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默写(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顿生遐思冥想,追问道:“??”(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 , ”,不能算是制造事端。(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 , ”,阐述了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 ① 。
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 ② , 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 ③ 。
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顿生遐思冥想,追问道:“??”(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指责,王安石回复说,“ , ”,不能算是制造事端。(3)、在学习交流会上,杨书记引用古人的名句“ , ”,阐述了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① , 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请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请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 , 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 , 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 B、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像当年韩信破齐一样,一举击溃敌军。 C、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 D、世人传言李靖以唐俭作为死间,一举打败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证,李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②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5)、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手
范小青
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
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们常常放下手里的活,给电台打热线电话,曾明很快就被吸引,觉得生活有意味得多了。
辗螺丝对曾明来说,真是小菜一碟,进厂不多久,就已经很熟练。有一天曾明起身去方便,不小心和邻近的老陶撞了一下,金属板翻到了一处,他们一起蹲下来拣金属板。才拣了几十只,曾明就再也摸不着了,便有些急,道:“我做了一百只了,怎么只有这一点点?”
老陶随口回道:“这么凑巧哇,刚好一百。”
“我数到一百,才起身去上厕所。”
几个人笑了起来,曾明道:“你们的意思,是我瞎说?”
没人回答曾明的问题,曾明便起身找负责人,负责人听了,也是一笑,道:“算了,又不计件,不要计较了吧。”
“凡事总有个道理。”
“扯不上,工资又不挂钩……”
曾明再没有说话。晚上回家听电台节目,曾明打了一个热线电话,把事情说了,主持人告诉他,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解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人倾诉。主持人告诉曾明,曾明住处不远的另一条街上,有一位在街道办事处做调解的刘主任,建议曾明找那位刘主任说说,刘主任是调解战线的先进。
曾明在某一天果真找到那地方去,人们把他引到主任的办公室时,曾明听到刘主任正在调解民事纠纷,他听主任说得在情在理,很快就把当事双方说通了,高兴而去。曾明听到喝水的声音,接着刘主任问他:“你是不是我们这个街道的?”
“是,是电台的主持人叫我来的。”
“是小丁吧,他常常介绍人来我这里。”
曾明就把事情说了,说罢却有好一阵没有听到刘主任的声音,只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曾明还以为刘主任出去了呢,忍不住问道:“你在吗?”
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
曾明心下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往深里想,只是点头道:“是的,得了一种奇怪的眼病,医不好。”
“这么说来,你失明的时间不很长?”在曾明的感觉中,刘主任的声音好像离得很远。
“半年吧。”
“你……”刘主任又停顿了一下,问道:“你失明以后,做梦吗?”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
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
“没,好像没有梦见过什么。”他不明白刘主任问他这个做什么,或许是一种心理治疗。
“盲人做梦,若能看见东西,古时候称作天眼开。”
曾明想了想,说:“那恐怕说的是先天的盲人吧,像我们这样,应该是能做梦的,人若盲了,已经够痛苦,若连梦也做不起来,那就更惨,不能这么不公平吧。”
“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
“你怎么知道?”
刘主任没有回答曾明的这个问题,却回到了曾明的主题上,说:“你心中的这股气,其实不是对着老陶的,你说是不是?从根本上说你对于自己的失明一直郁闷不平,看起来你已经适应了失明以后的生活,其实你并没有适应,你还需要继续适应……”
曾明打断刘主任的话:“没有失明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失明人的滋味,就像你,怕是不能体谅我的心情吧。”
刘主任笑了一下,说:“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
曾明一时回答不出来。
刘主任说:“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我总是在想……”下面的话被一阵人声打断,有人进来说道:“刘主任,又来人了。”
曾明知道刘主任有工作了,便站起来道:“刘主任,你忙,我先走了,过日我再过来就是。”
刘主任说:“好,我领你出去。”就有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一路过来,刘主任没有和曾明说话,曾明再一次感受到在刘主任办公室里感觉到的那种沉静压抑。
曾明继续到福利厂上班,大家和他仍像以前一样亲切,好像谁都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丝不愉快的事情。一天夜里,曾明做了一个梦,梦见刘主任对他说:“你怎么不来了?我很想你。”醒来后,曾明的心里有些不宁。过了几天,他又到刘主任那里去,这一回曾明只让人把他引到走廊端头,他自己沿着走廊,很快摸到了刘主任的办公室,进去,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
曾明说:“你的耳朵真好。”
刘主任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是我的休息日,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好吗?”
“到哪里?”
“到那地方你就知道。”
一只热乎乎的手伸过来,曾明的手被那只手牵着,他们一起往外走,以曾明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
“你听到了什么?”
“鸟叫,很多很多的鸟。”
刘主任笑了,说:“是的,他们都在这里遛鸟,今天比赛。”
曾明说:“比什么?”
