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原北望如山(气:气概,气势)

    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B、塞上长城空自(许:答应)

    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多次)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开创扶助)

    D、千载谁伯仲间(堪:能够)

    隔叶黄鹂好音(空:白白地)

  • 2、解释词句。
    (1)、【丞相祠堂】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自】
    (4)、【三顾频烦天下计】
    (5)、【两朝开济】
    (6)、【出师未捷身先死】
  • 3、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 4、语言表达
    (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效。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下面这段话有四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蜀道虽然具备高耸入云,使人害怕,⑤但又具有雄奇壮美的特点。⑥在诗人笔下,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骨。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此诗为公元856年冬,李商隐罢官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设想较奇,把猿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严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B、颔联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最终也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走了。 C、颈联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D、尾联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2)、清代方东树认为此诗“义山此诗,语意浩然,作用神魄,真不愧杜公”,请分析本诗与杜甫的《蜀相》表达情感有何异同。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B、《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 C、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 D、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
    (2)、《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熏。

    旧业未能归后主 , 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①后主:即刘禅。②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③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都将写景怀人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游览心境。 C、《武侯庙》首联写出剑江的春水汹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只剩余影,作者运用想象,渲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D、《蜀相》尾联两句气势恢宏,荡气回肠,感情深沉悲壮;《武侯庙》颈联情景交融,感情低沉,抑郁。
    (2)、两首诗都是作者游览诸葛庙的所见所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蜀相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里的“英雄”指不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一切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 C、《书愤》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作者亲历的瓜洲渡、大散关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2)、《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说说两首诗在主要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人们在“放慢步调,去发现周围”的时候,“赶路者才成了行者”。在当今时代,我们有时会歌颂不为沿途风景所惑、专心奔赴目标的赶路者,有时又赞美享受滞缓的自由、发现身边美丑的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 10、语言文字运用Ⅱ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____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____。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____ ,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下列“演讲稿评价量表”,从“内容”与“语言”中任选一个角度,为以上演讲稿写一段点评,不少于50字。

    演讲稿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具体标准

    文本内容

    体现时代精神,价值取向正确,观点鲜明

    社会现象或问题分析深入透彻

    事实、论述与观点逻辑清晰、严密

    事实概况准确、内容丰富、事例典型生动

    文本语言

    语言表达针对性鲜明

    语言简洁通俗,修辞使用得当,有较强感染力

  • 11、语言文字运用I

    许多人生来就会行走,但未必“懂得”行走。我们每每行走,都只是途经,对身边的事物经常①_。没有抬头看过每天都经过的树木,叶子早已大片泛黄,更没低头发现原来雨天的落叶也会打滑;没留意每天都勿勿跨过的水洼,偶尔也会倒映着美丽的天空,更别说观察到为此而羁绊的老人

    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内的人而言,匆匆赶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沿途的风景似乎很难吸引赶路者的目光,始终缠绕他们心间的是尚未完成或即将来临的工作。此时,行走并未真正发生,法国作家弗里德里克·格鲁在《论行走》一书中如此定义行走:它不是单纯的散步,它能给人带来滞缓的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出行、闲连,任凭思绪②____。

    对赶路者来说,一天繁忙的工作结束时,他们也许才能真正迎来一天中难得的行走时间,不必再争分夺秒地追赶疾驰而过的公交车、地铁,可以选择放慢步调,去发现周围,去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瞬间。

    也就是在此时,赶路者才成了行者,他们才能发现,上班途中模糊的街景渐渐有了具体形状,周围房子的大小、新旧程度等各有不同,绿化带中的花草种类以及颜色也③____。有些行者甚至有了闲情逸致去默记汽车的车牌号码或车型等,也开始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双碳战略,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B、面对胡搅蛮缠的大壮,微微说:“你怎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 C、遛娃时,小胖奶奶跟小花奶奶介绍说:“我们三岁,你们呢?” D、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为我们是学生。”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段划线句子中“美丽的天空”和“为此而羁绊的老人”两个短语有特别的用意,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其中“平等”

    “公正”思想、“诚信”“友善”观念分别可以从《礼记·礼运》中的“”找到源头,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诗经》“ ,”,其旨趣与孔子曾评价《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致相同,都称赏《诗经》的中和之美。
    (3)、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纯用名词组接,意象绵密、画面感强,别具风味,类似的名句还有“”等。
  • 13、古代诗歌阅读

