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的故事:黄河水神河伯认为自己包罗万象,天下之美都在自己这里,直到他看到汪洋大海,才知道曾经的认知多么可笑。生活中常有这样受认知局限的现象。认知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抉择甚至人生轨迹。

    请以“谈认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 2、请以“新”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3、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背诵古诗文的经验。要求:经验具体,切实可行,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4、2024年12月4 日,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如何度过这个特别的春节? 请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说明理由。要求:设想合理,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不仅没有随着冬奥会的结束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反而都随着雪季的到来“变装”回归。②乙巳年春节来临之际,它以“蛇墩墩”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③它也是继“虎墩墩”“兔墩墩”“龙墩墩”之后“墩墩家族”的又一新成员。④“蛇墩墩”有福、禄、寿、喜、财五个形象,传递着幸福与吉祥,寓意着五福临门”。⑤“蛇墩墩”的设计灵感源自于民间传说《白蛇传》,它的头部装饰模仿了传统京剧中“白娘子”和“小青”的造型,有“灵蛇献瑞”之意。⑥“冰墩墩”与十二生肖结合的文化产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的“反而”位置应在“每年”之前。 B、第②句和第③句中的“它”使用均不正确。 C、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应互换位置。 D、第⑤句的“于”可删掉。
    (2)、第⑥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与上文语意连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宅

    ①每到一处,我总是想多欣赏一些古迹,从中感受一下辽远的气息。有几回,太久远的古迹没有,朋友就带我去看当地的古宅,这些当年绮罗日暖、弦管春深的宅院,如今风光不再,成了游客进进出出的景点。

    ②从南方到北方,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古宅。说古其实不古,与商鼎周彝相较,无可比性;与秦砖汉瓦相比,也年幼之至。只不过从住宅上论,它们着实古老,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当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过那两扇厚重的大门,真有一点进入昔日生活空间的感觉。我曾稍作比较,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庄重沉实和豪华富丽。华丽的门楼,庄严的石狮,宽阔的庭院,尤其是院中常有苍老得只余一息生机的古树,使豪华中略带阴森。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精巧,有的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落成,门窗、屏风、梁柱等精雕细琢,巧绘七彩,可谓达到了极致。实际上,古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写意套着小精工,具象之外再加抽象,足以让人遥想当初工匠云集的热闹场景;另一面,透过朱漆圆柱红壁格窗,你会注意到大门外的拴马石和旗柱,还有头顶上那些镏金的匾额,又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文化气象。

    ③岁月的流逝,使这些古宅无一例外地漫上了剥蚀的潮水,即使当年的簪缨之族、钟鼎之家,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的潜浸,富贵雍容日渐消退,没落的气息弥漫其中。古宅不断地颓圮坍塌,就是那些保护得比较完善的,也从房角墙头长出了荒草,春末夏初这样雨水充足的时日,蓬蓬勃勃的绿色削弱了往日的尊严,古宅流于寻常人家的意味了。有一些大门紧闭的房间,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都是前尘影事。走一圈出来,心情也变得复杂沉重起来。

    ④时光就是这么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尽铅华粉饰,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⑤有趣的是我看到古宅的后人们还在极力救护,补缺漏扶危倾,以便更贴近本来的形态和色泽。可是,这多半是徒费心机。他们不太熟悉古典,仿古做旧的能力里没有多少古典情调,就像那些修补的材料,都不是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更重要的是构想、意图缺少古朴典雅。于是我看到了现代的败笔在古宅的肢体上纵横涂抹,随意发挥,古宅的形容顿时变得滑稽可笑,丑陋可憎。古宅在西风残照里痛苦地兀立。我便有些感叹,岁月重门深锁,任何事物都免不了盛极而衰,古宅走向式微是必然的,不须徒劳地惋惜,理应让它的本来面目毕露无遗。

    ⑥我关心的还是古宅中的人生。我在不少古宅看到了垂垂老矣的守护者。他们有时就大半天地坐在阳光下打盹,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他们的话我听不懂,可从他们满是皱纹的笑容里,我猜想大概是在回顾往日的趣事或者是家族的盛景吧。这一代老人还是比较怀旧的,古宅里住惯了,萌发出一种深情。他们不愿搬到子女建造的崭新套房,眷恋这里的气息、味道,成了古宅最后的守望者。当然,我也看到有年轻人住在里边,在整个古旧的大环境里,他们改造了自己居住的那一小部分,木质百叶窗改成了铝合金蓝玻璃,“吱吱呀呀”的木质大门也被东洋式拉门代替,至于房间内部设施更不消说了,全是现代色彩。有人说这挺可笑的,犹如在古旧的衣裤上增添了一方崭新鲜艳的补丁。我觉得不可笑反而令人思索,至少隔代的审美差异,在此就显露出端倪了吧。

