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若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划波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马克思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屋顶湿印到处都有,湿印越变越大,泥水下注”好不好?为什么?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大爷大妈在小区健身器材上荡来荡去,年轻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甚至像马拉松这样的高难度比赛,普通人也有了参与的机会,据统计,短短8年时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实现了100倍的增长。运动可以有效防止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风险,这些都足以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运动   ①    , 但也可能伴随身体的变化。

    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智商一样,大多数人差不大多,特别棒的和特别差的都是少数,能拿全国或奥运金牌的更是【甲】。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好目标,不盲目跟风。普通人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即可,只有那些具有天赋的人,   ②    , 在开始新的运动前要正确评估,选择适合自己预算、能力和兴趣的运动,不妨从相对容易的做起,【乙】,运动健身重在长期坚持。实在没有时间锻炼的,可从生活方式上着手,比如少开车多步行……即使是小的积累, ③ 。

    (1)、请在文中【甲】【乙】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含义丰富,如有“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自愿”之意;还有“”(高适《燕歌行》)中的“本来”之意;亦有“”(杜甫《蜀相》)中的“徒然,白白地”之意。
    (2)、古诗词中常用头发变白表现愁情,如陆游在《书愤》中用“”一句,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又如杜甫在《登高》中用“”一句,尽显家愁国恨。
    (3)、屈原《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颔联使用反问的方法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劝告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B、杜诗中,作者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辞直接,入情入理。 C、“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使人想见山园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下句言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D、辛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2)、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扑枣者,试比较杜甫和辛弃疾对扑枣者的态度和情感的异同点。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二:

    臣闻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古者一官必有数人堪此任者,是以代匮承乏,不旷天工。今国家于人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一言议及,辄见逐去,及至缺乏,又不得已,轮资逐格而叙进之,所进或颇不逮所去。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馘,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乏!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

    【注】①皋、夔、稷、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②彍(guō):拉满弓弩。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括号内。

    后之在位者A盖未尝求其说B而试之C以实也D而坐曰E天下果无材F亦未之思G而已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文中指敲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敲扑”意思不同。 B、治,文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之意,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治”意思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用法相同。 D、逮,是“及,比得上”之意,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才能的人与普通人在表现上的不同,在于他们遇到事情时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明白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现在天下缺乏人才,而君主又没有真正去访求人才,所以像辩说之材、筹划战斗之徒、谏诤之臣这类人才就再没有出现过。 C、在张居正看来培养人才关键在平时,古时一个职位会有数人能胜任,当职位空缺时就有人可以暂时代替任职,不会耽误国家事务。 D、张居正分析,朝廷缺乏官吏的原因之一是不能任用那些能力出众、可堪任职的人,这样致使他们只能面容憔悴地终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②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5)、天下广大,人才众多,一些君王却认为天下无才可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战马

    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

    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

    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

    柴峻山一看,天啊,竟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

    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②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

    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

    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蘸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

    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

    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

    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

    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

    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

    灯油添了两次,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

    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

    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

    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

    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

    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

    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柴家人明显感到老当家人变得精神了,也年轻了。

    吃过早饭,他对老伴说:“③我到东大淖走亲戚,中午不回来吃饭。”说罢,就带着小长工走出门去。一去一整天,天黑才回来。回来时,小长工手里牵着一匹带鞍子的上等马,而跟来送马的人,又悄悄地把柴家的三匹马牵走了。

    一连好几天,均如此。

    十天过后的一个清早,当长工们赶着马群出去放牧时,柴峻山嘱咐把那十几匹上等马夹在马群中,一起赶到草滩上。

    当天傍晚,果然有人敲响柴家大门。

    走进门来的人,仍是绅士模样。卸掉化装,原来是前些天跟儿子回来的那个年轻后生。

    年轻后生从衣服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柴峻山。

    老人接过信看一看,点点头,立即让家人套好马车。接着,他拉着年轻后生上车,悄悄地驶出了柴家大门。

    柴家放牧的马群,就在大黄风笼罩的黄盖淖畔的大草滩里。④马车到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

