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2、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 D、而又何羡乎
-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相与枕藉乎舟中 C、妆成每被秋娘妒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渔樵于江渚之上 B、舞幽壑之潜蛟 C、下江陵 D、明烛天南
-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赢得仓皇北顾 D、顺流而东也
-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暮去朝来颜色故
-
7、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列缺霹雳 B、别有幽愁暗恨生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半山居雾若带然 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B、扣舷而歌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转徙于江湖间 月出于东山之上 D、何为其然也 耳得之而为声
-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举酒属客 属:劝请 D、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顺流而下
-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五鼓”即五更。 D、“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11、下列评价与诗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酒娱心,足令群儒俯首;田园乐志,不为五斗折腰。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铁板钢琶,越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蜀,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陶渊明 李白 李清照 B、陶渊明 杜甫 辛弃疾 C、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D、白居易 杜甫 李清照 -
12、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娇嗔(chēn) 荫蔽 笨拙(zhuó) 没精打彩 B、譬(pì)如 罅隙 敛(liǎn)裾 云蒸霞尉 C、氛围(fēn) 摈弃 记载(zǎi) 不知所措 D、埋(mái)怨 通讯 脊(jǐ)背 寒风凛洌
-
13、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700字。
⑵写作。
请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
14、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⑴《红楼梦》中有很多经典情节令人难忘。请从以下标题中任选其一,概述与之相关的主要内容。要求:抄写标题,内容充实、完整。150字左右。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⑵《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
⑶《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众人为宝玉过寿开夜宴,占花名为戏,所抽中的花签均与抽签人十分契合。宝钗为牡丹,配诗“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为芙蓉,配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李纨为老梅,配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女子,用一种花为喻,并以“▲ , 你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来赞美这一人物。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人名、花名,感情真挚,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采蓼花
黎采
秋渐深,蓼花次第开放了。山野里,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于我而言,低头看见蓼花,就像抬头就遇见彩虹一般美妙。
蓼花是花,也不是花。蓼花也称荭草、水荭、红蓼。“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蓼花,即那种被古人叫做“游龙”的草,自《诗经》中走来,婷婷袅袅,缤纷了几千年。
秋天里,蓼花再也按捺不住一颗热烈激荡的心,倾尽所有的灵气,乘风破浪般冲入红尘之中,化为朵朵红花,在秋风里摇曳,在秋雨里静默。花朵是那样小巧那样可爱,像羞答答的眼波,如恍惚惚的幽梦。任你心似寒冰,也顿生缕缕温情。
多少次,我在村庄里四处游逛,只为采那惊艳的蓼花。我采呀采,在老家的屋后;我采呀采,在村头的小路边;我采呀采,在山脚下的清溪畔……我的长裙在阳光里映着蓼花的倩影,我的头发和着蓼花一起在风中轻舞,我的思绪散落在蓼花丛中,我的欢欣随着蓼花一同绽放……我采了一束又一束,花影在我眼眸里闪烁,清香在我呼吸里流淌。我举着一束蓼花在田野里如风一般地奔跑,花瓣纷飞,诗语飘洒。带一大束回家,泡在玻璃瓶中。一抹红颜,满屋清雅。我就这样采了好些个秋天的蓼花,童年就过完了。
我采蓼花,是为赏而采。还有一种采,是为吃而采。采些蓼花用来泡柿子。那些年,乡村里许多人家都做过泡柿子。迎着暖暖的秋阳,爬上高高的柿树,摘下一筐青黄青黄的半熟的柿子,再采些蓼花,分别洗净,然后一起装入坛子里,加清水泡着,密封。过二十天左右,蓼花就完成了人交给她的秘密“使命”一令一个个青涩的柿子成为农家人舌尖特有的美味。开坛,拨开蓼花,取出柿子,刮去表皮,咬上一口,柿子的涩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满口的清脆与甘甜。仿佛平淡的日子一下子都跟着变得甜滋滋。那甜呀,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丝甜彻心扉的甜,一尝永难忘。
我好多年不采蓼花了。离开了乡村,久居城市,看见蓼花的日子,越来越难得了。如今,不论在哪里看见蓼花,我都只安安静静地看着那些跟记忆中似乎一模一样的花朵。看着看着,我就看见从前那个采蓼花的我。我想回去,就算是在梦里回去一次也好。去把那些亲亲的蓼花再采一遍,把那些简单的快乐一一拾起来,密封,冻住,保鲜。就像把一部分自己保鲜。
我还看见,村里的玉姐、萍姐、敏姐,七婶、六婶、大婶以及侯婆婆、康婆婆、杨婆婆也在采蓼花。她们在乡村的各个角落采呀采,表情很模糊,动作快狠准。她们采蓼花时在想些什么呢?她们的脚步踩在了谁的心上?她们的身影温柔了谁的苍凉?她们都不知道自己如蓼花一样美,美得朴素又高贵,美得低调又神秘。她们只是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采呀采,采了一束束蓼花,放在竹筐里,或是拿在手里,慢慢悠悠地往家走一她们就要大显身手,让蓼花去遇见柿子,酿造生活的甜味。她们,各采各花,各做各的泡柿子,各甜各家人。这甜,穿越时空,在一村一村人的唇齿间久久留着清甜。
远去的蓼花,眼前的蓼花,重叠,交织,如梦,如幻。蓼花不语,我不语。有些东西,一出声就碎裂了。有时,静默是最虔诚最质朴也最深刻的交流。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蓼花生出了羡慕之情。每一秋,蓼花都绽放,好像从来不曾枯萎,好像始终活力满满的样子。而我,在人间行走,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啥作为也没有,徒留一纸空文。曾经的理想,如云一般下落不明;曾经的爱恋,如风一样不知所踪。
一朵蓼花,在我眼里,不再只是一朵花,而是一个世界。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的双手,临花轻颤。我的欢喜,更胜从前。蓼花,遍地蓼花,一再枯荣,一秋又一秋,风姿不改,从容自如。蓼花明明是一副不问世事、无忧无虑的样子,却也拥有叫人心潮荡漾、情丝飞扬的本领。不信你看——
“蔟蔟复悠悠,年年拂漫流。差池伴黄菊,冷淡过清秋。”蓼花的雅致,化为郑谷眼里一抹淡淡的清愁。
“秋到梧桐我未宜,蓼花何事已先知。朝来数点西风雨,喜见深红四五枝。”蓼花,在宋伯仁的心中,开成四五枝喜悦。
“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蓼花数枝,如醇浓的酒,醉了陆游的清秋。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繁茂的蓼花,温柔了秦观的失意。
……
蓼花,在时光深处的扉页里,在唐诗宋词的笔墨里,摇曳生姿,风采绝然。于诗词中“采”蓼花,每一“朵”都别有韵味。