“比鸟的叫声。”
在一片叽喳的鸟鸣声中,曾明突然感觉到自己内心一片明亮,刘主任的热乎乎的手又伸过来牵住了他的手,说:“走,我们上那边看看去。”
他们牵着手走了几步,曾明听到身边有人在说话,他们说,瞧,两个瞎子手牵着手在走路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 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 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 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3)、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材料二: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
以上两则材料富含人生哲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的你,对此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考试打破了我家以往的气氛,全家仿佛都紧张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一种角色,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房间里安静得像没有人。直到每天中午安然放学回家后,我们三人才不由自主地迎去,欢腾一阵。
“今天怎么样?题难不难?”
“有偏题、怪题吗?”
“检查得仔细吗?看没看错题?”
安然拿起筷子,敲敲刚摆上饭桌的饭碗说:“女士们,先生们,请不要大声喧哗,按次序提问。”然后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摔,就在饭桌前坐了下来。那神色已经告诉我们她考试的结果了。于是我赶紧给她盛饭,爸爸把好菜换到她面前,妈妈也动了感情,早把菜夹到安然碗里了。
安然端起碗开始大口吃饭,我们却像忘记摆在眼前的饭碗了。当她再也忍不住时,才举着筷子,回答我们刚才的提问: ...我看看表,离交卷还有十五分钟,就开始从头到尾检查卷子。哎呀,不好!漏了一道大题!做完这道大题,起码得用二十分钟。怎么办?我毫不犹豫,连想连答,写得飞快,终于答完了。就在这时,坏啦!”她忽然停住不说了。
“怎么了?”妈妈先表现出恐慌,嘴一下张成“0”形。
“看把你吓的!”安然接着说,“怎么也没怎么,铃响了。”
“作文呢?”妈妈又问。
“唉,你这问题....不合时宜。作文是活的,我怎么对得出来?那句话怎么说:‘世界上没有两滴相同的水。’”安然说。
“妈妈问的是作文题目。”我赶紧替妈妈解释着,其实未必。
“是啊,当然是问作文题目。”妈妈历来喜欢顺水推舟。
“题目是《记你熟悉的一位同学》。”
“你写的谁?”这次是我问了。
“我们的班长。”安然说。
“什么?”我一放筷子,嘴大概也成了“0”形。
(选自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房间里安静得很。”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人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越说越投缘,越说越对脾气,俨然无话不说的老朋友。 B、这事他做得确实有点过分,围观群众的质疑和责问,让他无言以对,羞愧难当。 C、他的回答与老师的提问根本对不上号儿,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让他不知所措。 D、看见孩子们自信的笑容,他赶紧拿出相机,对好焦距,留住这美好的成长瞬间。(3)、请分别说明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爱:喜爱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泛指坏人和好人藉寇兵而赍盗粮/赍:送给,付与 不能竞书而欲搁笔/竟:完成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 功施到今/施:延续司马春衫/这里比喻极度悲伤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想象,揣摩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将:拿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
D、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及:等到 于我心有戚戚焉/戚戚:悲伤的样子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央浼:恳求 假此科敛丁口/假:凭借,利用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庇佑(pì) 蹙缩(cù) 迤逦(yǐ) 杯杓( zhuó) B、畏葸(xǐ) 朱拓(tà) 执拗(niù) 不更事( gēng) C、庖丁(páo) 门槛(kǎn) 歆享(xīn) 青蒿素(hāo) D、讪讪(shàn) 炮烙(páo) 酒馔(zhuàn) 间或一轮(jiàn)(6)、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善取譬设喻,思辨性强;《庄子》常用寓言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B、《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C、阅读知识性读物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领会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感受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 D、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甚至是语言、结构等方面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少,草类植物多。草原上的土壤厚度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而有厚厚的钙积层。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丕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②野草的种子县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县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③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④草类植物经过点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将成语“耳熟能详”改为“耳濡目染”更符合语境。 B、句子②中,如果将两个“的”都删去,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C、句子③没有主语,要删去“使得”,让“物种”成为主语。 D、句子④中,必须将“经过”改为“通过”,句子才通顺。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②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评价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④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
18、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题。
[甲]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鯤鹏。
[乙]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两首诗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 B、甲诗借用典故,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C、乙诗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极其恢宏的气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D、乙诗“昔”“今”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2)、下列对乙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C、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D、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诗人表达的情感,悲伤中有消沉,沉郁中有压抑。 -
19、文言文阅读
甲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文
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 , 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吏,移疾分司东都,以弟眩病弃官。复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是时,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潰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昭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虑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 , 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邡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惊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快快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日“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贤良方正,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仲夏,古历法习惯于把夏季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由此可见,仲夏为夏季的中间月份,即午月,一般也指农历五月。 D、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吏”指文职官员。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侍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专注于治乱,对藩镇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对军事有独到的思考,黠戛斯打败回鶻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为人刚直坦率,不拘小节。博古通今,敢于纵论天下大事,善于剖析利弊,在官场上很少有人帮他,因而一生从未被重用。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搜罗自己所撰文章,对火焚之,以致他的很多诗文失传于世。(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
(5)、根据乙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点。 -
20、文言文阅读
甲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喧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遂如京师 沛公起如厕 B、晋军函陵 还军霸上 C、以乱易整 以待大王来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臣死且不避(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B、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C、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D、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参乘在右。(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 B、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成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 C、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D、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6)、烛之武、樊哙两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