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完成作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又说:“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这两句话涉及到了作者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验”的看法。

    请以“经验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2、请以“秋意浓”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3、通州燃灯塔、通州漕运码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副中心文化地标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请你从中选择一处,写一段推荐语,引领游客发现自然之美,欣赏建筑之美,感受文化之美……

    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4、“敛身幽谷远尘埃,天光云影任徘徊。不须天风来相催,自在花儿静静开。”这首《幽兰》是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作品。有评论认为,“幽兰”所象征的品质有林黛玉的特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5、语言基础运用

    历经12年的努力,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②“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形成于16世纪,始建于公元13世纪 , 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③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 , ______________,承载着北京千年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④北京中轴线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哲学理念始终统领着城市发展。⑤申遗成功是保护和发展的新起点。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 继续推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发展,才能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首走向世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的“历经”可以改为“历时”。 B、第②句的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 C、第④句的“中”“和”之间不能加顿号。 D、第⑥句的成语“持之以恒”使用恰当。
    (2)、请在第③句横线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与上句画横线部分结构保持一致,不超过15个字。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娲氏庄杏黄

    ①蓝田朋友老曾打电话来,说岭上杏黄了,约我去摘杏吃杏。听这话时,心里已沁出酸水来

    ②村子后背的崖坡上,有一株粗大的银杏树【注】。从杏儿在刚刚萎干的杏花里形成如小拇指大小,绣着一层茸茸细毛,我和小伙伴就开始偷摘了,咬一口就酸得龇牙咧嘴睁不开眼睛,仍然还是要偷摘。成年后,有年夏天到盛产杏子的一个村子,实在忍不住大银杏清香绵甜味道的引诱,中午饭都免吃了。30多年过去,留在味觉记忆里的香味,再也没有重得享用的机会。

    ③我终于决定上岭去。城里燥热,家乡的田野里也燥热。汽车在我最熟悉不过也亲近不过的灞河川道里疾驰,满眼扑来绿树和绿草,以及在阳光下闪闪泛着亮光的麦茬地,怎么看都觉得舒服。几十年里年年都重新温习、反复观赏这河川和岭坡上的景致,铸成一种永久的油画在心灵深处,只是近年间隔断了。今日又触及了,搞不清是眼前的景致融汇到心底,还是心底的那幅油画铺展到眼前的天和地之间,我却醉了。发亮的无边际的麦茬和碧绿的白杨树,引发的是久违的生命本能的舒悦。乡情何止一杯酒所能比拟?

    ④车子走到一个阔大的河谷的东岸,再沿山路往北,满眼都是绿树,可以闻到杏子成熟时散发的香味了。这觉得有点眼熟,应该是红河谷,二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是杏花三月,岭坡上到处都是粉白的杏花,如同云彩。我坐在红色黏土地上,面对那层层叠叠的岭坡环抱的谷地,吸着弥漫在温热的空气里的杏花的清香,就想到这漫坡满岭杏黄的时节,再来尝一回刚刚摘下的杏子。不料几十年过去,到今天才成行了,我走进了盛产大银杏的娲氏庄。

    ⑤娲氏庄在红河谷延伸过来的谷地的南岸,以女娲名字得名,岭坡地带整个都弥漫着人类始祖的美丽神话。北边的山顶上有“人祖庙”,是秦汉以前始建的女娲祠,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乡民都来朝拜,多为成年女性,依然向这位抟土繁衍了华夏民族的女神乞求一个大胖大壮的儿子。我到女娲的村庄里摘杏来了,我踩踏的村巷和坡地上的黄土小路,我走进的杏园里的松软的土地,肯定是女娲无数次奔走踩踏过了的。还有比这更幽远更神秘的岭坡吗?

