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描绘的政治境界是:
  •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出的结论是“”。
  •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用“”两句阐明了天下安定的基础。
  •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 6、《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全文主旨:
  • 7、《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正题,本文的中心论题是“”。
  • 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 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 10、《谏太宗十思疏)中写木高固本、流远浚源,其目的是为了申明“”。
  • 11、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运用排喻的手法,引出“”的结论。
  • 12、魏微的《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木”“泉”作比喻,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
  • 1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 1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 15、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 16、《谏太宗十思疏》起笔不凡,作者运用排喻的手法,用“”两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 17、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谈到国君位高权重,如果“”,也就类似于砍断树根求得树术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
  • 18、《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章意在劝唐太宗:
  • 19、《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
  • 20、《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
上一页 703 704 705 706 7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