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对姜夔《扬州慢》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诗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残破,表达悲凉痛惜之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中,诗人自叙身世、遭遇,并借助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 B、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通过浅白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性强。 C、《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前者侧重于表现承平盛世,后者在今昔对比中抒发黍离之悲。 D、《兰亭集序》叙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重在描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意在突显流觞曲水之乐。
  • 3、下列对各首诗词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邦彦的《苏幕遮》有“一一风荷举”一句,炼一“举”字,将荷花重重叠叠,争相挺立,随风摇摆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动景如生。 B、韦庄的《菩萨蛮(其二)》结尾两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因战乱而不得归乡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C、温庭筠的《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以鹧鸪鸟成双成对衬托女子的孤独和相思,让读者在这一系列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描写中,去体味女子深隐而绵密的情思。 D、《扬州慢》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意思是扬州城在金兵大举南侵时变得颓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 4、小阅读-课内
    (1)、关于《蜀道难》的寓意,有人认为表现的是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有人认为此诗表面上写的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表现其怀才不遇的愤懑。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蜀道难》: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在诗中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意?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赏析句子效果。
    (5)、“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句有什么作用?
    (7)、《蜀道难》描绘了蜀道的哪些特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释: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蚕丛”与《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意义相同。 B、颈联中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卷。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本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典故,含蓄蕴藉。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蜀道难》和《送友人入蜀》都是写蜀道,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袭用乐府旧题,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景色。 B、诗人大致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所在之地的山水进行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五丁开山等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②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诗歌三段写蜀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以下是古人对李白不同诗歌的评论,其中(   )这一句应该是针对本诗的评论。
    A、近赋体,出鬼入神,魁语奇谲。 B、以朴实沉痛胜,开宋诗一派。 C、凄切之情见于言外,真含蓄不尽者。 D、鸟尽天空,性灵结撰,无笔墨痕迹。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还有另外一种断句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你觉得哪种读法更好?请说明你的判断及判断的标准,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
  •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袭用乐府旧题,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景色。 B、诗人大致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所在之地的山水进行描写,以展现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 D、诗歌用了散文化诗句,字数不等,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举例说明。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B、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D、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眉巅”与“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B、“青泥何盘盘”与“为之奈何”(《鸿门宴》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C、“连峰去天不盈尺”与“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D、“锦城虽云乐”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5)、诗人为什么要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精神

    ①唐人之诗是中国诗的顶峰的这种认识,早在北宋时代就可明确地看到。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可能都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其时代的诗人,但他们都推崇杜甫是古今无双的诗人。这些北宋的诗人在注意到自己的诗往往流于说理时,大概一面认为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不得已的结果,同时也承认更完美的诗是在唐代这一点同样是无可奈何的历史事实,从而把唐诗看作含有值得永远祖述的东西的存在。

    ②唐诗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有着如此空前绝后的地位,原因何在呢?大致而言,这是因为自《诗经》以来经历了千年以上历史的诗歌之流,也就是把炽烈的感情用有韵律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创作之流,到此,方始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这里显而易见的,是韵律的完善。唐诗与其以前的诗相比较,从两个方面,开拓、完善了新的诗歌形式。其一,是有着自由韵律的五言诗及七言诗,也就是被称之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相当长的作品。像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样长达数千言的长篇直至唐代方始盛行。这与诗歌已不仅是单纯咏唱瞬间的感情的燃烧,而是成为表达见解和思想的东西有关。其二,是短诗形式的精练。律诗的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对偶。唐以前诗的对偶,大多是同一事件的反复,因此缺乏有机联系,显得乏味;而杜甫在有机的对比或结合中,使之变化万千;诗的格律,对于优秀的诗人来说,非但不是束缚,而是鼓舞和促进,这便是出色的证明。

    ④总之,欲自由之时,便完全自由奔放,欲细密凝练之际,又极其细密,唐代方始完成了可吟唱的韵律形式。

    ⑤然而,唐诗的卓越,决不仅在于韵律,其卓越的基础,首先还是内容。

    ⑥而我以为,内容卓越的基础,存在于其思想性之中。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具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他们都不仅仅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进取者。可以说,甚至连李白也是如此。这种倾向,最初是对六朝末期齐梁诗歌思想内容贫乏反拨的产物。当然,唐以前的诗歌,并非全无思想内容,但就唐以前六朝诗歌一般具有的思想倾向而言,则是极为悲观的。人们意识到动荡不安的现实,屈服于超越人力所及的命运支配,向往着虚幻缥缈的世界。因此在诗中所有的,是疑惑,是绝望。刘宋时的鲍照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最活跃的诗人了,但是,试翻阅一下他的诗集吧:“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代白头吟》),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没有希望的存在。其结果是“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复起”(《代共门有车马客行》)。再有是对人的不信任:“心自有所有,旁人那得知”(《代别鹤操》)。被誉为那个时代最富有生气的诗人鲍照就已经是这样,而这些,也正是笼罩着无思想性的齐梁小诗人的生活基调。齐梁艳体诗也只不过是那种绝望基调上点缀的纸花而已。

    ⑦但唐人便非如此了。他们面向着前方。人生将会怎样地遭到命运恣意的摆布,他们对此并非不知。从前代诗人哀叹吟咏中,洞悉其情,深有感触。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认为,人类是要前进的。所谓前进,不仅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的前进。至少在杜甫那里,就是这样。诚然,杜甫的诗中,充满着悲哀忧愁,但那悲哀和忧愁,是尽管相信个人与社会都会前进,而这种进步却受到阻挠,由此而产生出的愤懑和悲怨。李白的诗,仿佛过多咏唱快乐,但他咏唱的快乐,并非像前代的诗人那样,只是出于逃避现实这种消极的理由。更强烈的,则有着把快乐视作为对人生充实的积极一面。这种积极的态度,与杜甫是相通的。

