特点
内在的、生活化的
②
维持规范的力量
③
④
所适宜的社会环境
⑤
快速变迁、需要明确规则的社会环境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叶嘉莹
材料二: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隐忍收敛却默默坚守的美。
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叶嘉莹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任何个人乃至家国都有处于“弱”势的时候。读了这些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将此前国际上的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刊发了该成果。
在我们的世界,日月星辉乃至自然万物等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找到暗物质,将会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然而暗物质粒子不发光、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如何探测到“暗粒子”,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轴子是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近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微弱能级的超灵敏测量,中科大科研团队巧妙利用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此,科研人员设计精心的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减弱为一百亿分之一。他们还采用在引力波探测中广泛应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程度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
(1)、请为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5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 ①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的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
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要积累一些 ② , 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在考场作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就连表述的语句也相似甚至雷同,那样的作文很难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
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 ③ , 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
(1)、下列句子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C、不能依赖“公用材料库”。 D、成千上万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哥白尼”“牛顿”“爱迪生”。(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书籍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对于善于积累的人来说,是写作文用不完的素材来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林有时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作为朋友,你可以用《论语·卫灵公》中的“ , ”来劝他注意换位思考,避免造成不愉快。(2)、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专制措施。(3)、作文课上,李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
7、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春从天上来①
吴激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冷冷。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注】①春从天上来:词牌名。词人以宋臣身份出使到金国都城会宁府,被强行留滞。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1)、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海角飘零”描绘了词人漂泊异乡、身世凄凉之状,语虽无奇,却极为沉痛,词人的千愁万感,皆由此生发而来。 B、本词上片实写了故国歌舞升平,恍若梦里天上一般的场景,“金屋”指华丽的住宅,“银屏”指银色的画屏。 C、下片词人冷静地回顾了姬人的遭际和故国的衰亡,以“胡笳幽怨”暗示了老姬因流落金国而飘零憔悴内心幽怨。 D、本词以老姬的形象和哀瑟之音为主线,因感而赋,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巧妙而又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心绪。(2)、有人评价,本词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治。君子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源,故不假刑法严峻,而恶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
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也。《春秋》凡用民力必书其所兴作不时害义固为罪也。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后之人君知此义,则知慎重于用民力矣。然有用民力之大而不书者,为教之意深矣。僖公修泮宫①、复閎宫,非不用民力也,然而不书。二者复古兴废之大事,为国之先务,如是而用民力,乃所当用也。人君知此义,知为政之先后轻重矣。
(节选自《近思录·卷之八》)
材料二:周成王曰:“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阋② , 不私相煞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刑罚废矣,而民无天遏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厉疾。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节选自《新书·修政语下》)
【注】①泮宫:西周诸侯所设大学。后文的“閟宫”,即神庙。②斗阋(xì):争斗。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春秋》A凡用民力B必书C其所兴D作E不时F害义G固为罪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堵塞,与《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的“绝”意思不同。 B、爱,爱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同。 C、冻馁,受冻挨饿,与《送东阳马生序》“无冻馁之患矣”的“冻馁”意思不同。 D、盈境内,文中指整个国家,其中“盈”与成语“沸反盈天”的“盈”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说了圣人治国的要领,并以制止盗窃为例,指出要通过修政教、兴农桑来引导百姓知廉耻,而非用刑罚逼迫百姓。 B、材料一指出鲁僖公修泮宫复閟宫而不书是个例外,因为这是国家首要的事务,作者借此意在论证君主处理政务要分清轻重缓急。 C、周成王听闻圣明的君主会让自己的百姓富有且长寿,对此他认为让百姓富有可以依靠君主,但让百姓长寿只能依靠上天。 D、鬻子认为,圣明的君主专注于行仁道,官吏专注于关爱百姓,百姓自然顺从,如此便能够废除刑罚,避免百姓早亡。(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时且义必书,见劳民为重事也。
②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已得其命矣。
(5)、两则材料都论及“养民”,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提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提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提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提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像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提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提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队来到澄河边上,因河水猛涨,拉绳过河失败,于是决定派人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浅滩情况并找些吃的。 B、老人没有回答周玉兆问的“过去多少时候”这一问题,反而问“要过河是不是?”,表现了老人对战士的忽视。 C、。老人用掘堤方式帮助战士渡河,周玉兆坚决反对,多次抢夺老人锄头,反映出人民军队坚决不祸害人民的原则。 D、“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表明他们已经完全陷入敌人包围圈,无路可逃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小队伤病情况,展现了当时紧张危急的局势,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第三段描写了一个暴雨直泻,澄河水猛涨的环境空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暗示战士们此次渡河任务注定失败。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借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周玉兆的所见所闻推进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D、小说以紧张的战争局势为背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推进,展现出战士们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3)、小说中老人的心理随着情节发展不断变化,请结合情节分析老人从初见解放军到找到渡河方法的心理变化轨迹。(4)、在小说《澄河边上》中,作者避开宏大叙事,选择从伤病战士和老人角度来叙述革命故事。这种叙事切入点对主题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人做诗,讲究句眼、诗眼,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正道出了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在的逻辑思维。古典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有的是隐藏在诗歌形象的语言背后,需要发掘的;有的却是显露在诗句之中。在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上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如果我们要想迅速地抓住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就应该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我们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往往能更容易把握诗人跳动的思维,迅捷深入地理解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
