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鱼鳍(qí) 目眩(xuàn) 疟疾(lüè) 撒手人寰(huán) B、贪婪(lán) 栅栏(zhà) 鄙视(bǐ) 畏葸不前(xǐ) C、湮没(yān) 怪诞(dàn) 潜心(qiǎn) 五彩斑斓(lán) D、杜撰(zhuàn) 肆虐(nüè) 要挟(xiá) 刨根究底(páo)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团圆与亲情、浪漫与爱情、狂欢与喜悦、追思与缅怀……中国人的各种情感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个传统节日里。
请根据你的经历与理解,选择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要求:①开头点明说明的对象;②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③须引用一句与之相关的古诗。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上片中“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4、阅读下面有关砚台保养的文字,概括出砚台保养的四点禁忌,不超过30字。
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养砚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这两种做法其实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忌抹植物油的原因是: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易使砚污秽不堪,散发出怪味或产生霉变。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
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
6、学习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
7、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8、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
9、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
10、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
-
11、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的自然科技小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是怎样体现的?
-
12、选词填空。(1)、布局·布置
①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处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五基两带”能源开发。
②店主介绍,目前旅店仍在试营业期间,很多房间的还有待完善。
(2)、发掘·挖掘①宿迁市文广新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开展三台山森林公园抢救性考古工作。
②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充分、整合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3)、妨碍·妨害①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负重的问题。
②这家工厂排放的废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了工人的健康。
(4)、典范·典型①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
②他们是的悲观论者,总是杞人忧天。
-
13、记字形(1)、miǎn怀 沉miǎn miǎn腆(2)、挖jué jué起 jué强(3)、屋yán shàn养 zhān仰(4)、màn地 màn步 màn帐 màn草
-
14、正字音
①抱厦( ) ②墁地( ) ③檩( ) ④帷幕( )
⑤斗拱( ) ⑥接榫( ) ⑦柁墩( ) ⑧穹隆( )
⑨翚( ) ⑩额枋( ) ⑪蚂蚱( ) ⑫瓦当( )
⑬戗兽( )
-
15、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至少概括3点)
答:①;
②;
③。
-
16、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 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
17、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 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
18、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
20、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精力的事业。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这部作品可贵之处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是这样,如果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而不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孩子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能力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