忽地,我笑了。如秋风里的蓼花一样,笑得了无烦忧。浮生一梦,谁都逃不开命定的羁绊,所有的悲喜,都是生命的底色。正是这些底色的交融、碰撞、沉浮,才于漫漫无尽的时空里,于最纯的欢喜里和最深的孤寂里,悄然绽放出一种真实而绝美的“花朵”——它可能是一首诗、一阕词、一幅画,也可能只是一抹微笑、一滴眼泪、一声叹息……是它们,组成了完整的生命。
是它们,灵动了平淡的生活。你采或不采,它们都在那里,闪耀着人间某些情怀与思想的光辉。你懂得了,你就释然了。
闭上眼,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庄,那里四野开满蓼花,秋风起,花轻摇,香远飘……采蓼花,悠悠我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蓼花自古有之,颇能引起诗意,文中所引有关蓼花的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其热情赞美。 B、“我”采蓼花,是为了欣赏而采;而村里的玉姐、婶婶及婆婆们或为欣赏或为实用。 C、随着作者思绪的展开,“我”经历了从对蓼花“羡慕”“敬畏”升华到对人生的“释然”的变化。 D、故乡的蓼花让“我”魂牵梦萦,是因为蓼花给“我”带来人生的启迪和战胜困难的勇气。(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采采蓼花”为线索,现实与过去交织,联想丰富,达到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 B、文章引用许多描写蓼花的古诗词,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诗意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蓼花是情感的寄托物,同时作者又将之人格化,“我”思念蓼花,蓼花也牵挂着“我”。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再次描写故乡蓼花遍野的优美景象,悠悠情思,令人遐想。(3)、请以文章三、四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4)、从全文看,作者通过“采采蓼花”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6、 《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一词评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你是否认同这两句诗的看法?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2)、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适《燕歌行》)(4)、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5)、《<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因肩负大任行路久远,必须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的句子是“ , ”。(6)、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的遐思。(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运用瑰丽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侧面烘托了李凭的技艺高超。
-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中八仙歌①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②口流涎,恨不移封③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④。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①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②麹(qū)车:酒车。③移封:改换封地。④衔杯乐圣称避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章骑马似乘船”两句,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 B、“汝阳三斗始朝天”三句,抓住人物特殊身份,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长斋绣佛前”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 D、“焦遂五斗方卓然”两句,渲染了人物酒后卓越的见识和雄辩的口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白眼”,与黄庭坚《登快阁》“青眼聊因美酒横”中“青眼”意味是相同的。 B、本诗中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诗中的李白形象差别较大。 C、本诗与《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同为七言歌行体,都是一气呵成,并且一韵到底。 D、本诗的风格幽默谐谑,情绪颇为欢乐,语气很是轻快,与作者一贯的“沉郁”诗风不同。(3)、《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群像诗”。诗中不同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请分条概述,每条举两例说明。 -
19、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
②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2】。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可徒行也。”
(《先进》)
注:【1】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yóu),字路。【2】椁(guǒ):古代棺材有的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
(1)、请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恸”和“从大夫之后”的意思。(2)、颜渊死,孔子“哭之恸”;但当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置办外椁时,孔子却拒绝了颜路的请求,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这样做的原因。 -
2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1】:“敢问夫子恶【2】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4】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5】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注:【1】公孙丑:孟子的学生。【2】恶:同“乌”,疑问词,哪,何。【3】慊:通“惬”。快心,满意。【4】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5】诐辞:偏颇的言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怜悯 B、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今日病矣 病:疲倦 D、淫辞知其所陷 淫:过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不忍人之心 以其外之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则塞于天地之间 C、人之有是四端也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其子趋而往视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南宋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B、《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作,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研究西汉社会的重要资料。 C、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D、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墨子》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在文本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