    ⑦古宅徜徉,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重门干裂、楼阁虚空,而是那些流传有序的家谱、族谱。它们都浸透了岁月的风霜,一代一代地传接续写着,并且放置在古宅的显眼处,让游人一眼可见,轻易地就推测出往日的繁荣,品味到这个家族的荣耀。每一座古宅都有着这等骄傲的资本,让它的后人清晰地寻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让远近游客感叹其瓜瓞绵绵、枝繁叶茂。如有工夫溯源,你不难得知这里有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后裔。这些家族除了都是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外,还世代书香飘逸,墨池春满,荥阳郑氏的郑道昭就有“北朝王羲之”的美名,崔氏家族中的崔悦与卢氏家族的卢谌均以“博艺”闻名。换言之,这样的家族除了以官宦继世,还以诗书传家,而后者正是内在延续的强大支柱。可是,在与古宅后人的交谈中,感觉一些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者气派,却丢失了当年的笔墨情怀,很少有前辈那种挥毫泼墨的才华和文人浪漫华赡的情调。砚池长满荒草,法帖任蚁蠹穿行,那杆往日生花的羊毫已经锈蚀在角落里了。

    ⑧古宅人气不旺,日见萧索,现在我们已把它当作一种遗迹来欣赏。置身其间,恍若隔世,那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消失在岁月的苍茫之外,如今只能在观望中捡拾一些过往的残留了。这不禁使我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巨变,一股紧迫感涌了上来。在最近走过的一座古宅里,我看到了那已经颓圮的古墙边,一丛蓬勃的三角梅正覆盖其上,花朵纵情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夺目。这和油漆剥落的门窗、残破损伤的雕花廊柱、苔藓遍布的石阶相映成趣。每一次出入古宅,这种鲜明比照的浪漫总会长驱直入地撞进心扉,让人心绪复杂万端,使人的思考纵横无边。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重沉实                                               沉实:深沉笃实 B、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                            成色:色彩搭配 C、古宅的形容                                             形容:形态、外观 D、浪漫华赡                                                华赡:华美富丽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对古迹的兴趣写起,自然引出探访古宅的相关内容。 B、第②段作者写出了南北方古宅的差异,比较了二者不同的风格。 C、第③段描写古宅庭院里蓬勃的绿色,旨在强调古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D、第④段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时光悄无声息地使古宅发生巨大改变。
    (3)、古宅后人的表现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画线语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 7、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同学阅读《红楼梦》时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帮助他将①-⑤处填写完整。

    内容

    梳理

    第三十七回,第一次诗社活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交代了结社过程:①

    第三十八回,诗社活动中大家吟咏菊花,佳句频出,如②(人名)写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表现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这最热闹的一次诗社活动。发起者之一史湘云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她这种③的性格,在书中另一处情节“醉卧芍药裀”中也有所体现,这处情节讲述的是:④

    第七十回,这一回打算起社的缘由,分别是林黛玉写了桃花诗史湘云填了柳絮词。

    此后,大观园里再未起社。

    作用

    《红楼梦》里的诗社活动,生动展现了当时诗书簪缨之家的生活情景,颇具审美价值。同时,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也有以下作用:⑤

  •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李白《蜀道难》中“ ,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艺术地再现了蜀道的奇丽惊险。

    (2)古诗词常以“梦”传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 , 可怜春半不还家”抒发游子之思,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 , 小轩窗,”诉说无尽思念。

    (3)贾谊《过秦论》中“ ,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写出秦国轻而易举就让他国窘迫不堪。

    (4)苦闷郁结时,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投身自然山水,长啸吟诗抒怀,寻找心灵慰藉。

  • 9、阅读下面这组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雪

    高适

    其一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其三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1]。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其四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2]。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注释:【1】斗储:斗米之储,形容积粮甚少。【2】歌牛下:宁戚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后为桓公所举用。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寥落”一语双关,既写环境,也写诗人心境。 B、其三中,“濛濛”既写出雪洁白无瑕,又体现了音韵美。 C、其四中,“只盈把”写出枝条细弱,隐含着诗人的自怜。 D、其四中,“孰云”“安能”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
    (2)、下列对这三首诗的整体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苦雪”融情入景,蕴含着诗人在雪天的所思所感。 B、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使诗人情思真切可感。 C、三首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雪,生动而细腻。 D、三首诗的风格与高适的《燕歌行》有所不同,别具特色。
    (3)、有人评论这组诗“失意中亦有生气”。请结合这三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世之弊,患在欲治天下而不立为治之地。夫有意于为治而无其地,譬犹欲耕而无其田,欲贾而无其财,虽有锄櫌车马、精心强力,而无所施之。故古之圣人将治天下,常先为其无有而补其所不足,使天下凡可以无患而后徜徉翱翔,惟其所欲为而无所不可,此所谓为治之地也。