    在年轻后生的引领下,十几个奉了柴书林书记的指示,刚刚动员参军的骑兵战士,每人拉过一匹马,一个跳步,轻盈跨上,随即拍拍马背。

    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

    那些战马,如同生了翅膀一样,披着夜幕,踩着四月的晚风,向着远处的大囫囵山方向,飞去、飞去……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峻山在日本修炮楼后和儿子回家又离开后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与柴峻山对待日本侵略者和八路军的态度紧密相关。 B、陪伴柴书林的“年轻的后生”至关重要,他是柴峻山父子夜晚交谈、傍晚约定的参与者,也是战马交接的最终完成者。 C、小说通过“灯油添了两次”“鸡叫头遍的时候”这些表现时间变化的语句,体现了柴峻山与儿子及小后生交谈时间之长。 D、小说在叙事时详略得当,详写了柴书林回家、与父交谈、柴峻山十日找马,略写了柴书林北平读书、与家人断绝联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宽大的宅院”为柴峻山出场造势,显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身份。 B、句子②中“赶紧”体现出了当时抗日形势的紧张和儿子回来后柴峻山内心的愉悦。 C、句子③在语意上体现了柴峻山出门去找上等马时的保密性,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 D、句子④中“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时间承接上文父子傍晚之约,便于战马交接与转移。
    (3)、“老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和他们的马”这个段落,写出了柴峻山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4)、小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描写;既有对坝上遭受日本侵略情况的交代,又有对外面抗日形势的介绍……在众多的内容叙说中,小说是如何做到结构严谨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的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智慧。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中,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表现了他沉迷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舞蹈诗居《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下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
    (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人与海》描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展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材料二,漫漫征途,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至关重要;而当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时,尤须以精神对决。紧要之时,唯有雄健的精神,才能冲破险阻、闯关夺隘,为实现目标提供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____,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____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____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____……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口耳相传     卧薪尝胆     无所不为     脱颖而出 B、口耳相传     自强不息     无所不为     锋芒毕露 C、薪火相传     自强不息     大有可为     脱颖而出 D、薪火相传     卧薪尝胆     大有可为     锋芒毕露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B、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止步、不退缩、不放弃,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C、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原因。 D、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3)、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3)、《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坐观其变”中的“观”与《论语》十二章中“《诗》可以兴,可以观”的“观”意思相同。 B、“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 C、“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D、“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 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 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
    (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②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 , 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漩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

    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到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归隐情绪成为题山水画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模式,如元末明初张以宁《题山水图》:

    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碧岩虚夜月,江树静秋云。鸟影似犹见,猿声疑或闻。自怜归未许,遥忆武夷君。

    虽然自知不得归,却仍钦慕悠然无俗的山水。翻阅北宋以后的题山水画诗,常能见到这类蕴含归心的抒情方式,北宋因党争而推进形成的林泉之思,成为后代题山水画诗重要的抒情模式。

    (摘编自李旭婷《北宋党争对题画诗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宋后期翰林图画院设立了“画学”,要求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诗文为缘,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他们的画作题材注重山水,故而山水画逐步占据正统。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组织酬唱题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题画、咏画之作。宋代文人与画家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便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融合统一。苏轼作为文人,思想理论比较开阔,他积极倡导文人画,与许多画家有往来。苏轼自己也擅长画文人画,精通画理,苏画现存《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等多种,他能完整地体悟画作的精髓,所题之诗更具风韵。苏轼经常与宋代著名的画师文同交往,他接受了文同的画竹需要“胸有成竹”的理论,文同每次作完画都要等着苏轼来题赞,所以有“文画苏题”一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有利于苏轼体悟山水画所表达的状态,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气韵更加准确。并且苏轼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题诗,使绘画与诗歌结合得更加完整。“文画苏题”这一现象,表明苏轼在创作题山水画诗领域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宋代诗人与画家在求画和求诗的相互吸引下,山水题画诗的繁荣发展。

    苏轼的诗画理论首先出现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但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反对诗画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言画贵神,言诗贵韵。苏轼擅长以哲理立意,反映了大部分宋代诗人主张义理的态度。但是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为典型的一个论断,它打破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壁垒,强调一种意境的契合。其次,苏轼在诗画理论上讲求“随物赋形”,在《文说》中提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在这里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应该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再有,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苏轼题山水画诗反映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充满了理趣,借“画”说“理”的同时,注重审美趣味的艺术阐释。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利用“暖”和“知”二字点活了整个画作,用触觉补充绘画的视觉感受,将物象融汇于心,准确表达物象之外的含义,赋予画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哲理趣味的同时使画面充满活力。

