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的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限分明。
  •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为求稳定,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其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发展。 B、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在横向的夫妻之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D、乡土社会中“讼师”没有地位,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3、下列关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洋社会的格局像“捆柴”,乡土社会的格局像“同心圆波纹”。 B、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C、“家庭”作为一个团体,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但在乡土社会里则是具有伸缩性的,模糊的。 D、乡土社会中,一般人处于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儒家则能凭其仁爱之心超越自我,跳出差序格局。
  • 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基本上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B、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契约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C、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D、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来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空间排列上是孤立、隔膜的。
  • 5、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共同特色。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C、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形成无为政治的模式。 D、我们可以相信,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为了生存,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
  • 6、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本色》可以作为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章详尽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后文所提到的礼俗社会、差序格局之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B、费孝通认为在乡村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原因之一是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都具有这种性质。这个以“己”为中心的网络具有稳定性,范围大小不会随意改变。 D、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差序格局下,不存在超己的观念。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在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 8、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进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一圈圈推出去,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 9、阅读《乡土中国》前三章,选出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在《乡土本色》中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不同村落间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却彼此熟悉的结果。 B、作者在《文字下乡》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成为判断乡下人是否“愚”的标准。 C、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词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诉诸有形符号的文字和诉诸无形的声音,乡下人若要跨越时间之隔,必须借助词的这两种形式。 D、作者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指出,中国的文字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即庙堂性社会的,若文字要下乡,就需要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
  • 10、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著名的“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立论,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和论证的。 B、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因而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D、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 11、下列关于《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里的“家庭”和“家族”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和西洋社会中的“家庭”这一概念相比较,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小家族”更为妥当。 B、费孝通认为,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区别绝不是在大小上或者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C、家庭是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没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D、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
  • 12、阅读《乡土中国》,判断正误。
    (1)、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2)、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我们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迁移是常态,世代定居不是常态。
    (3)、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甚至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象征体系。
    (4)、在具有流动性特点的乡土社会中,人从出生便进入了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周围人都是看着这个人长大的。
    (5)、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 13、请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判断正误。
    (1)、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2)、《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3)、在《家族》一章中,作者认为中国家庭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下,同性和同年龄的人喜欢待在一起,这是乡土社会养成的性格。
    (4)、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上一圈圈向外推出去的波纹,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也就是个人主义。
    (5)、《乡土中国》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7)、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14、下面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图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 15、根据《乡土中国》的有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差序格局

    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家庭

    男女求同

  • 16、阅读《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两章,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比较两种社会结构模式的差异。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法”维持

  • 17、下面是《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思维导图,阅读后按要求完成问题。

    (1)、下列内容与图中序号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②知礼  ③礼治社会  ④法治社会 B、①知礼  ②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③法治社会  ④礼治社会 C、①法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  ③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④知礼 D、①礼治社会  ②法治社会  ③知礼  ④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2)、结合思维导图分别概括“法治社会”和“礼治社会”的特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分别不超过30个字。
  • 18、请依据《乡土中国》第六至十章,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在《家族》这一章中,作者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进行了说明,其中,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2)、《男女有别》这一章中讲到,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男女共同生活,求同的阻碍愈是强大,克服阻碍的创造力就更需强大,这种文化模式被称为
    (3)、《无为政治》这一章中讲到,一方面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获取经济利益,一方面维持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权力可以称为
  • 19、请依据《乡土中国》,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内容。
    (1)、作者在《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章中,集中谈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
    (2)、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属于格局。
    (3)、运用教化的方式让人们形成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以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属于社会。
  • 20、(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不同于现代社会,乡土社会是“____”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靠的却是无形的传统。
    (1)、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是 , 主轴是在之间。
    (2)、乡土社会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具有现世的色彩,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来迁就外界,属于文化模式。
    (3)、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上一页 356 357 358 359 3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