    ⑥娲氏庄的大银杏是口味最好的杏子。眼目所到之处,尽是大大小小的杏树,杏子的香味在微风里掠过。小路上有男人和女人推着用大竹笼装满银杏的独轮车走过,汗涔涔的脸上堆满真诚的笑,大声爽气地礼让我和朋友吃杏。几经转弯,走到一棵大杏树下,树冠遮盖了至少一分多地的山坡,树干已有空洞,枝叶却依旧茂盛,壮气而又精神。老人说这棵杏树已超过百年,记不清是哪代先人栽植的了。我相信他的话,但惊讶的是这株杏树依然的活力。我坐在杏树下,浓密的树叶遮挡着六月的阳光,一片让人可以享受树荫的凉爽。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诸多的现代享受,也能获得前人想象不出的快意乐趣,却难得这种原始的树叶遮盖下的一方荫凉儿的享受。远处是不尽的群山岭坡,眼前是随着地势起伏着的杏园里的绿叶,坡坎上正竞相开放着的野萝卜、野豆荚的白色和紫色的花,我坐在一棵百年大银杏树荫下,享受山野里大太阳下的一种清凉,似乎回到我青壮年以前的天地里的生活方式和歇息方式。我没有拒绝现代文明生活的矫情 , 却在重温以往的那种生活形态里除了苦涩,留下的简单的温馨和单纯。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山野里的树荫下独坐的那一份纯净到简单的心境了。

    ⑦主人攀上一架梯子,从树上摘下几个杏子来。我捏在手里,凭感觉就知道它熟透了,通体金黄,轻轻掰开,就是鲜黄近红的杏肉,略停片刻,凹心里便沁出一汪杏汁来,用舌尖舔一点,那种清香的甜味真是无法形容。只觉得清凌凌的蜜一样的水汁,和着杏肉,入到口里,已渗入到心肝脾脏里去了。我贪婪地连续吃着,大约把多年以来的亏欠一次性补偿了。

    ⑧这位拥有百年大树的主人是一位智者,又是一位热心公众利益的富于威望的老者,他把村子里的农民联合起来,组织了一个果农协会,扩大宣传,统一包装,吸引来不少客商,不用推车挑担到城里沿街串巷去叫卖,城里的果品商人开着汽车到村里来收购。还有大批的城里人结伴来摘杏买杏,既体验了自摘鲜杏的情趣,也到山野里怡悦性情。银杏的价值成倍提升,村民自然高兴。华胥镇政府几年来在岭坡地带搞银杏基地建设,娲氏庄银杏已打出名声。据说他们近年来一亩地杏树的收入,抵得上十亩麦子的价值。真应了乡村自古就流传着的谚语:一亩园,十亩田。娲氏庄和岭上的乡民,真没料想到指靠杏子可以过上舒坦的日子。

    ⑨朋友老曾约我明年再来。

    ⑩我便玩笑说,我明年到岭上来种植杏园,你帮我物色一块好地。把写作重置于业余。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注】银杏树:指杏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违的生命本能的舒悦       久违:很久之后重新体验 B、壮气而又精神             精神:心神,神志 C、拒绝现代文明生活的矫情       矫情:故意违反常情,表示与众不同 D、你帮我物色一块好地             物色:按一定标准寻找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心里已沁出酸水来”,引出了作者对于小时候偷吃青杏的记忆。 B、第④段插叙二十年前的见闻,旨在表达作者对娲氏庄优美环境的赞叹。 C、第⑥段写了现代乐趣和山野享受,凸显作者在百年杏树下的独特体验。 D、第⑦段吃杏的过程写得细腻而真切,流露出重温乡味乡情的畅快之感。
    (3)、请谈谈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娲氏庄杏黄”引发的作者的情感体验。
  •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蜀道难》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特点,李白运用大胆的夸张极写山势的高峻以及人们攀登的感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2)孔子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贵在坚持:“譬如为山, ,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 进,吾往也。”

    (3)姜夔在《扬州慢》中,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如今扬州的荒凉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4)深秋的傍晚,当我们独自漫步在小径上,看着满地飘零的枯叶,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美好时光的流逝。此时,不由想起《离骚》中的诗句:“。”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重阳

    陈与义【1】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2】。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注释:【1】陈与义:南宋词人,经历家国巨变,晚年飘零异乡。【2】眉山文翰老:苏轼。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日”两句写按照重阳登高的习俗,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诗人都会登高饮酒。 B、“多病”三句写词人因身体多病错过了菊花盛放的美景,因而难以写出佳文妙句。 C、尾句中“阑干”的含义与《琵琶行并序》中的“梦啼妆泪红阑干”不同。 D、本词语言明快,以直抒胸臆代替婉转顿挫,表达词人内心的悲凉之感。
    (2)、“黄花今日十分黄”一句以乐景衬哀情,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古人登高赋诗,以述其感。请结合本词,分析词人“九日登临”所表达的情感。
  • 9、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②孔子谓季氏【1】 , “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④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1】季氏:鲁国大夫,权臣。【2】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六十四人,天子才能使用。

    (1)、用自己的话写出③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意。
    (2)、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对于“名”与“实”的认识。
    (3)、王安石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并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简析王安石这样说的原因。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居环堵之内,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读《诗》《书》,治礼乐不休。

    子路进谏曰:“凡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今先生积德行,为善久矣,奚居隐也?”

