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歌鉴赏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2)、有评论家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⑴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情景。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开头两句从大处着墨,概述西湖的非凡气象,接着对景物作了具体描述。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2)、“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①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 , 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①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秦观先后于朝廷供职达五年之久,常参与公卿名流的文酒期会。绍圣元年(1094年)政局大变,秦观坐党籍被贬,即将遣离汴京,重游其地,有感而作此词。②金谷:即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③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相对,后称铜驼陌。④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头三句,写暮春景物:梅花渐渐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煦拂之中,春天悄然而至。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这首词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以今衬昔。
    (2)、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5、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 6、有人指责《望海潮》这首词是恭维孙何而作,“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 7、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朝,形成于隋唐而极盛于宋代,故又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九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陈亮等。
  • 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2)、“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提封:总共。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拚:舍弃,不顾一切。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将星宿位置与地上区域对应,并以星宿位置写地理位置,据本词,扬州当对应牛斗二宿。 B、“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曳照”句写达官贵人服饰华丽飘曳之态。 C、下阕历述“故国繁雄”,由一个“有”字领起“迷楼”以下数句,骈俪工整,藻采赡富。 D、词尾笔锋一转,以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兴结束,突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慷概激昂的形象。
    (2)、本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天·嘲牡丹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沈香亭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庆元元年或二年(1195 或 1196 年),附词大阁居带湖。②太真:指杨贵妃。③辇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④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赏牡丹。⑤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鼙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2)、有人评论本词“表面为‘嘲牡丹’,实者讥讽恋花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邓漕移帅扬州

    周必大

    闻道维扬地望雄,风流人物似江东。

    六龙前日临淮海,五马由来说醉翁。

    璧月几桥留夜色,珠帘十里待春风。

    遥知九月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鬓红。

    [注]①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隋炀帝车驾。②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乘坐五马之车,因此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虽系送别之作,但一洗缠绵悱恻之情,送别对象是即将到扬州赴任的邓漕。 B、这首诗和《望海潮》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皆以优越的位置和风流人物开篇。 C、中间两联巧用事典和化用诗句,写出了扬州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令人向往。 D、尾联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从对面落笔,委婉含蓄。
    (2)、扬州常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与扬州无关的一项是(   )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洛阳怀古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借早春时节梅花渐稀、冰河解冻、东风徐来写季节更替,既指自然轮回,又指人事更迭。 B、上片“正絮翻蝶舞”四句,写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春景,“乱”字将春色无处不在的特点传神地表现出来。 C、下片“碍”“妨”两字,写了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场景,传达出无法欣赏朗月繁花的惋惜与伤感。 D、下片“烟暝”三句描绘了暮色苍茫、酒旗横斜,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老树乌鸦的画面。
    (2)、这首词在构思立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时秦观自会稽(今浙江绍兴)还里,访隋氏陈迹。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③纹锦制帆:隋炀帝以锦缎制船帆。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官女洒明珠于龙舟上,以拟雨雹之声。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

    (1)、对比柳、秦两首《望海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所创制,柳词所写的城市是杭州,秦词所写的城市是扬州。 B、柳词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C、秦词上阕“豪俊”句写扬州多有才智杰出、气度宏伟之人才,“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 D、两首词都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手法描摹城市的盛况:疆域辽阔,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与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做简要分析。
  • 15、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人家。 D、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𪩘”“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 , 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2)、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B、萨都剌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C、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D、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全词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诗句能够看出来?本词的诗眼是什么?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试作赏析。
  • 19、阅读《望海潮》这首词,完成题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首“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一开头便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自“烟柳”开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B、上片用“怒涛、霜雪、天堑”等色彩鲜明有气势的词,展现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气势;下片用“清嘉”等优美舒缓的词语,突出西湖清幽的美景。 C、作者善于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千骑拥高牙”,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表现了柳永词婉约的特点。 D、本词全篇构思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形容得体,极力铺叙描写,体现了柳永词慢词的特点。
    (2)、本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的中华典籍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家国”二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   ),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厥功甚伟。梳理“家”“国”二字的文字发展脉络,探析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     

    古人通过祭祀和修家谱等方式培养家国情怀。祭祀的根本目的是教导人懂得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另外,通过修家谱(   )历代祖先,就会发现一个家族的谱系中汇集了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姓氏的人。因此,家国情怀是建立在一体宇宙观基础之上的,是和而不同的,更是美美与共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浩如烟海        历久弥新        寻找 B、汗牛充栋        老而弥坚        溯源 C、浩如烟海        历久弥新        溯源 D、汗牛充栋        老而弥坚        寻找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塑造家国一体的观念,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内涵,提高家国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B、对于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内涵,提高家国认同感,形成家国一体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C、对于提高家国认同感,形成家国一体的观念,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D、对于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内涵,提高家国认同感,塑造家国一体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3)、下列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人用这句话抒发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体现了深深的爱国情。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出自杜甫的《登高》,这两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也引起漂泊在外,韶光不在的感慨。 C、《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词人虽有不甘和怨愤但仍想要驰骋战场的爱国情。 D、《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既写出了大好河山富庶繁华的图景,也表达了热爱之情,同时也是苏轼写词的目的。
上一页 726 727 728 729 7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