    老 椎

    【宋】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赢如疲鳖。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问句开篇,避免了平铺直叙;老人“鬓垂雪”的特点呼应诗题中的“老”字。 B、全诗以老樵口吻叙事,叙述中充满感情;各事件叙述以时空变化为顺序,条理清晰。 C、诗中善用对比手法,老樵与街东少年的对比,突出了老樵的卑微特点及卖樵的艰辛。 D、诗中的细节描写,如少年的“厉声唤”、老樵的“退听言”等,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
    (2)、前人认为末句“病妇倚门待朝爨”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14、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嘉定间,杨伯子为湖州 , 弹压索贵,牧养小民,治声赫然,为三辅冠。郡之士相与肖像,祠于学宫 , 与工部尚书戴少望并祠。伯子意不悦,会除浙东庾节,将行,辞先圣先师礼毕,与教官、诸生坐于讲堂,命取所祠画像来,题诗其上云:“面有忧民色,天知报国心。三年风月少,两鬓雪霜深。更莫留形迹,何曾废古今。不如随我去,相伴老山林。”遂卷藏而行。当时士子有戏和其诗者,末句云:“可怜戴工部,独树不成林。”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湖州生祠》)

    材料二:

    杨诚斋夫人罗氏,年七十有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清展寒冷,须使其腹中略有火气,乃堪服役耳。”东山曰:“夫人老,且贱事,何可倒行逆施乎?”夫人怒曰:“我自乐此,不知寒也。汝为此言,必不能如吾矣。”东山守吴兴夫人尝于那圆种苎般纺缉以为衣时年善八十有余矣。东山月体,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 , 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将漕江东,有俸给仅万缗,留库中,弃之而归。东山五羊,以俸钱七千缗代下户输租。其家采橡土阶,如田舍翁,三世无增饰。东山病且死,无衣衾,适广西赵季仁馈缬绢数端。东山曰:“此贤者之赐也,衾材无忧矣。”史良叔庐陵,官满来访。入其门,升其堂,目之所见,无非可敬可仰、可师可法者,所得多矣,因命画工图之而去。诚斋、东山清介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诚斋夫人》)

    注:①杨伯子:杨长孺字伯子,号东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东山守吴兴A夫人B尝于郡圃C种苎D躬纺缉E以为衣F时G年H盖八十有余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州守”“守庐陵”及“帅五羊”“广西帅”中的二“守”字、二“帅”字,其用法均不同。 B、长物,意为“多余的东西”,其含义与成语“一无长物”“身无长物”中“长物”均不相同。 C、乳,意为“喂奶、哺育”,其含义与用法与归有关《项脊轩志》中“乳二世”的“乳”字相同。 D、缗,与《水浒传》“一贯钱”的“贯”、《红楼梦》“一吊钱”的“吊”,均指成串的千文铜钱。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长孺在被罢免浙东庾节一职后,借辞行之机,在画上题诗明志,表达自己归隐山林的意愿。 B、杨长孺平生敝屣钱财,但临终时,并未拒绝赵季仁所赠的丝绸,他以为这是“贤者之赐也”。 C、作者认为,杨万里、杨长孺父子二人处世清正耿直,部分是天性使然,部分是受罗夫人影响。 D、材料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主要人物杨长孺、罗夫人,次要人物史良叔等形象皆鲜明生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之士相与肖像,祠于学宫。

    ②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

    (5)、作者评价“诚斋、东山清介绝俗”,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杨长孺“清介绝俗”的表现。
  • 15、现代文阅读Ⅱ

    饿

    萧 红

    “列巴圈”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像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茶房气喘着,抹着地板。我不愿醒得太早,可是已经醒了,同时再不能睡去。

    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像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扭开了灯,郎华睡在床上,他睡得很恬静,连呼吸也不震动空气一下。听一听过道连一个人也没走动。全旅馆的三层楼都在睡中,越这样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坚决。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

    轻轻扭动钥匙,门一点响动也没有。探头看了看,“列巴圈”对门就挂着。天快亮了!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些,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我心里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偷”。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大概我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纸剪成的人贴在门扇。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到胸口,向我自己心说:我饿呀!不是“偷”呀!

    第二次又打开门,这次我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列巴圈”,我也偷,为着我“饿”,为着他“饿”。

    第二次失败,那么不去做第三次了。下了最后的决心,爬上床,关了灯,推一推郎华,他没有醒,我怕他醒。在“偷”这一刻,郎华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

    天亮了!人们醒了。做家庭教师,无钱吃饭也要去上课,并且要练武术。他喝了一杯茶走的,过道那些“列巴图”早已不见,都让别人吃了。

    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像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窗子在培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临在我的脚下,直线的,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囱,街道横顺交织着,秃光的街树。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撒了一层银片。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这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像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

    我披了棉被再出现到窗口,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襄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好像在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

    “老爷,太太,可怜可怜……”那女人一定正像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她在楼下急迫地来回的呼声传染了我,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来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晒着阳光的行人道,来往的行人,小贩,乞丐……这一些看得我疲倦了!打着呵欠,从窗口爬下来。

    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②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太哭了!满脸是泪,好像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

    “咯,咯!”这是谁在打门!我快去开门,是三年前旧学校里的图画先生。

    他的女儿,那个穿红花旗袍的小姑娘,又加了一件黑绒上衣,她在藤椅上,怪美丽的。但她有点不耐烦的样子:“爸爸,我们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好像这几年并没有离开,我仍在那个学校读书一样。他说:“你现在不喜欢画,你喜欢文学,就把全心身献给文学。只有忠心于艺术的心才不空虚,只有艺术才是美,才是真美。……”

    “爸爸,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只知道“美”,她看一看这屋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床上只铺一张草褥子,

    “爸爸,我们走吧!”