    孔子曰:“由,来!汝不知,坐,吾汝。子以夫知者为无不知乎?则比干何为剖心而死?以谏者为必听耶?伍子胥何为抉目吴东门?子以廉者为必用乎?伯夷、叔齐何为饿死于首阳山之下?子以忠者为必用乎?则鲍庄何为而肉枯,荆公子高终身不显,鲍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焚死?故夫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

    贤不肖者,才也;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有?故舜耕历山而陶于河畔,立为天子,则其遇尧也。傅说负壤土,释版筑,而立佐天子,则其遇武丁也。伊尹,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缚胶目,居槛车中,自车中起为仲父,则其遇齐桓公也。百里奚自卖取五羊皮,伯氏牧羊,以为卿大夫,则其遇秦穆公也。伍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智益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

    夫骥厄盐车,非无骥状也,夫世莫能知也。使骥得王良、造父,骥无千里之足乎?芝兰生深林,非为无人而不香。故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也,忧而不衰也,此知祸福之始而心不惑也。舜亦贤圣矣,南面治天下,唯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刑戮固可也,又何官得治乎?夫桀杀关龙逢,而纣杀比干,当是时,岂关龙逢无知而比干无惠哉!此桀、纣无道之世然也。故君子学,修身端行,以须其时也。”

    (取材于《说苑·杂言》)

    (1)、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经之席       席:席子 B、坐,吾汝       语:告诉 C、夫骥厄盐车       服:拉 D、故君子学       疾:努力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伍子胥何为抉目吴东门                    千里之行,始足下 B、不为者                                           之于未有 C、何难有                                           臣子不孝君父 D、智益衰也                                     子曰:“恕”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谏者为必听耶
    你认为规劝者的话是一定会被听取的吗
    B、故夫君子博学深谋
    因此君子学问广博,智谋深远
    C、百里奚自卖取五羊皮
    百里奚用五张羊皮把自己卖了
    D、以须其时也
    因为是需要时间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处于困苦的环境时,仍然坚持研习礼乐。 B、子路认为,孔子一直积德行善应能出世为官。 C、文章认为,舜因遇无道之君故只能自保其命。 D、文章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逆境也要积极而为。
    (5)、请结合文章第三、四、五段的内容,概括孔子说服子路的思路。
  •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AI气象大模型(也称气象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

    气象大模型是指基于人工智能(AI)的天气预报模型,它结合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主要对大量历史气象观测数据进行识别训练,进而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与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依赖大气动力学方程,预测过程的计算强度要小得多。它可以在小型计算机上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完成预测,实现了预测精准度和计算效率的双重提升。目前全球所使用的气象大模型主要有华为开发的盘古、复旦大学开发的伏羲、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风乌、谷歌DeepMind开发的GraphCast等气象大模型的种类和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这类模型不仅能预报常见的地表和大气变量,还能处理复杂的气候动态和模式。一些模型还融入了生成对抗网络和强化学习技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这些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气象预报的运算效率和空间分辨率等性能,使得气象大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实时分析和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方面表现优异。

    盘古大模型经过全球天气再分析数据训练,能准确预报7天内多层气象要素,相比欧洲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预报时效提高约0.6天,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误差降低25%。风乌模型成功预测了“泰利”“卡努”等台风的路径,为台风预报、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伏羲2.0版本纳入风浪、涌浪、海温等要素,提升了全球风、浪、流、能见度等预测精准度。

    这些模型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从极短期预报到长期全球天气变化的预测,都展示了AI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巨大潜力。目前,气象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正快速从传统的天气预报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在新能源、航空运输、农业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

