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 ,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 , 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 , 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选自王安石《兴贤》)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辨。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 , 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选自《韩非子·显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何治安之A世有之B而能兴C昏乱之世D虽有之亦不兴E盖用之F与不用之谓矣G有贤而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文中指“列举”,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中的“举”意义不同。 B、过,文中指“过错、过失”,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义和用法不同。 C、焉,文中指“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D、功伐,“功”与“伐”同义复用,“伐”字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伐”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国家因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B、材料一中王安石列举了商、周、两汉时期在兴旺与衰败时所任用的贤士,来论证任用贤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C、材料二批驳了孔子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的错误做法,指出如今新起的辩才泛滥,统治者被蒙蔽视听,要引起警示。 D、韩非子认为对国家有功之人要加以奖赏,用高官厚禄让官员更加勤勉努力。高官厚禄,公务大治,这才是王者的治国之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②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5)、两则材料都围绕“人才观”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概括选拔人才的正确做法。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逆流而上
李苇子
我家花牛将最后一棵麦草吃光的那个下午,日头还很高,父亲就从河边回来了。我告诉他花牛将麦草全吃完了。父亲眯了卧在栏里的花牛一眼,没吱声。他快速走进西边的仓房,再次出现时手里多了一支手电筒和一捆麻绳。
“爸,是要把花牛勒死吗?”
“被绳勒死要比被刀捅死好受点吗?”
父亲不语。他挥挥手让我跟他走。我问去哪儿。
“河边。”他说。
我们村地处几条大江的下游,由于地势太低,水患是这里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水说来就来。夜里,由几位水性好的小伙子组成的护卫队守在坝子顶上,一旦洪峰越过坝子,他们便拼命敲响手里的铜锣提醒人们紧急避险。避难所是村小学教学楼。村委会成员已把二楼的教室收拾好了,水泥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麦草以供人们打地铺。
三天后,水位不再上涨,又熬了两天,洪水开始消退。撤水后的村子一派衰颓之气,满街尽是泥沙,死狗、死猪、死羊、死牛遍地都是。庄稼地里的情形更是惨不忍睹,所有农作物全倒伏于地,通身呈灰褐色,像战场上纵横交错的尸体。
我问父亲打算如何处理花牛。父亲兀自蹲在院子里将烟袋锅子砸出巨大声响。过一会儿,他起身去仓房找出一根扁担出了门。二十来分钟后,他挑着一担麦草回来了,那是学校二楼铺地用的麦草——全村仅剩的一点草料。
母亲让父亲赶紧拿个主意,别耽搁,王小毛家的牛卖了四百多块,我们家花牛身更大,还是母牛,咋也能卖个五六百,等它饿死就一文不值了。我盯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知道他已做出了某个决定。
我跟着父亲来到河边。父亲喊了一声哥哥的名字。
“爸,我们到底要去哪里呢?”我问父亲。
父亲不回答,嘱咐我们坐稳,便发动马达逆流而上。
半小时后,父亲靠岸泊了船。约莫走了两袋烟工夫,来到一座破败的院落前。这里原本是一座兵营,后来部队转移到其他地方,兵营就此空下来,再也无人问津。父亲围着牲口棚转了一圈,叹口气,指指地上的几根麦草说,“有人赶在我们前面来过了。”此刻,我终于搞懂了他的意图。
次日清晨,父亲在拆西边那间仓房的顶子,要拿上面的麦草喂牛。站在一旁的母亲幽怨地看我一眼说:“这些草最多能撑一星期。吃完这些草,你就别闹了。那不过是头牛,再亲也没有你爹妈亲。”
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上学之外,我唯一的工作便是放牛。某个下午,几头牛如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溜进同一块豆田,啃光了半亩大豆苗。那几个孩子遭到了家长的责打,还被逼着上门给那家人赔礼道歉。我家花牛是唯一一头没去糟蹋庄稼的牛。
一星期后,仓房顶子的麦草也被花牛吃完了。母亲给我煮了一碗荷包蛋,让我听话,别闹腾。明天早上我父亲会把花牛送到县城。我知道县城代表的含义。
晚上,我蹑手蹑脚来到牛棚,划亮一根火柴,借着微弱的光见卧在地上的花牛正用水汪汪的眼睛盯着我,①我看到了它眼里的自己,一个小小的黑点,擎着一星光芒。我牵着它悄悄走出村子,来到河边。花牛将脑袋埋在河面上,喝了一气清水,它将水砸出悦耳的脆响,就像它还年轻力壮一样。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硬毛刷蘸满水,开始给它刷毛。一小时后,我牵着干干净净的花牛慢慢往回走。它的脚步异常轻快。突然,一个念头炸雷般在我面门上劈开。我几乎是贴着它的耳朵告诉它——
“你自由了,赶紧逃命去吧。也许,你能走到有草的地方。”
花牛纹丝不动,很安静地看着我。我用力在它屁股上拍了一掌,让它赶紧走。它还是那样茫然地盯着我。
“快点滚,”我几乎在咆哮了,“不滚等着挨刀子吗?”