    他和几年前一样,总爱说“十三岁”就结了婚。差不多全校同学都知道曹先生是十三岁结婚的。

    “爸爸,我们走吧!”

    他把一张票子丢在桌上就走了!那是我写信去要的。

    郎华还没有回来,我应该立刻想到饿,但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③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

    我冥想了一个长时期,心浪和海水一般翻了一阵。

    追逐实际吧!青春惟有自私的人才系念她,“只有饥寒,没有青春。”

    几天没有去过的小饭馆,又坐在那里边吃喝了。“很累了吧!腿可疼?道外道里要有十五里路。”我问他。

    只要有得吃,他也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其余什么都忘了!回来没有睡觉之前,我们一面喝着开水,一面说:“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

    闭了灯,又满足又安适地睡了一夜

    (节选自《商市街》,有删节)

    注:①列巴,俄语“面包”的音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观察和讲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但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降低了可信度。 B、“我”因为“饿”对“列巴圈”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天亮后,“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矛盾与焦虑:一方面是对食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道德上的约束。 C、本文以朴实真诚的语言和清新流畅的文笔,细致深入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饥肠辘辘但又不失尊严的形象。 D、本文从“饿”写起,在“饿”的问题暂时解决中结束,首尾呼应,给读者呈现了“饿”的残酷性和“生”的困境,“饿”既是个人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2)、对划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写出“我”在极饿状态下的心理,表现了“我”的无助和绝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 B、句子②采用移情的手法,写出“我”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无情剥夺人性尊严的社会的悲怆控诉. C、句子③体现了“我”对中学时代读书生活的留恋,而冷酷的现实使她丢弃了幻想,发出追逐实际的感慨。 D、句子④写“我”吃饱后的满足,与“饿”时的心理对比,体现了“我”彻底摆脱窘境后的轻松与喜悦。
    (3)、本文有多种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4)、“众生相”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比如“奴才相”“流氓相”等。本文作者萧红就为我们画了“众生相”,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6、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典范,其最重要的生存适应就是对食物的适应。为了吃竹子,大熊猫的付出可谓艰辛。

    食肉目兽类腕部都有桡侧籽骨,唯有大熊猫的桡侧籽骨明显增大,充当伪拇指,可以形成对握来抓取竹子,对摄取竹子起到关键作用。虽然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出简单伸长的形态,但与现生大熊猫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仍有很大差异,这种末端弯钩的形态才是适应摄竹行为的真正改变。

    本来是肉食动物的大熊猫为什么转变了饮食习惯,爱上了竹子呢?研究发现,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可帮助动物分解肉类中蛋白的消化酶编码基因和味觉受体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这使得它们无法感知肉类氨基酸带来的美味。也就是说,竹子和肉的味道对于大熊猫来说并无差别。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改变使大熊猫彻底退出了与其它肉食动物的竞争,转而选择风险小、成本低的竹子为食(竹子几乎占到其食物构成的99%),偶尔才去捕猎鸟类和啮齿类动物。

    从食肉到杂食,再到食草,大熊猫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传统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发达的盲肠,不具有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竹子虽是草本植物,但木化程度较高,所以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出了一些调整,如口腔黏膜、食道中分布的黏液腺和肠道分泌液的杯状细胞等。黏液可以保消化道不被粗糙尖锐的竹子损伤,丰富的肠壁绒毛可以扩大营养吸收面,而丰厚的小肠肌肉能够满足熊猫“多吃快排”的要求,以克服竹子消化吸收难的问题。对于竹笋,大熊猫来者不拒。春末夏初,竹笋的淀粉和半纤维素含量均高于竹叶,且适口性好、含水量高,因此野外大熊猫存在“撵笋”的现象,从低海拔吃笋一路吃到3500米海拔。它们拼命吃竹笋,每天多达50-60公斤,肠道中的丁酸梭菌也随之增加,以促进竹笋中粗纤维的降解消化,而丁酸梭菌的代谢物丁酸盐还能增加脂质生成。所以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的体重往往会显著增加以积蓄能量,为繁育下一代做准备。