    当然,气象大模型只有与其他技术和产业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平台,推动气象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将有效促进智能气象生态系统的构建。然而,大模型还存在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前期研发成本高昂等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取材于唐干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传统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该模式基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物理规律来构建大气动力学方程,并用超级计算机求解这些方程,进而预测未来7到10天的天气状况。这一模式一般都有伴随的观测资料的同化系统,将地面、卫星、雷达等各种观测数据融合到大气动力学方程中求解,以此提升预测结果的精准度。常见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有欧洲数值预报模式、中国数值预报模式、北美数值预报模式等,其中的欧洲数值预报模式是公认的最精确的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会给出某一时刻大气变量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如风场、温度场、湿度场、气压场等,一般用这些预报场和实际观测(包括地面站点、探空、遥感探测等)的变量相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越大则天气预测越准确。这类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对计算能力有着极高要求,运行昂贵而且耗时,精准度也常常受到限制。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完善复杂的大气动力学方程系统,力求更准确地描述大气的变化动态。然而在精准预报方面,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却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难题。气象预报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影响大气系统的过程又很复杂,包含物理和化学过程,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因此数值预报模式难以准确模拟这些复杂过程。

    与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通过数值求解数学方程、大气动力学方程等方式不同,气象大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气象大数据进行学习并建立模型、一旦完成训练,这些大模型就可以开展天气预报工作。相比传统数值预报,大模型预测的精准度大幅提升,运行速度更快,例如盘古气象大模型,比传统数值天气预报快1万倍。同时,这些模型还可以在个人电脑上运行,只需几分钟就能给出未来7到10天的预报结果。

    气象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依靠高质量的气象数据。这些气象数据是基于传统数值天气模式并融合观测数据获得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验证,具有极高的气象价值。做好这些数据的开发利用,将进一步推动大模型的发展。

    目前,气象大模型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技术上,当下的气象大模型尚缺乏数值预报直接同化观测数据的能力,对其预报水平有所影响;算力上,大模型的训练也需要大量计算资源,随着训练数据参数的进一步大幅度提升,大模型训练时需要的计算能力也会成为一种制约。

    (取材于朱俊骏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气象大模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3年出现并取得巨大进展。 B、可在小型计算机上快速预测。 C、类型和数量依然在持续增加。 D、目前存在需不断改进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象大模型也能够正确处理复杂的气候动态和模式。 B、气象大模型实时分析数据提高了气象预报的运算效率。 C、伏羲和风乌两大气象模型各有其独特优势和应用场景。 D、AI技术在气象领域以及其他更多领域中不断得到应用。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古大模型预报时效比传统数值预报模式提高约0.6天。 B、气象大模型运行速度和预测精准度优于传统数值预报模式。 C、气象大模型和传统数值天气预报都离不开气象观测数据。 D、盘古大模型目前还难以完全取代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建大气动力学方程是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环节。 B、预报场和实际观测的变量是成正比关系的。 C、加强跨学科研究有助提升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D、气象大模型的相关技术和算力需不断提升。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推动AI气象大模型发展的策略。
  • 12、请以“雨中情”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3、近日,为教材设计封面的活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果请你为高中阶段某一科目的一册教材设计封面,你会怎样设计?要求:描述你设计的封面,并说明设计意图,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4、微写作。

    社区开展“安全出行”宣传活动。请你给居民写一份倡议书,倡导大家要文明乘坐电梯、保障安全,注意不要乱按楼层,不要蹦跳,不要携带危险物品……要求:语言简洁,有号召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云宫迅音》是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以独特性成为中国音乐人大胆创新的标志性作品之一。②它开创了电视剧使用电子配乐的先例。③乐曲的开头部分,电子合成器模拟的“咻咻咻”声结合鼓点的“咚咚咚”声,瞬间将人们带入石猴出世的震撼场景。④作为电视剧片头曲,《云宫迅音》没有一句歌词,但曲中女声“啊啊啊”的高亢吟唱,如同天籁之音 , 让人如临仙境。⑤通过创作者深刻理解原著思想,大胆创新表现形式,使《云宫迅音》拥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记。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的“其”可删除。 B、第②句的“先例”不能换为“先河”。 C、③句的“在”可删除。 D、④句的成语使用恰当。
    (2)、第⑤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1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王师傅

