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2)、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3)、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将士请命杀敌。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岁暮》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对国家的热爱。 C、《岁暮》“烟尘”与后文的“鼓角”视听结合,突出了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岁暮》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敢吝惜一己之性命,但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2)、《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 , 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①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 , 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庚子 , 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皆召子产②。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和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B、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C、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 D、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罢(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将以衅钟”的“钟”都指量器。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地渡过饥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伐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他和子皙、伯有为兄弟,应顺应天道,子产也这样认为,故没有救援伯有。 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敛葬了伯有的尸体;子皙听说后想发兵讨伐子产,子皮对此很生气,认为不合礼制,制止了子皙。 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并得到了认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②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5)、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约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①____,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我们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②____!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语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毛泽东把个人梦想全部汇入实现人民解放的伟大实践中。1925年,毛泽东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后来,他决心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造中国社会。他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①____的磅礴力量。毛泽东带领广大劳动人民高举反帝反封建,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启动了新中国锦绣壮美的好梦。
回顾百年②____,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③____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④____的壮丽史诗。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今天的历史机遇期属于我们每个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①____。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大有可为的时代呼唤大有作为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在紧张忙碌的城市,在蓄势振兴的乡村,在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在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傲然绽放,融入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潮流中,盛开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上。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②____,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框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某校高二(3)班要召开“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主题鲜明,将“中国梦”“我的梦”有机结合起来;②100字左右。 -
7、下列对开幕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开幕词是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在重大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幕时所做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B、开幕词要求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在会议上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不论是赞成或反对,还是表扬或批评,均应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C、开幕词由首部、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三项。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结束语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D、开幕词的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主体部分通常包括阐明会议的意义、指导思想,提出大会任务,说明会议主要议程和安排,提出会议的要求等内容。
-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起来”三个字形象地揭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伟大成就,生动地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民主和自由的新生活。 B、毛泽东首先指明了这次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并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C、“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这句话起到总起作用,引出对当前文化建设工作的阐述,对文化建设困难的预判,以及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希望。 D、开幕词中多次使用“我们”,说明毛泽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表讲话,表达了他与人民相通的密切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
9、易错字音。
①()始作俑者 ()作坊
②()不落窠臼 ()大大落落 ()丢三落四
③()垂死挣扎 ()挣端
④()装模作样 ()模板 ()模棱两可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河南省杞县融媒体中心在筹备纪念活动翻阅资料时,在杞县档案馆查找到70年前焦裕禄的两份珍贵手稿。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记录的是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1952年1月,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先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开展土地复查工作,后在谢砦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从时间上推断,焦裕禄在杞县工作约一年时间,改变了过去他在杞县工作5个月的说法。焦裕禄在《杞县一区谢砦第一步工作报告》中写道:“深入发动群众,加强干部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当人民的好干部。”在杞县工作期间,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自8月10日起,焦裕禄的两份手稿开始在杞县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上展出,两份手稿为杞县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珍贵教材。
(摘编自《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主题报道——杞县发现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
材料二: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洛矿。
厂里提出,当务之急是要修一条从车站到厂区的公路。焦裕禄主动承担了这个紧急任务,厂里只给了他半年时间,领到任务后,焦裕禄就和工人们一起在筑路工地上风餐露宿。由于临时搭建的工棚少,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并风趣地表示,天作房地作床,这么大的屋子,这么大的床,往哪找啊!
1956年12月,焦裕禄被厂党委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他没日没夜地投身于洛矿的建设中,带领大家冲锋在前。1958年春,厂党委决定,由焦裕禄所在的车间承担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卷扬机在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中主要用于物料的提升与平移。为了缩短工期,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全部拆解下来,一件一件熟悉。在焦裕禄的领导下,一金工车间克服了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研制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还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中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同年8月,机器分配给河南义马煤矿后,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表现出良好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1959年1月,焦裕禄由于出色的表现,被厂党委任命为生产调度科科长。1962年,他重新回到农业战线任职,从此告别了9年的工业岁月,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摘编自《焦裕禄在洛矿》)
材料三: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摘自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裕禄的两份手稿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珍贵资料,要保护和运用好,并发挥好其在革命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带领车间成功研制出双筒卷扬机,机器安全和使用性能良好,是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重要成就。 C、材料三介绍当时兰考的严重灾情和描写当地的灾荒景象,暗示了焦裕禄责任之重大、工作之艰难,也为表现焦裕禄的精神做了铺垫。 D、无论是在洛矿修公路面临工棚少时,还是在兰考看到灾区穷、困难多时,焦裕禄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并解决了这些困难。(3)、下列对材料三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白茫茫的盐碱地”,通过作者的视角,用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兰考自然环境的恶劣。 B、“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凸显了兰考环境的荒凉。 C、通过具体描写兰考的自然环境,照应首段“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D、通过对兰考荒凉萧瑟、了无生机的灾荒景象的描写,揭示了焦裕禄工作的艰难。(4)、 焦裕禄在杞县、洛矿和兰考这三地工作期间,都表现了哪些相同的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人物通讯。读了这篇通讯,你觉得好的通讯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
11、 第9段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2、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中的“文章”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
13、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6段讲述了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使得三年前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变成现实。 B、第7段连用几个排比句,热情歌颂了兰考人民在毛泽东领袖思想光芒的指引下,自力更生,战胜自然取得的丰功伟绩。 C、第8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有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现在的肯定,又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热情洋溢。 D、选文部分在人称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始终运用第二人称,既显得真实可感,又让读者感到亲切,便于抒发情感和鼓励号召。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硬给活活地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1)、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文中“谁能够想到”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本来是和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B、你是谁?来这做什么的? C、如果它真能挣到钱,那个谁早就这么干了。 D、这件事谁都不知道。(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假设关系的复句。(3)、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纵目远望,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困难期间与兰考人民①____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②____,走在人民前面,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哪怕身患癌症,他也笑笑说:“病是个③____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精美的一件件器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焦裕禄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成为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思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我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纸上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 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我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别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中国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中心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中国国家主席走到演讲台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个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惫。“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 B、查尔斯王子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管治的结束。 C、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疲惫的、沮丧的,同时带着对香港的留恋和对结束这一令其伤感的场面的期盼。 D、“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中的“定过神”,“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说明查尔斯王子当时是心神不定的、沮丧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查尔斯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英国代表从英国启程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和离开香港的过程。 B、在查尔斯的眼中,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漫长的,这从正面表现了他情绪的低落、沮丧。 C、“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一句,充分说明查尔斯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 D、“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高度概括了将香港交还给中国时这位王子的留恋。(3)、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的含意?(4)、本文一再浓墨重彩写雨势,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第二段也写到了雨:“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体会两文写“雨”的作用。 -
17、 新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8、 这则新闻的时间精确到时、分,且衔接非常紧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9、 下列对“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含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 C、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 D、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
20、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网消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做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