    大熊猫披着厚厚的黑白外衣,顶着大大的黑眼圈,搭配竖立在头顶的黑耳朵、圆滚滚的身体、短粗的黑色四肢,自带萌感,但其实这些都是演化赋予它的“盔甲”。

    研究发现,大熊猫身体的白色是为了方便隐匿于雪地或阳光下,黑色则有助于隐藏在阴影中,从而不易被捕食者发现,黑眼圈和黑耳朵还可以用来恐吓捕食者。在其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猛兽的利爪、轻松碎竹的咬合力、一下拍死豺狼的掌力、11秒多的百米速度、站直可达一米八的身高。因此,大熊猫的真实内核是“猛”而不是“萌”。

    网上流传的一些热门视频中,大熊猫连续打滚、疯狂晃树、惊险的坠落和从容的爬起,其实都是实力的体现。大熊猫四足行走,坐姿食竹,取食前又需要低头用嘴叼起,使其脊柱发生了特殊变化,柔韧性和弹性更好,所以能够做出卷起身体“打滚”、高空“坠落”等专属动作。大熊猫后背皮毛中的松泡髓质层囊泡比北极熊的更大更蓬松,既能保暖又能缓解坠落的冲击力,如同安全气垫,再加上皮下厚厚的脂肪,也许它摔跤真的不太痛。

    总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熊猫的“萌”只是表象,“猛”才是实质。接二连三的大熊猫伤人事件应该使人警醒,不要妄图与动物园内的大熊猫亲密接触。当前,如何饲养管理大熊猫备受关注,但如果大家期望把大熊猫当作“萌宠”来饲养是坚决不可取的,符合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饲养方法才值得推广和借鉴。

    最后想说的是,大熊猫生存至今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我们应该把它当作终将回归竹林的“隐士”。也许,跟大熊猫不远不近的距离,互不打扰,才是与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共存的最好方式。

    (摘自2023年8月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成效明显。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然而,自然地理障碍将这些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种群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小局域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在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熊猫中心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作为亚成体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产生“印痕行为”,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每次给母熊猫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避免幼仔对人类产生依赖。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

    (摘自2023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生大熊猫为适应摄竹行为,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与始熊猫的伪拇指化石显示的形态有较大差异。 B、大熊猫的传统消化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食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大熊猫的身体主动做了一些调整。 C、在吃笋的季节,大熊猫会拼命吃笋,为促进降解消化,肠道中的丁酸盐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生成脂质。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人类和大熊猫相处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共存,材料二则侧重保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熊猫自带萌感的长相带有欺骗性,频发的大熊猫伤人事件提醒人们,“猛”才是它们的真实内核。 B、秦岭、岷山等六大山系虽然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但同时也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 C、将野化培训后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不但可以降低种群灭绝风险,还可以实现种群复壮。 D、“母兽带仔”培训,是熊猫中心的创举,有利于圈养繁殖的熊猫幼仔学习在大自然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所讲大熊猫特点的一项是( )
    A、天真憨态奇,腹藏竹与机。 B、历来素食进,体憨身心敏。 C、未共恐龙灭,非关造化功。 D、太极初分判,缁章垂皓质。
    (4)、材料一分别用“撵笋”和“隐士”来写大熊猫,请简析其作用。
    (5)、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应该如何正确保护大熊猫。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三小题。

    关于《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人们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焦母如此仇恨刘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

    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少爷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少爷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怠慢。可见当时人们并不怎么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

    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兰芝的“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媳妇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当时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所以我认为,纯粹是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这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没人再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轻易放走呢?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深刻地揭示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以及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不属于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的一项是(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作为兄长,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D、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遣媒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2)、下列各项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制度,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B、现代人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等问题,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 D、县令、太守相继遣媒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选自《古诗十九首》)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主人公与丈夫久别,凄然独处,对于季节的推移和气候的变化异常敏感,因而先从季节、气候写起。 B、“孟冬寒气至”,将“寒气”人格化,写出“寒气”在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来到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内心深处。 C、“仰观”可见“众星”,明写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一个“列”字,用“星”的众多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D、该诗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如写“北风”,极言天气的寒冷,衬托思妇的孤独之情;用“月”的“满”“缺”,比喻人的离合。
    (2)、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本诗的语言特色。
  •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艳歌何尝行·双白鹄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①,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踟蹰顾群侣,泪落纵横垂。②”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注]①一作“妻卒疲且病”。②一作“踌躇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B、通过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起兴不是与下文情节全无关系,而是有一定暗示的。 C、“十十将五五”是以白鹄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雌鸟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D、本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里夫妻别离的悲剧。
    (2)、本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在塑造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
  • 2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是汉代以来朝廷设立的主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B、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社会性和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C、形式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为以后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上一页 1029 1030 1031 1032 10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