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疆棉区有①____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②____,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③____。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它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它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它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2)、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并在下面的横线处写上修改后的句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兼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2、下列修辞运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望海潮》) C、“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 3、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豆蔻都是古代男女人生阶段的称呼,总角代指少年时代,豆蔻年华泛指十三四岁。 B、皇考、先妣都是古代对人的称呼,皇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先妣指去世的祖母。 C、郎中、洗马都是古代的官职名,郎中指尚书省的属官,洗马指皇帝的侍从官。 D、永和、癸丑都是古代的纪年法,永和是年号纪年法,癸丑是干支纪年法。
  • 4、课内基础知识;下列文言知识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氓》“乘彼垝垣”中的“垣”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中的“垣”用法和意义相同。 B、《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与《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中的“修”意义不同。 C、《孔雀东南飞(并序)》“何意致不厚”中的“致”与《种树郭橐驼传》“以致其性焉尔”中的“致”意义不同。 D、《陈情表》“寻蒙国恩”中的“寻”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意义相同。
  • 5、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中,李白用 “”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反驳,直接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3)、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思相近的比喻表达渴望回归田园,相关的句子是“。”
    (4)、《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的句子是“。”
    (5)、白鸥作为“闲客”,具有与人亲善以及自由不受拘束的形象特点,如“”和“”。
  • 6、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退居故乡时。②语出唐代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意为如果起用东山谢安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清胡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开头交代了菊花开、霜降来的深秋季节和词人所住小屋环境的幽雅。 B、词人以问句的形式,从时间的流逝和外貌的变化等角度写他的现实状况。 C、“念平昔”三句,节奏紧凑、情感急促,用回忆的手法表现过去的生活。 D、“边马”和“胡笳”具有地域特征,展现了边地的壮阔和词人视野的开阔。
    (2)、“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请结合本词和《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内容,简要概括词人和陶渊明借助“三径”“松竹/菊”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 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臣祖英九岁失怙,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禄,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 , 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也多矣。

    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 , 寄以民社 , 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注释】①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②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③甄录:甄别录用。④民社:此指地方官。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下面句子中标识。

    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B、拔擢,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语,拔擢指提拔、擢升。表示官职调动的有调、徙、转、改等,表示降职的有左迁、迁谪、逐等。 C、罔极,旧时用以颂扬父母养育子女无穷无尽的恩德,出自《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处的意义与《氓》一文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不相同。 D、矜,“矜其爱日之短”的“矜”与“不矜名节”的“矜”意思相同,与“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与《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也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材料一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材料二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是为了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D、材料二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②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5)、“表”是臣子向君王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李密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陈情”。以材料二第三段为例,分析简祖英是怎样陈情的。
  • 8、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 园

    范小青

    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

    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 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丰,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2)、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
    (3)、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竹园”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基于对“地坛”的认识,对本小说中的“竹园”作简要分析。
  • 9、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

    材料二: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材料三: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选自宋生贵《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诗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C、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D、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只要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就会产生心灵感应,发现诗意就在眼前。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无论禅味或是幻想,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踏着满地的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步上山去。 B、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C、我国发射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 D、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根据三则材料,“诗意”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 10、 写作。

    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密码,上网课时需要密码,网上购物支付时需要密码,银行转账时需要密码……你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与 “密码”有关的故事,它们或有趣、或尴尬、或惊险…… 

    请以“密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将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位于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腊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 ,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侃:自嘲 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筋骨: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这让作者感到遗憾。
    (3)、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4)、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
  • 12、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2)、 ,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 ,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大弦嘈嘈如急雨,。(白居易《琵琶行》)
    (5)、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声声慢》)
  •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请将横线上的诗句填写完整。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八个意象,抓住深秋景物特征,营造阔大明净的意境。 B、颈联点明诗旨,诗人在“悲秋”中慨叹羁旅漂泊、暮齿衰疾,自怨自艾。 C、尾联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更因病断酒,悲愁难遣。 D、本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八句皆对,一气贯穿,只觉悲凉,不嫌呆板。
    (3)、“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只有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浊酒一杯家万里”。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乡愁?
    (4)、本诗尾联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处运用的共同意象是什么?简要说明这两处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 1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注释:①季氏,鲁大夫季孙氏。②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

    “忍”有三个义项:①容忍,忍受;②忍心,狠心;③愿意,舍得。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恰当的义项,翻译画线句子,并说明理由。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宾礼,入宫治 , 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觌(dí):相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观其取                一无 B、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待宾礼 C、故疏我              吾功哉 D、总师也              上临哭
    (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B、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C、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D、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E、请煜入宫治装 F、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G、上觉,遽诘所以 H、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家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生活上互相合作,彼此天天见面,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这“社群”里人们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A】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熟悉的人不必通名报姓,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足够“报名”。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起因是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B】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所能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苛求文法,因为有很多辅助表情可以补充传达情意。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误会,所以不好。可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所以,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它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能够彼此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表达;而表达的结果也须使对方明白所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因此,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另一方面,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没有这种经验便不会懂。除了用声音作象征的“特殊语言”,其实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还有很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C】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熟人中的眉目传情“指石相证”,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时受到了时空阻隔的情境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富于学习能力。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这必须依靠时间中的桥梁——记忆来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的学习有一个象征体系在帮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要用词来表现,于是靠着词,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如果“词”的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生活很安定。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他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

    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外在的象征,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

    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因此,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文字的发生另有它的背景。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面对面的社群”是个熟人社群,人们在生活上互相合作,不必见面便知对方是谁。 B、文字的“走样”是指在异时异地对文字的理解很难尽合于它所记录的当时当地的情意。 C、“行话”作为一种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由声音、表情、动作共同构成其象征体系。 D、在乡土社会中可以使用表情或者动作来实现交流,文字和语言都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2)、将下列三段文字填入材料一中【A】【B】【C】三个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②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③在广西的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3)、下列不具备“亲密社群”语言表达特点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和人的情意传达,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于是诞生了文字打破这种阻碍。 B、和人相比,其他动物欠缺以一套自身行为方式为模型,来改造本能方式的过程。 C、“词”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能帮助人学习,“词”可以不是文字,只是语言。 D、在定型生活中,人们因为觉得记忆多余,所以靠生理习惯适应日复一日的生活。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费孝通对文字下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1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与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B、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他又是山水诗的创始人。 C、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于唐代以后出现,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属于近体诗。 D、在中国诗词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陆游与李清照同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 18、 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天姥连天向天横 C、大珠小珠落玉盘 D、卷起千堆雪
  • 19、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枉用相(问候)              虚室有余闲(空室) B、挥斥方(强劲有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 C、水荡漾清猿啼(绿色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手) D、故国神游(赤壁古战场)        如今有谁摘(忍受)
  • 20、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廖阔   阑干   樊笼   书生义气 B、樯橹   扭怩   铮嵘   摧眉折腰 C、仓惶   仟陌   譬如   霞蔚云蒸 D、激扬   洪涛   脂膏   磕磕绊绊
上一页 299 300 301 302 3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