    我家的小院儿在一栋六层住宅楼的一层,因地处城乡接合部,一层的住户都有一个院子,于是,侍弄院子几乎成了大家的“必修课”,比赛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老伴儿突发奇想要安一个凉亭,那就安吧,只是这要占去小菜园东侧的一块地,得事先做地面处理。朋友开了一家装修公司,他告诉我,明天就安排王师傅上门。

    翌日,王师傅来了。他五六十岁,中等个儿,结实,憨厚。王师傅一进院儿就把目光落在了我的菜地上,那样子似是故人相见。看了一圈后,他皱了皱眉,说:“叔,你这个垄不能这么浅,长一长,根儿就露出来了。另外,苗和苗的间距也太宽了,再窄一点就好了。”我告诉他,这是一位农业专家朋友告诉我的,说每隔40厘米种一棵苗。王师傅说:“他指的是大地吧?小院儿种菜,间距顶多30厘米。太宽了,你少种多少菜呀?还有,你备的垄太低了,要‘浅种深蹚’才好。”那神情,那语气,那专注的劲儿,似乎他不是来安亭子的,而是来检查我家菜园种植情况的。接着,他二话不说,抄起旁边的锄头就备起垄来,一边说:“叔,这地多硬啊,地这么硬菜苗钻不出来呀!”他边备垄边把土块敲碎。如此熟练地精耕细作,不消说,是个种地的老把式

    备完垄,王师傅开始平整土地,做硬化处理。王师傅告诉我,他家有几十亩地,都已经包出去了,这样,他就可以出来打打工,挣点儿钱,给儿子盖房子结婚。“这一晃,干了有二十多年了。刚开始给砖厂拉砖,从砖厂到火车站的道不好,下雨天泥头拐杖的,贼不好走,车经常坏。”我说:“那可挺扎心的。”他说:“没事儿,坏了我自己修。人啊,干什么事儿就得琢磨,琢磨琢磨就会了。”我问:“拉砖能挣多少钱呢?”王师傅告诉我,他一天得拉8趟砖,一趟挣7块钱。我说:“才7块钱,少了点吧?”王师傅温厚地一笑:“那个年月,一天能挣56块钱呢!一个月下来你算算?”他说,那些年除了拉砖,其他好多活儿都干过,汽车修理、瓦工、木工、电工、水暖工、油漆工。

    跟我聊天的时候,王师傅注意到了小菜园的黄瓜垄:“叔,你种这么多西葫芦干啥?”我说:“我买的是黄瓜苗哇!怎么,是西葫芦?”王师傅说:“西葫芦一长起来就铺散满地,我看留两棵就行,其他的都拔了吧,再补种几棵黄瓜苗。”我问:“这时候还能买着黄瓜苗吗?”王师傅说:“正好今天有集,估计能有。明天就是芒种了,老话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今天是最后一天,快去吧。”市集离我这儿往返需40分钟。老伴儿不但买了黄瓜苗,还买了两捆小葱。

    趁着歇气儿的工夫,王师傅对我老伴儿提议:“你在亭子这块地的边儿上一边留一垄地,种点儿小葱、苦瓜什么的多好。”老伴儿很兴奋,她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菜苗都种上。“婶子,你先挑些细嫩的葱,再把根儿上的长须子剪掉。”王师傅说完,挖了一个小垄沟,灌满水,再把葱每隔3厘米摆上一棵。他又告诉我老伴儿:“等它们都站立起来了,你再往上培土。记住土得一点一点地添,你埋土埋得越深,葱白儿就越长、越粗。”

    王师傅边挖沟边感叹:“叔,你看你家的土多好,还有蚯蚓呢。”我问:“有蚯蚓就说明土质好?”“对呀,蚯蚓就像人一样也得吃,土好它才有得吃呀。”王师傅说完,又吩咐我老伴儿:“婶子,你不是要在花台上种菜吗?你现在先筛土吧。”老伴儿有些吃惊:“这土还得筛呀?”他说:“对,不然你撒上籽儿它能长出来吗?”我们家没筛子,于是老伴儿再次开车去买筛子。

    王师傅继续平整地面。我发现,他是一个做事极认真的人,这可能是他多年养成的职业操守。王师傅把平整地面挖出的多余的黑土,一锹一锹地添到东边儿的菜地里,一边说:“这土多好啊,可别白瞎了。”他往返了几十次,看着都觉得累人。