这时一束手电筒光突然刺了过来,是父亲。
“你以为这样能救得了它?”父亲走到我面前说。
“爸,咱就留它一条命吧。”
“慢慢饿死更难受,还不如一刀给它个痛快。”
“也许别的地方还有草。”
“广播里都说了,全县受灾面积达到了百分之百。”父亲说,“除非我们把花牛送到一百多公里外,你去送吗?”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全家就起来了,我们牵着花牛来到河边。父亲拽着绳子在前面拖,哥哥和母亲在后面推,三人联手将花牛弄上了船。我看到进了舱的花牛突然倒了下去,似乎刚刚已经用光了它最后一丝力气。
昨晚回到家,父亲开始宣布自己的决定——他要把花牛送到寒葱沟,那是上游,又是山区,大概不会受灾。只是,这样一来他就要逆流而上行驶一百八十公里。好在,洪水差不多已经完全消退了。然而,水路不同于旱路,旱路有路标,水路没有。我知道,每一个岔口都有可能将父亲引入歧途。
天渐渐亮起来,河流由夜晚的玄色变为清晨的墨绿,此时没有风,水平静得像面镜子,一缕缕薄薄的雾气纱幔般悬浮于河流之上。偶尔,有一条鱼调皮地将脑袋探出水面,似乎在跟人类玩捉迷藏,有只早起的凤头百灵鸟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啾啾地叫着,调子凄清悠长。
最终,在一连串紧凑的哒哒哒声和一阵浓烟过后,船启动了。父亲坐在船尾抓着油门控制把,傲然地盯着正前方的河流。始终卧在船舱里的花牛艰难地扭过头来,很虚弱地冲我们叫了一声。在淡蓝色的雾霭中,父亲和花牛的背影很快便消失不见了,②那马达声也像一串省略号渐渐沉了下去。
(摘编自《人民文学》2024年2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灾导致作物毁灭,花牛的生存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 B、父亲“将烟袋锅子砸出巨大声响”,此处细节可见父亲在处理花牛问题上的纠结矛盾。 C、“我”打算放花牛逃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抉择,也体现了一颗童心的可贵。 D、父亲也深知长途跋涉风险重重,但最终因不忍我伤心而决定送花牛去寒葱沟。(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父亲拿出绳子让“我”误以为要勒死花牛,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衬托是小说常用手法,本文写王小毛家卖牛、母亲急于卖掉花牛及对“我”的抱怨,意在衬托“我”对花牛的感情之深。 C、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细腻而诗意,暗示了花牛可能继续生存的希望,同时表达了我们对父亲此行安全的隐忧。 D、小说以第一人称细致讲述天灾背景下的故事,并以儿童视角直面困境中的生活,真实自然,有强烈的感染力。(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富有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本两次写到父亲“逆流而上”,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八定律又名“80/20法则”,是一种基于“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则的量化标准。该原理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发现20%的产品通常带来了80%的收益。在管理学中,二八定律通常用于识别和优化关键的20%因素,以获得80%的成果,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应用效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总体呈现出这样的统计规律,但占比不一定恰好是20%和80%。
长尾效应最早由美国的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常用于解释在线商业和经济模型,指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或服务,由于种类繁多,总销量庞大,累计总收入超过了主流热门产品的收入。从曲线的形状来看,除了较短的头部,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随着互联网和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抵消,消费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长尾理论的应用得以蓬勃发展。
(图1)
在经济学领域,二八定律早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法则。企业通过重点关注核心客户、大客户和热门产品、畅销产品等,获得最大化的收益。二八定律阐释的是稀缺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资源稀缺”,即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较为缺乏,企业没有足够的货架空间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每一类产品,也无力承担滞销产品所占有的生产成本。在此情况下,企业要实现盈利,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标准化服务战略,通过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促使产品快速流通,避免长期占用货架和生产成本。
长尾理论阐释的是丰饶经济学,其基本假设是“丰饶世界”。这里所说的“稀缺”和“丰饶”,主要是指消费者的选择权。长尾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从单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范围经济,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需求,推动需求分布曲线逐渐从头部向尾部移动。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等特点,消费者的选择权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障,传统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的按需定制、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取材于杨晓宏、周效章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可借鉴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来提升服务效益。
据对山东某公共图书馆一年内图书借阅记录的统计,发现16.1%大类的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81.1%,借阅册数分布、图书大类分布等大部分数据基本吻合二八定律的特征。目前情况下,纸质图书仍是图书馆主要馆藏,二八定律是图书馆纸质传统资源采购的主要指导方针。对于图书馆无法采购的需求量少的文献,可以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寻找资源。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多层次、复杂的信息需求,以降低成本、共享资源为宗旨的图书馆联盟的出现,突破了成员图书馆之间存在的数据异构异源和平台建设差异,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国公共图书馆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在此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细小的力量满足广泛的阅读需求。
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如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的图书,但需在读完之后将书转赠他人。湖南杨光勋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乡村图书馆“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等活动,鼓励读书学习,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并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逐步建立了18个家庭阅读点。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民间图书馆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填补了服务内容的不足,为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空间,长尾效应正在扩大延伸。
(取材于傅宝珍、张磊、李镜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八定律中的20%和80%未必是确数,前者指向产品比重,后者指向收益比重。 B、长尾理论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发展、数字产品存储成本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C、二八定律的基本假设是,受有形货架、存货成本等的限制,企业追求范围经济。 D、长尾理论带来了新认识,在二八定律看来不值得投入关注的变得值得投入关注。(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二八定律”的一项是( )A、许多企业在诸多产品中着力打造能代表品牌形象的“拳头产品”。 B、人们在工作中用大部分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处理琐碎事务。 C、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汉语读写交流。 D、小说作者常以“二分写实,八分加工”创造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人口密度,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呈现出由西部到东部越来越多的特点。 B、民间图书馆打通了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C、“自强图书宬”“农家女书社”促进了社会文明,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长尾效应。 D、如同“末梢神经”一样的家庭阅读点,在社会的细微之处发挥着文化影响力。(4)、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图2”空缺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头部 民间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B、短头 家庭阅读点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C、头部 乡村图书馆 民间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 D、短头 民间流动图书馆 乡村图书馆 家庭阅读点(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 -