《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编)(卷三句法)中言:句中有眼,世尤不能解。说人们读诗不注意挖掘句眼,也就难以理解诗句的好处了。句眼,即一句诗中的关键字。句眼字上往往凝聚着诗人思维的火花,因此古人有“一字活全诗”的说法。卷三句法“眼用响字”条举例:“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阔”字和“多”字就是句眼,因为这两个字包含着诗人独特的逻辑思维。即两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推理:只有帆船离得远,才看见春水阔;因为寺高,所以才见得夕阳多,这里,“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我们抓住了句眼,进而去探求诗句中蕴涵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得到诗句的妙趣,更深入地理解诗句。
在古典诗歌中,诗眼往往是发露在某一句诗中作为全诗写景抒情的基点。我们抓住了诗眼,也就把握了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诗眼正在一个“空”字上。诗人围绕“空”字,用声与光的描写来表达空寂入禅的境界。我们从“空”字这个诗眼来把握这首诗内在的逻辑恩维,·可以发现这首诗写景中隐含着两个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只有诗人内心空寂幽静,才能听到浓密的森林里传来的隐隐人声;正是诗人淡薄名利才能达到“坐看云起,物我两忘”的境界,有心情细看夕阳将它的余辉穿过深林静静地洒向长满春苔的青石上。反之,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也就“听不到”“看不见”,没有心情“看庭院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所以,探究诗眼,抓住诗歌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也就能够更快地发掘诗歌的内在逻辑,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底蕴。
(摘编自郭敏《论从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古典诗歌的重要性》)
材料二: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为了造成诗的“别趣”,诗歌语言并不斤斤于生活、科学常识之理,甚至力求“无理而妙”(吴乔《围炉诗话》引贺裳语)。苏轼也曾在总结自己创作体验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命题:“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玉屑》卷十《诗趣》条)所谓“反常合道”,即指诗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所持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出来,其特征是感情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质不一致或相悖逆。这种反常显示作为诗人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却无不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而且正是因了这种情感的反常显示,生活中的“无理”现象才可以转换为艺术上的“有理”之境。“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李贺《秋来》)九曲回肠焉能拉直?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哪有鬼魂前来凭吊生者之理?可是正因为这种愁思把心肠牵直以及香魂来吊的形象描写,才强化了诗人愁思的深重,才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而只能到阴冥世界去寻求同调的抑郁悲愤的情怀。
(摘编自樊海清《诗歌语言逻辑之美》)
材料三: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能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到事物上,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竞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句如果能分析出“春水阔”与“远帆”有关,“夕阳多”与“高寺”有关,就有机会得到诗句的妙趣。 B、材料二用严羽的“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引出中心论点,又以苏轼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来进一步阐释和深化论点。 C、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在内容上违反人之常情常理,但又合乎情感逻辑的真实性,达到了艺术上的“有理”之境。 D、材料三,作者既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两句诗“不近情理”,又说它“最合乎理”,可见犯了“两可”的逻辑谬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诗歌作品的句眼、诗眼往往显露着诗歌内在的逻辑思维,所以只要认真审视句眼和诗眼,就能迅速读懂诗歌,得到读诗的妙趣。 B、如果诗人是争名逐利、营营苟苟之徒,他就没有能力注重诗歌的内在逻辑思维,也就“听不到”“看不见”,从而写不出一首好的诗歌。 C、以反常形式表现或传达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情感态度,内容上违反常情常理,但合乎诗歌情感逻辑,这种写法有机会形成诗的“别趣”。 D、语言和逻辑密不可分,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可见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不能突破逻辑的框架。(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无理之妙”的一项是(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B、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C、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D、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4)、材料一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更好读懂古典诗歌。 -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在洞察事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农耕时代的中国模型。
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农耕时代的“活法”,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上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费孝通大半个世纪苦苦追寻富民之策,彰显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①费孝通利用类型比较法,②有的放矢地选择了几种中国农村的类型,③进行分析,调查和比较,④由一点到多点,⑤由局部到全体,⑥因而认识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一直致力于为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民权模式”等多种发展类型,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
费孝通使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从村到镇 B、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从村到镇,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 C、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从村到镇,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 D、从村到镇,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又总结各地发展经验(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写出正确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时珍穷尽一生潜心贯注研究药学,苦心孤诣地走遍大江南北遍尝百草,最终从一位鲜为人知的小郎中,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一代药圣。 B、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大家做好增压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他以锐不可当、高屋建瓴之势,一路夺得胜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D、经过了多年的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钟教授在这个领域已经登堂入室。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雄峻的句子是:“ , ”。(2)、世人咏七夕,往往以牵牛、织女聚少离多为恨,秦观《鹊桥仙》“ , ”,则翻出新意,立意高远。(3)、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出词人于驰骋的想象中,恍然回到了宫中,看到风物依旧、人事全非,流露出极度失望之情。(4)、《诗经·静女》中“ , ”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 , , 。(6)、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沙江采芙蓉》中“ , ”也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
-
1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 B、崖限当道者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明烛天南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远古刻尽漫失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B、①渺沧海之一粟 ②越长城之限 C、①扣舷而歌之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1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牧归荑 B、多平方,少圜 C、山川相缪 D、倚歌而和之
-
19、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崖限当道者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余始循以入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而又何羡乎
A、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
20、下列括号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多次) 采之欲遗谁(赠送) 金风玉露一相逢(秋风) B、静女其娈(美好) 洵美且异(诚然) 凌万顷之茫然 (驾驭) C、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 正襟危坐 (端正)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住) 酾酒临江(斟酒) 阳谷皆入汶(山南面山谷中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