    接着,王师傅用手将那些土块儿捏碎,即便是花生粒儿大小的也捏得粉碎。我又注意到,他似乎不是在捏土块,而是在跟它们深情地交流。他的嘴里还喃喃地细语着,好像在说:“我把你们弄得松一点、细一点,菜苗长大的时候就舒服多了。”好像这土地是有灵魂、有感情的,完全听得懂他的话。自言自语中,我看到他眼睛里那柔柔的光,那是发自灵魂的深情,是那么慈爱,让人想起父爱和母爱。他完全忘了小院儿的主人是谁,他似乎是在和远方归来的亲人诉说着什么。而后,王师傅一边捏土块儿一边告诉我,种菜该怎样施肥,怎样培土,怎样打枝杈……我不由得想到诗人艾青的诗句,可以套用一下:“为什么他的脸上常洋溢着幸福?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又让我想起有一阵子,常在江边看到一位老人,他总是久久地坐在长椅上发呆。一次,我问他怎么一个人待在这儿,他长叹道:“因为没啥事儿啊!”老人告诉我,他原来住在乡下,现在进了城,住在姑娘家,没有了地也没有了园子——说着,他的眼泪竟唰地流了下来。这让我吃了一惊。是啊,农民将一生的情感都倾注在土地上,尤其对老一辈人来说,离开了土地就像鱼离开了水。他们可能不太知道唐诗宋词,但是农业这本经已经融入他们的骨髓。我们常说“衣食父母”,那么,谁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这个国家灿烂的5000年文明。正是农民,让中华儿女得以繁衍生息。

    下午,王师傅终于把安亭子的那块地给平整好了,并铺上了石板。他说:“瞅着天是要下雨呀。有塑料布没有?得把地面罩上。”老伴儿开玩笑地说:“王师傅,能不能一次把话说完呀!”王师傅说:“对了,婶子,再买一把笤帚,你家这个塑料笤帚太软。买那种高粱扎的最好,要不然这些残土你扫不净。”接着,王师傅开始清扫院子里的残土和垃圾,仔细地把它们装在袋子里,而后把袋子扛到了垃圾站。

    这时,果真下起了大雨。王师傅仰头看着天:“哎呀,这雨下得有点早啊,常言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是啊,风雨雷电,阴晴冷暖,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农民的心啊。

    我问:“王师傅,你从早干到晚,不累吗?”他说:“叔,人干点儿活儿好。长寿。”

    师者,我之楷模。

    (取材于阿成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成了大家的“必修课”            必修课:必须要做的事情 B、是个种地的老把式                         老把式:熟练于某种技艺、有丰富经验的人 C、可别白瞎了                                   白瞎了:视而不见 D、我们常说“衣食父母”                  衣食父母:生活所依赖的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师傅为了儿子常年在外辛苦工作,表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B、文中巧妙化用艾青的经典诗句,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文章感染力。 C、老伴儿让王师傅“一次把话说完”,表现出对王师傅工作缺少规划的不满。 D、文章中有关时令与农事的民谚,突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
    (3)、作者在文章第九段中写了一位常在江边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师者,我之楷模”的涵义。
  •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诗人常以草木寄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以秋叶寄托送别友人的伤怀;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落花传递内心的重重感伤。

    (2)古人临访胜地常抒怀感喟。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古凭高对此,。六朝旧事随流水,”,登临远眺,抒发了深沉的感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着我扁舟一叶”,描摹洞庭湖色,抒发了自己的怀抱。

    (3)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常常以古诗文名句互相劝勉。我们可以用《劝学》中“”提醒同伴要时时自省;也可以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同伴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 18、阅读这首诗,完成小题。

    酬元九[1]对新栽竹有怀见寄

    白居易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注释:【1】元九:即元稹。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梧桐”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中的“梧桐”内涵相同。 B、“怜君别我后”四句,与题目相照应,写出了元稹栽竹的缘由。 C、“分首今何处”两句,表达出对远隔天涯的友人的深挚情感。 D、本诗看似浅白平淡,实则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典型的诗歌风格。
    (2)、下列诗句与“对之心恻恻”中的“恻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 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C、恻恻怀故里,去去成老丑。(陶宗仪《拟古用陆国隐韵》) D、忧国常恻恻,立身独茕茕。(郑潜《笑问镜中客》)
    (3)、这首诗多处写到竹。请分析竹在本诗中的意蕴。
  • 19、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