    尝以为当今天下有三不立,由三不立故百患并起,而百善并废。何者? 天下之吏偷堕苟且,不治其事 , 事日已败而上不知使,是一不立也。天下之兵骄脆无用,召募日广而临事不获其力,是二不立也。天下之财出之有限而用之无极 , 为国百年而不能富,是三不立也。

    天下之未治也,患三事之不立。苟其既立,则患其无以施之。盖君子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皆可得而知也。惟其所以施之,则不可得而知。孔子之治鲁也,其三都,诛其乱政,可得而知也;其所以使羔豚不饰贾 , 男女别于道者,不可得而知也。孔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曰是有意于治能之,然而亦不可去也。故其得为是国也,必之以为先。

    由是观之,治国之地,圣人无之不得以施其圣,然而圣人之道,有所高远而不可及者矣。其于孔子之门所谓政事,而冉有、子路之所能者,治国之地也。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是亦自以为能为其地,而未有以施之云尔。然夫子许其能之,而不以为大贤,则夫子之道深矣远矣。夫子平居朝夕孜孜以教人者,惟所以自修其身;而其所以修其政事 , 未尝言也。盖亦尝言之矣,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重民食丧祭。是九者凡所以为政而未足也 , 故继之曰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是四者所以成之焉耳,其意以为既成而后以其平居自修之身施之。

    当三代之治也,天下之事无不毕举。虽后世之君犹得守其法度 , 以无过。古之人言治天下,若甚易然。今之人以为大言而不信,不知其有此地也,悲夫! 世之君子,孜孜修其身,欲以施之天下,终身而不见其成,则以为古之人欺我也。莫若退而立其为治之地,为治之地既立,身修而天下可化也。

    (取材于苏辙《新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都                                               隳:摧毁 B、其所以使羔豚不饰贾                                饰贾:虚标价格 C、孔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                            汲汲:急切、努力地 D、之以为先                                          举:举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常先为其无有而补其所不足/重民食丧祭 B、为国百年而不能富/孜孜修其身 C、盖君子国/以无过 D、曰是有意于治能之/而其所以修其政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吏偷堕苟且,不治其事。
    天下的官吏怠惰敷衍,不尽职处理政事。
    B、天下之财出之有限而用之无极。
    天下的财富产出的有限而使用无度。
    C、是九者凡所以为政而未足也。
    这九条都是为政的方法,但还不能让百姓富足。
    D、虽后世之君犹得守其法度。
    即使是后世的君主也能遵循那时的法度。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吏、兵、财三方面的时弊导致了社会忧患。 B、文中列举的孔子隳三都、诛乱政都属于“为治之地”。 C、作者认为那些容易被人了解的治国之道是重要的。 D、作者认为圣人之道高远精深,后人无法企及和模仿。
    (5)、文章第四段说“夫子许其能之,而不以为大贤,则夫子之道深矣远矣”。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这一在地球上生存超过800万年的珍稀物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公众在了解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做法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圈养大熊猫?为什么要实行人工繁育?

    保护野生动物分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就地保护是通过采取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护自然种群等措施,在野生动物的原产地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首选形式,迁地保护是其重要补充。迁地保护的概念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主张:当一个动物种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总数量下降到1000只(头)左右时,就有必要将其转移到适宜、安全、有保障的人工环境中,通过人工圈养、繁育使该动物的人工种群能够自我繁衍与维系。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野化放归,有计划地、科学地重建和复壮野外种群。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数量骤降至约1100只,生存前景堪忧。鉴于此,我国迅速开展了大熊猫迁地保护工作。

    大熊猫繁育存在诸多困难,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以育幼存活难为例,大熊猫生产单胎、双胎的概率各占一半,双胞胎的妈妈一般只选择一只强壮幼崽进行养育。即使生产单胎,头次生产母性不强、产后身体状况不佳的母熊猫,也会出现不带幼崽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大熊猫幼崽存活率低。为此,科研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帮助熊猫妈妈适应母亲的角色,让它们可以更好地哺育和照顾自己的孩子。科研人员还创造了仿生育幼法,模仿熊猫妈妈给幼崽喂奶、排便,确保幼崽能够健康成长。

    历经40余载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只增长至385只,占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的一半以上,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这一成就,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事业树立了典范。

