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人们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因为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B、“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等充分证明中国人向来注重说话的场合。 C、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 D、《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文章在论证语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时,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 D、文章第2—5段论述了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并列关系,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极大,但“三寸舌胜过百万兵”等则夸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B、中国文化注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却向来不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 C、拥有共同语言身份和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D、语言越丰富,生活就越精彩,但语言也只能记录社会生活、概念推理或人的喜怒哀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却很难被压抑,更不可能被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也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甚至道德和教育的力量也很难完全将它约束,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一些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制定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到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努力中不妨做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就要从严克制自己,就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其实苦练比实用还难,但其效果却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㈠要长时间严格地约束自己。

    ㈡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收效也很不错。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最好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过于紧张,以便有机会可以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过分相信可以完全克服一种天性。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偷偷溜回来。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看到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扑上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人在独处时要谨慎。只有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人的真性才最容易显露出来。因为那时他不必掩饰。在激动的情况下,也易于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另外在脱离了所习惯的环境而处于一种不适应的新境遇时,人的真性也可能显露出来。

    (摘编自培根《论天性》)

    亚里士多德说:“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看法。

  • 3、如何理解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的观点?
  • 4、《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5、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但他还说,“人之生固小人”。那么,你对人的本性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 6、请以“农民工子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运用层层铺垫的方式,不少于300字。
  • 7、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不能只要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尊重它们,重视它们。

  •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就不应当考虑自己如果留在这里静坐不动是否必定要死,是否必定要受其他的罪,只该考虑自己这样做不正当的问题。

    A、只要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B、如果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C、既然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D、因为看出自己这样做只能是不正当的
  • 9、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吹毛求疵 , 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shǔn)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 10、明确词义
    (1)、无可非议:
    (2)、诚惶诚恐:
    (3)、毕恭毕敬:
    (4)、拳拳服膺:
  • 11、理解辨析
    (1)、容许•允许
    (2)、恫吓•吓唬
  • 12、诚huáng诚恐          彷huáng
    涂                      hú
    jiàn康                     关jiàn
  • 13、 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①没没收(  )没来过(  )②空谈(  )空白(  )③重重视( )重逢( )

    (2)、语境辨析法转过墙脚,忽然看见一个穿着打扮与普通人大相径庭的人钻进了一条小弄( )里,我很想弄( )明白他到底是谁。
  • 14、单音字

    服膺( )褒贬( )理睬( )遭殃( )

  • 15、微写作。

    一些成语常被很多人误解。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很多人理解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原指有空穴才有风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常被人们理解为“毫无根据”。一些辞书便增加了这些解释。

    请给这些辞书的编委会写一条150字左右的留言,表明你的观点。

  • 16、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②

  • 1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
  •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将子无怒,秋以为 C、匪来贸丝 , 来即我谋 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19、占花名儿是行酒令的一种,即把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诗,并附有饮酒规则。作者在写宝玉夜宴时提议要“占花名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四春”的命运发展,正是 ① :元妃省亲,是贾家之极盛;探春理家,有中兴之象;迎春误嫁,是江河日下;惜春出家,是家败人散。

    贾府四姐妹除元春外, ②  , 都堪称贾府三姐妹之首。探春外形出挑,“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且戚序本第五十六回批赞曰:探春看得透,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

    贾家姐妹趣味殊异,其中迎春嗜棋,探春喜书法,惜春爱绘画。曹雪芹写她们的爱好,除了符合形象内在素质, ③ 。例如“懦小姐”迎春的处世态度与围棋“坐隐”的文化内涵相应,她的一生就真如棋局中一枚棋子般,任由人摆弄,最后摆到了死地。

    材料二:

    探春因又接着说道:“咱们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的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成能知园圃事的,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有些孝敬。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于作践,白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1)、请在材料一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材料一加波浪线的句子评价了探春之“敏”,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上一页 852 853 854 855 8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