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1)、下列对作品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2)、下列对作品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有机融合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B、降旗的仪式在港督府举行,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C、背景材料井然有序,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D、提到彭定康来到港督府,就引入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让人产生彭定康终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3)、对“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含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 C、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 D、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D、“‘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2)、文章中穿插一些写景句子,如“蒙蒙细雨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等,对这些句子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渲染环境氛围,展现人物性格 B、烘托人物复杂沉重的心理,并推动交接仪式进程 C、借助现场景物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抒发作者苦闷心情。 D、描摹客观现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3)、下列关于新闻消息的常识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3)、“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 ,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 ,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4)、《大学之道》中,“ , ”两句强调了家庭经营有序对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5)、《大学之道》中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6)、《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已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 , 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跋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亏损出售。
(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H乎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致其知”中的“致”与“跛鳖致之”中的“致”意思相同。 B、“谏诤者疏”中的“疏”与成语“志大才疏”中的“疏”意思不同。 C、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其出人不远矣”与“无出其右者”(《促织》)中的“出”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B、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具有一致性。 C、荀子将君子和小人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D、荀子以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正道直行、笃行不息,不会受生活、处境的影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5)、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6、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曲肱而枕之 B、君子求诸己 C、家齐而后国治 D、一日克己复礼
-
7、下列文言虚词“而”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黑质而白章 C、蟹六跪而二螯 D、剑阁峥嵘而崔嵬
-
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沛公安在
-
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其无礼于晋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专有。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木受绳则直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知止而后有定;(3)、定而后能静;(4)、安而后能虑;(5)、虑而后能得;(6)、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8)、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2)、《论语·八佾》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3)、《论语·里仁》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 ”。(4)、《论语·里仁》中,“ , ”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6)、《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7)、《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的两句是“ , ”。(8)、《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9)、《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 , ”所讲的道理相似。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3)、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5)、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6)、《〈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持之以恒则是因为“”。(8)、《〈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9)、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和“”。(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2)、《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3)、《论语·里仁》中,“ , ”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6)、《论语・雍也》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7)、在《论语・颜渊》中,“ , ”两句说的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诛暴:A.禁非 B.存亡 C.继绝 D.而赦 E.无罪 F.则仁 G.广而义 H.大矣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文中指策略,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B、假,文中指嘉美,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文中指厚待,与《庖丁解牛》中“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意思不同。 D、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认为应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桓公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应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桓公苦于百姓太少,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D、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②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
17、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18、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任重而道远 B、虽覆一篑 回虽不敏 C、请问其目 其“恕”乎 D、见贤思齐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譬如平地;(3)、小子何莫学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