    (取材于毛娜《苏轼山水题画诗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郭熙山水画理论总结《林泉高致》及苏轼山水画理论共同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B、北宋许多文人在经过政党倾轧和宦海沉浮之后,转向了对山水的倾诉,产生了归隐情绪。 C、北宋山水画占据正统地位之后,许多山水画家善于在作画时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D、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中批评吴道子画作只重视画工技艺高超精妙,缺少深长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说明归隐情绪成为了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 B、文中引用“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说明归隐情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有重要导向作用。 C、宋代文人与画家经常交流往来,这有利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统一,“文画苏题”现象就是其中的代表。 D、苏轼的“随物赋形”论强调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与唐代题山水画诗描述画面形象异曲同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题山水画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题山水画诗的表现方式不是单纯描述画面而是诗中融入个人情感。 B、唐代题山水画诗重在赞扬景致的逼真,卧游已不是此类诗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 C、唐代题山水画诗融入了个人情感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归隐情绪与宋代不同。 D、唐代题山水画诗中的归隐题材作品,往往是希望尽快地得到达官贵人赏识。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题山水画诗”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上讲话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距离高考一个月时,学校要举行高三年级“不负时代 无悔青春”主题集会,你将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请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试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

  • 16、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二维码由多个小方块(也称模块)组成,②每个小方块可以是白色及黑色,③代表二进制的0或1,④这些小方块按照特定规则排列,⑤造成矩阵状图案。⑥在二维码中,⑦信息被编码为一系列数据之后,⑧编码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编码算法,⑨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据,⑩并通过将其映射到二维码的模块上。扫描设备读取二维码时,会解析模块的排列和颜色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据,然后再根据特定的解码算法将数据转换回原始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每天二维码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那么,二维码会被用完吗?二维码尺寸固定,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容量限制,____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非常大。以微信付款码为例,【甲】也就是说在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625个小方块,【乙】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丙】每个方块有黑白两色,即可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假设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丁】一年使用36500 亿个,使用完所有的付款二维码都需要约2.1X10131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也就 137 亿年,即1.37X1010年,所以,____。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其尺寸规格为25X25”原本是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这个语句出现的最恰当的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 17、语言文字运用Ⅰ

    沈从文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____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____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分析。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仅用“”八字就突出了曹操作为诗人也作为豪雄的形象。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两句描写琵琶女自述身世前的动作,展现出高超的笔法转换能力。
    (3)、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小刚常与同桌“斗诗词”来促进学习。这一天他们比的是谁能背的含“镜”的句子多,同桌率先背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小刚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道:“。”
  • 19、古代诗歌阅读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 州 梦②

    元 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注】①两首诗均作于元和四年。其时白居易在长安,元稹出使东川,途经梁州。李十一:李建。元九:元稹。②元稹的梦,据他自己在原诗序中讲,是梦到与李建、白居易同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中写到与李十一在花开时同去醉酒折枝,表达了送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B、元诗叙述在梦中与李建、白居易一起在长安曲江边游玩,又一起到慈恩寺各院游赏。 C、白诗语言朴素浅显,元诗语意简洁、不事雕琢,体现了二人诗歌语言的典型风格。 D、白诗中写的真事与元诗中的梦境存在巧合,这种巧合恰好反映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2)、白诗中的“忽忆”与元诗中的“忽惊”意蕴丰厚,相互映衬,请简要分析。
  • 20、文言文阅读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赵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困;朝廷之吏,亲危臣于法;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非桃李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节选自《说苑·复恩》)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缪公尝出而亡A其骏马B自往C求之D见人E已杀F其马G方共H食其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即《易经》, 也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周易》, 为“五经”之一。 B、鲍子是对鲍叔牙的敬称。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C、“知我之不遇明君也”与“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之”的意义不同。 D、兵,文中意为兵器。与《六国论》中“非兵不利”的“兵”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攻打秦缪公时,之前受恩于他的那些人帮助他突破了围困。最终秦缪公解除危难战胜晋军,擒获晋惠公回师。 B、鲍叔去世,管仲为他痛哭。侍从不解,管仲述说了鲍叔对他的知遇之恩。两人的深厚情谊被后世称为“管鲍之交”。 C、管仲回忆鲍叔曾与他分取钱财,管仲总是会多拿三成,鲍叔却不会责怪他,因为鲍叔知道他在钱财方面不满足。 D、阳虎在离开卫国北去晋国谒见赵简子时,讲述了自己的处境与想法,赵简子听后用种桃树和蒺藜的比喻来与他交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②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5)、秦缪公即秦穆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君主。请结合本文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简要分析秦缪公的优点。
上一页 662 663 664 665 6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