    ⑧唐人所认为的社会进步,就是贤达政治的实现。杜甫自己想成为从政的贤达,但未能得到那样的地位,可以说李白也是如此。而韩愈和白居易,本人则达到了那样的地位。韩愈曾为考功郎中,白居易是刑部尚书。因而,在他们的诗中,有着一般秀才成功的得意劲,而没有杜甫那样的局促感。但积极进取的精神,则终生没有舍弃。或者说,由于有那样的地位,就更增强了文学的积极进取性。在韩愈的诗中,几乎不见“泪”字,这是值得注意的。

    ⑨那种积极进取性,在唐人的诗中,是普遍的。贾岛被称为唐代最“寒”的诗人,但这位专写“苦辛词”的诗人也感到,把自己的生命清白地维持下去,有一种值得自豪的愉快,这是不能称作消极厌世诗的。

    ⑩连小诗人尚且如此,大诗人就更是广阔纵深地反映现实。特别是杜甫,对所有的事物非亲自加以审视不可。不仅对人事,对自然也是这样。悉心的观察常常透过现象,达其玄奥。说到自然,和历来的诗人一样,他不甘心被动地描写所面临的自然,而要能动地在面临的自然中附加一些内容。或者说,要自己造出一个新的自然。在一般的场合,所附加的东西,总是带有人事的象征而赋予自然以某种意义。这也是唐诗普遍的妙趣之——“情”和“景”的交融。

    ⑪还有,诗人各自具有鲜明的思想,与此相关联,则要强烈地进行表现。也就是诗人不愿掩饰各自不同的个性。六朝作品集《文选》中的诗,如果遮住作者的名字来读,要逐个地指明是谁的诗,颇为困难。但唐诗,杜甫就是杜甫,白居易就是白居易,唯在颓衰的晚唐时期,才有着千篇一律的倾向。

    ⑫总之,可以说《沧浪诗话》中所谓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那是只有在唐诗中才可能具有的吧!

    (选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李庆译,有删节)

    (1)、联系上下文,阐释第⑥段结尾加点词“纸花”的含义。
    (2)、以下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唐诗相比,宋代诗歌的说理特征更为显著。 B、唐诗之所以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格律形式的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C、由于战乱频仍,朝不保夕,疑惑与绝望是六朝诗歌主要的思想基调。 D、韩愈诗中几乎不见“泪”字,是因为他得到了贤达的政治地位。
    (3)、根据文意,以下哪一项推断不能成立(    )
    A、唐人在歌唱丰富的思想、复杂的事件时,乐府歌行体被广泛采用。 B、李白的诗歌中没有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C、唐代诗人对命运具有的支配性力量的认识与六朝诗人同样深刻。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中包含着杜甫有意赋予的人事象征意义。
    (4)、请结合本文及第三单元所学唐诗,任选其中一首分析其所体现的唐诗精神。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 ,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 力士耻 , 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每欲与官,妃辄之      阻:阻止 B、宰不知,怒,至庭下曰    引:拉,牵引 C、白时卧庐山,为僚佐      辟:征召 D、璘败,累浔阳狱          系:联系,关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白长笑去       耳得之为声 B、所业投贺知章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曾救死罪       方破荆州 D、力士耻         扣舷而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出生带有传奇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经贺知章的推荐,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C、无论是“力士脱靴”,还是“乘醉骑驴”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当李白受牵连下狱时,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现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

    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 12、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1】及焉。

    ②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2】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3】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

    ③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便以上位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遨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腋扶之,命研墨濡笔以授之,又令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略不停 , 十篇立就,更无加。笔迹利,凤踌龙孥,律度对属,无不精绝。常出入宫中,恩礼殊厚,竟以疏纵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

    ④后以不羁,流落江外,又以永王招礼,累谪于夜郎。及放还,卒于宣城。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选自孟启《本事诗》【4】 , 有删节)

    注释:

    【1】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陈拾遗:陈子昂。

    【3】沈休文:沈约,南朝梁文学家。

    【4】孟启:晚唐文学家。《本事诗》:孟启所著记录唐代诗人逸事与诗作的笔记小说。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略不停

    ②笔迹

    (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便以上位

    A.留下    B.对待    C.任命    D.止歇

    ②更无加

    A.标点    B.停顿    C.补充    D.删改

    (3)、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4)、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拜 舞 颓 然 上 知 其 薄 声 律 谓 非 所 长 命 为 《宫 中 行 乐》五 言 律 诗 十 首

    (5)、本文为李白的传记,却多次提及杜甫,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艰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4)、《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5)、《蜀相》中表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诗句是“”。
  • 14、下列对第二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开始,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途愁苦,以优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重的自然景象,渲染了旅途愁苦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C、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惊险万状,令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 15、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 1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 17、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 18、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蜀相》是一首咏史诗,“蜀相”即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自春色”、“空好音”的“自”与“空”可以互训,即“自”可以解释为“空”, “空”可以解释为“自”。 C、“天下计”即《隆中对》中所说天下大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及辅佐刘禅守业治国。 D、“长使英雄泪满襟”,指作者杜甫常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垂泪。
  • 19、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 2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映阶碧草春色/天生丽质难弃    三频烦天下计/君臣相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C、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上一页 1028 1029 1030 1031 10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