    ②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朱熹《论语集注》)

    ③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盖偏重于艺,缺于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

    (李炳南《论语讲要》)

    ④孔子之道高且远,颜渊亦有“末由也已”之叹,然叹于“既竭吾才”之后。孔子犹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又曰:“求也退,故进之。”是冉、颜之相异,正在一进一退之间。

    (钱穆《论语新解》)

    ⑤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1)、②③④是后人对①的解读。根据②的解读,用自己的话解说①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2)、根据③④的解读,简要分析孔子对冉求说“今女画”的原因和用意。
    (3)、对于①中孔子的话,有人认为“此即孟子不为、不能之辨”。结合⑤谈谈你对这一解读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贾生论秦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世以为确论 , 予独谓之不然。夫攻守殊而事相关,异施设而同利害,其守之安危,观其攻之善恶,其报应如表影声响不差也。譬如人殖产也,耕我之田,尽力以事之,岁收千石,封之仓廪而食之;贾百金之货于邻国 , 而赢千金焉,邻里不我怨,有司不我罪。如是乃安坐享其福,而贻之子孙,则安乐而无后患。今有人侵人之田,夺人之产,又杀人于道而夺之金,如是乃欲封之仓廪,藏之廐库,而守之以君子长者之事,怨仇百作,而披攘之矣。故如是取之,必如是而失之,安有以盗贼所以取之 , 而能以君子之道守之欤?秦明法力征以经营天下,且数世矣。至于始皇之时,六国大抵皆消沮。始灭韩,后灭齐,大率十年间耳,皆灭人之国,虏人之君,其毒至惨也。夫此六国诸侯者,其上世皆有功民,又皆据国数百年,其本根深结于人心者固,一旦芟夷荡覆之 , 其势必不帖然而遂已。如塞大水、伐大木,其渐渍之末流,播散之余种,将且复涨而暴兴,不得其寂寥气尽则不止。秦虽欲反其所以取之道守之,而其机已成,其势必复矣,故秦之事不可为也。呜呼!秦灭六国,不十余年而六国并立,秦以不祀 , 其故岂不然欤?故贾生之论,戏论也。

    (取材于张耒《秦论》)

    (二)

    周室衰,诸侯更霸数百年,及秦累世穷兵极势而后定天下 , 天下已定,其十三岁而亡,何也?曰:秦之亡久矣。秦自用孝公、商鞅之法,势日张德日衰,兵日振而俗日弊,地日广而民心日益散,秦之亡也久矣。然则贾生谓攻守之势异,非欤?曰:攻守一道。是故汤、武由仁义以攻,由仁义以守,汉、唐以仁义而攻,以仁义而守,子孙享之各数百年,盖得其道也。曰:秦失其道,其能定天下,何也?曰:时也。六国之君,其愚又甚秦,故秦能欺之,以侥幸一时之胜而亡立至矣。

    (取材于胡宏《知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以为确论                                 确论:符合事实的言论 B、披攘之矣                                 披攘:顺从 C、其势必不帖然而遂已                    帖然:安定的样子 D、秦以不祀                                     不祀:指亡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报应如表影声响不差也          譬如人殖产也 B、故如是取之                                势日张德日衰 C、其上世皆有功民                       其愚又甚 D、秦之亡久矣                                   攻守一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百金之货于邻国
    到邻国售卖货物时将价格提高百金
    B、安有以盗贼所以取之
    哪有用盗贼的方式获取
    C、一旦芟夷荡覆之
    若有一天国家倾亡覆灭了
    D、及秦累世穷兵极势而后定天下
    等到秦经过几代的极尽武力征伐平定了天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耒指出,秦始皇灭六国之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B、张耒认为,六国诸侯统治时间过长,人心早已涣散。 C、胡宏以汤武汉唐为例,分析评价了贾谊的观点。 D、两篇文章都详细分析了六国的情况及灭亡原因。
    (5)、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耒、胡宏均不赞同这一观点。请概括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并分别阐述二人对秦亡原因的认识。
上一页 287 288 289 290 2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