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效。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

    [明]李贤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了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B、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D、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2)、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杨士奇

    蜀山峨峨连剑阁,百丈飞崖俯奔壑。

    逶迤鸟道出云中,江横石栈凌虚空。

    行人未行先胆落,马足凌竞度还却。

    由来此路险莫当,王遵策驭如康庄。

    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毂。

    注:①凌竞:战栗、恐惧的样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王遵为人豪侠,有辩才。更始元年,与隗嚣同时起兵,后投归更始帝刘玄,再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并劝降隗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两句即入题,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飞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险。 B、三四两句写蜀道凌空构架、高耸入云的特点,比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更具画面感。 C、五六两句与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异曲同工,都从正面描写路难行。 D、李白的《蜀道难》与本诗虽为同题杂言古诗,李诗语言形式灵活,但本诗语言相对整饬。
    (2)、该诗与李白的《蜀道难》为同题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 B、“芳树”句中近景与远景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绘出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这首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2)、第三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下列对“笼”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字写的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古老的栈道。 B、“笼”字此处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枝叶覆盖而成的景色。 C、“笼”与前面“芳树”呼应,形象地描绘了盛夏林木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D、“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3)、本诗和《蜀道难》都写了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5、阅读下列文段,回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 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 , 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厄,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

    (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主之罪  诛:声讨 B、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敝:疲惫 C、臣请其故  谒:陈述 D、不如伐蜀之也  完:完美
    (2)、下列各项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曰:请闻说。  得地不足以为利 B、挟天子令天下  鼎与楚,以地与魏 C、与张仪争论秦惠王前  争名者朝,争利者于市 D、缮兵不伤众,彼已服矣  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B、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C、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D、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的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 B、二周,指灭了商朝后建立的西周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 C、西海,古人以为中国处在四海之内,蜀在远西,故称蜀西海。 D、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九州”,故古代以九鼎象征国家。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张仪主张讨伐韩国,因为他认为如果出兵去攻打戎狄,就远离了称王天下的霸业。 B、司马错认为伐蜀可以富国强兵,既能获得丰厚的利益,也不会招致其他国加反对。 C、司马错认为讨伐韩国,挟持天子,定会导致多国联合对付秦国,使秦国陷入危险。 D、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兵攻打蜀国取得了成功,这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朱颜 B、猿猱欲度攀援 C、砯崖石万壑雷 D、幽壑之潜蛟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而耻学于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经: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诏: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翰林”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杜甫的《赠李白》“飞扬跋扈”在此处的意思是“不守常规,狂放不羁”。试结合文章分析李白的狂放不羁之处。
  • 8、下面这则邀请函,在内容和格式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家长会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好!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了解您的孩子进入高三以来在校的思想表现与学习情况,帮助指导孩子发展,兹定于2021年4月15日在我校高三各班教室举行家长会。要求各位家长必须按时参加,和我们共同商榷管理对策,促进孩子的成长。

    我们期待您的准时参加,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

    2021年4月8日

  • 9、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 ,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 , 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宋]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 , 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侧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魄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宋]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远水生光”与“残阳”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作者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2)、词的上阕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在描写杭州郊外钱塘江周围的风景时,词人柳永很注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中“”写出了树木围绕江堤的静态美,“”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 
    (2)、在柳永《望海潮》中,通过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的句子是“”。 
    (3)、在《望海潮》中,词人很注意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进行写景和叙事,其中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风景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两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4)、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的繁华景况,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 
    (5)、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14、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岳飞、陈亮、陆游等。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
    A、天堑无涯天堑变通途 B、参差十万人家参差错落 C、异日图将好景此事异日再议 D、户盈罗绮遍身罗绮者
  •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绕堤沙 云:像云一样茂密的 B、市列珠玑,户罗绮 盈:到处是 C、异日将好景 图:描绘 D、因自此曲 度:谱写,作曲
  • 17、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雪  矍铄  烟柳画桥  羌管弄晴 B、戍角    暮蔼    金碧辉煌    户盈罗绮 C、黍离    针贬    山青水秀    三秋桂子 D、梳装    豆蔻    十里荷花    破涕为笑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赶火车》叙述了父母带孩子赶火车却未赶上的经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做好了充分准备却仍无法如愿的情况,这也许是一种人生常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请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沈沈”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B、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 C、冀南一带农村将彩虹叫作“绛”,但不能用手指。我想,农人对彩虹这种气象景观有神秘感,赋之祥瑞之意,以手指之,则为不恭。 D、倾盆大雨自天而降时,沉默的群龙倏地“咆哮”起来,无数白龙一齐奋力吐水,千百条水流飞泻而下,訇然落地。
    (2)、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有着不同的语言节奏,说说两者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杏花。春雨。江南。

    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3)、文中加点的句子“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如果改成“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语意上有什么不同?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A____。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巴风浙俗高中语文公众号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B         。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①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②伤人里子更伤人面子;③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④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等等。⑤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⑥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⑦而且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已。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⑨蜜蜂蜇人好比斗气,“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

    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上一页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