4、《谏太宗十思疏》整句运用十分突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多优秀作文整句的运用都是十分突出的,或排比,或反复,或用特殊的句式连排,或将段与段整句对应……整句的运用使得这些优秀作文多姿多彩,摇曳纵横。把下面画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有的人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却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懒得研习五线谱;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不想“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捉不到。
-
5、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 得机遇。
-
6、《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三句排比,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使用排比修辞。②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奉献 积累 人生 感谢
-
7、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① , 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农民存粮积极性不高,不禁让人②。居安当思危,当务之急,国家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③ , 这样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防患于未然”。
-
9、魏征的“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至今仍有意义。其实,成长过程中,用文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十思”,句式大体相似即可。
-
10、根据提示在下列横线中写出相应的诗句。(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 ”。(3)、《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弃赀产不营,有大志,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久之未知名。
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马日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数却愈牢。乃拜特进 , 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魏征极具才华。他对各种书籍、学问都能融会贯通。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 C、魏征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②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只取空名。
(5)、本文中魏征给唐太宗讲忠臣、良臣差别时运用的论证方法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首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何异同?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闻讲《左氏春秋》,爱之,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曰当食,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异曰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白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待他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便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司马光生性聪慧颖悟,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获罪后,他连续上书主动承担罪责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职尽忠。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何遽为不祥之事。
-
13、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征利;辟邪说,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盘庚之迁 ,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以不可屈之节,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以为当黜,是可怪也!足下家有老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便毁其贤,以为当黜 , 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高司谏:名若讷,字敏之,时任右司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再至京师 再: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决: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 黜:贬黜 D、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骤:屡次(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高若讷身为司谏,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的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4)、文章第二段,欧阳修运用了事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甲)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乙)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B、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C、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 D、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所与尽害政之人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惠卿以为是耳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C、而欲置之左右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3)、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水腾涌的样子) B、辟邪说,难壬人 (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C、光外托劘上之名 (削弱皇帝) D、胥怨者民也 (小吏怨恨)(4)、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____A、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B、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为征求大臣的意见,就亲自去拜访了王安石 C、司马光认为皇帝过于器重王安石、韩绛和吕惠卿,使得他们独断专行,对此皇帝表示赞同。 D、从王安石给司马光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持立场、全力维护变法的改革者的形象。(5)、下列有关文段甲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提出谏议规劝,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议论。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6)、翻译文中划线句。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7)、王安石认为不能重用司马光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 -
16、阅读下面《与王介甫第一书》(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介甫曰可罢,则天下之人咸被其泽;曰不可罢,国家之安危,唯系介甫之一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更也,何损于明?介甫诚能进一言于主上,请罢条例司,则国家太平之业皆复其旧,而介甫改过从善之美,于介甫何所亏丧,而固不移哉?
(1)、你认为,作为朋友、同僚与政敌的王安石,应该能从司马光的这段文字中读出哪些信息?(2)、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第一封长信中的诸多责难只是简单回复,未与之一一置辩。司马光二度来书后,王安石才认真写了答书辩驳。请根据两人关系与答书中内容推断王安石这样做的原因。 -
17、下列有关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指唐太宗,“太宗”是他的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皇帝家庙里祭祀时追尊的名号。 B、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C、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品秩铨选之制、全国刑法、狱讼之事。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
18、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虽董之以严刑 D、举先王之政
-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域中之大
③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④择善而从之
⑤不念居安思危
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⑧/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C、难壬人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