    (取材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该公园地跨川陕甘三省,纵横岷山、秦岭、邛崃山、大小相岭山系,将数十个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保护着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庇护着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垦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甚至物种绝迹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野生大熊猫以“隐士”著称,行踪隐秘,警觉性极强,因此它们的身影更加难得一见。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生态走廊逐步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了一片。绵阳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区域,拥有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积极投入到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中。如今,在绵阳,看到野生大熊猫已不是一件稀奇事,雪宝顶片区、平武片区等区域的巡护员时时能看到野生大熊猫下河洗澡或下山溜达。

    1984年科学家提出了“伞护种”的概念。伞护种是指那些生态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态环境需求的物种。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通过各项保护工作,保护了大熊猫,也使得多种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在安州,上百只川金丝猴在林中觅食;在北川,斑羚一跃而起,留下矫健的身影;在平武,山脊线上的扭角羚好奇地打量人类……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努力践行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取材于绵阳熊猫分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接近1900只,栖息范围也不断扩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虽然受威胁等级降级,但是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会降级。未来,我国将持续高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栖息地保护建设,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连通,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强化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与健康。三是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际合作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和实地检查评估,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旅外大熊猫管理保护工作,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取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链接材料】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科研机构。职能包括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宣传、大熊猫文化建设等。

    绵阳熊猫分局,指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绵阳分局。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地区的管理、协调、宣传等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属于自然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负责拟订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等诸多工作。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地保护必须有迁地保护的补充才能发挥效用。 B、迁地保护可使大熊猫人工种群自我繁衍与维系。 C、生双胞胎的大熊猫比生单胎的大熊猫母性更强。 D、大熊猫哺育和照顾幼崽的能力完全靠后天习得。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生大熊猫数量很少、行踪隐秘,因而人们很难见到。 B、川金丝猴、斑羚和扭角羚等物种都是大熊猫的伞护种。 C、建设遗传资源库目的在于长期保存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 D、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需要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对大熊猫实施就地保护 B、占地面积广,且物种丰富 C、是为了使大熊猫成为伞护种而设立的 D、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存在时间长,大熊猫被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B、野生动物保护形式的选择与物种现存数量息息相关。 C、现今,我国野生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 D、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与40年前比有明显增加,但仍低于野生数量。
    (5)、三个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大熊猫保护的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主要由于信息发布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目的。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

    目的

    材料一

    大熊猫圈养和人工繁育的①及成就

    材料二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在绵阳地区取得的进展

    材料三

    我国对大熊猫保护的态度及④

    指明相关工作方向

  • 12、按要求作文。

    错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面对错过,我们会生出许多感慨,同样也会有很多思考。

    请以“错过”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3、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你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放在影响你情绪的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自信起来。”对于“真正的自信”,会有很多理解,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

    请以“真正的自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4、在你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守护者”呵护你健康成长。请以“因为有你”开头,为其中一位守护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
  • 15、《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如果你可以从《红楼梦》中找一个人做朋友,依据《论语》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呢?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人物具体,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 16、校学生会在高考结束后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贸易节”,届时,高三同学将对自己高三阶段的学习及生活用品进行分类销售。请你为自己负责的摊位写一段广告词,推介自己准备出售的物品。要求:有吸引力和实用性,语言得体。不超过150字。
  • 17、语言基础与运用。

    ①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共同关注的多边议题。②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积极做出气候治理。③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 , 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 , 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④现在,不少企业做起了快递背后的绿色文章 , 让盛大的消费场变成了减碳的试验场。⑤对于企业而言,快递包裹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⑥对个人,无论是选择一份包裹的“绿色旅行”,和助力一个快递盒的“二次漂流”,点滴努力都是“绿色贡献”。⑦各方共同携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绿色效应,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⑧我们就一定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波浪线的两句话都存在语病。 B、第③句两个加点成语使用得当。 C、第④句中画横线短语可加引号。 D、第⑦⑧两句的位置不可以互换。
    (2)、文中第⑥句有语病,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
  • 18、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占有     掉落     显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3)、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情深。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丰富的含意。
    (4)、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 ,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 19、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1)、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 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2)、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说一说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
  • 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古人总是梦想像仙人一样长生和自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仙人的句子有“虎鼓瑟兮鸾回车,”,苏轼《赤壁赋》中提到仙人的句子有“ , 抱明月而长终”。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为善”,指出了社会的流俗;杜牧《阿房宫赋》中“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3)《六国论》中苏洵感慨如果采用正确的措施,合力对秦,那么秦人恐怕“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个措施是“”“”。

    (4)古代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居高位者须德化天下,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上一页 277 278 279 280 2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