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具体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前,需要对“文化基本精神”一词的含义做一点说明。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其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即文物、制度、习惯等,文化的精神即思想。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种能够作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基本思想,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文化的基本思想,同时也一定是文化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心思想,是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要而言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其纲领“刚健有为”思想也自成系统。粗略地看,《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除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意思外,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还有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之义。《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 , 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的原则。《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据高亨考证,“能止健”当作“健能止”,“能”读为“而”。“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革命”。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革命”的原则。《周易大传》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叫作“穷”。事物发展到极盛就要向反面变化,这叫“变”。通过变革或革命,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就会一变而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通”,而“通则久”。正因为如此,《周易大传》把“通天下之变”作为一条重要原则。

    总之,《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由于《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其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B、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刚强不屈之义,君子应效法天体,自强不息,早起晚睡,劳作不止。 C、高亨认为,《周易大传》中“健能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他的考证能证明“自强不息”含有“刚中”的原则。 D、作者引用《周易大传》,阐述事物发展到了“穷”的地步时就应该变革或革命,这样“变则通”,而“通则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基本精神即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它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B、“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中的“两句话”指《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C、加点处的“刚健”指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之义。 D、加点处的“及时”指以自强不息跟永远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阐述了“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引出观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 B、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周易大传》以及《象传》中的话,阐述了“刚健有为”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以及从中引申出来的原则。 C、文章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进行对比,区分了自立之道和立人之道,阐述了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又包含厚德载物。 D、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呼应了开头的观点,并强调“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对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具有巨大作用。
    (4)、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的一项是(       )
    A、《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史上治水的大禹,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英雄豪杰的写照,激励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B、中国绘画重视画外之意,留下大片空白,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 C、中国的革命、变法、革新都非常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通变”当作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或旗帜的也非常多。 D、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猛虎、雄狮、奔马之类,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刚健有为”,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年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 2、阅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万物似乎都难免会遭遇大大小小的“苦难”。如何面对这些“苦难”呢?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他觉得苦难的意义在于衬托世间的幸福和快乐。余华在小说《活着》中提到:“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对此,你有什么经验和看法呢?请围绕“如何对待苦难”这一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套作。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叙事策略基本上都是写实的,②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③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④鲁迅《故乡》里的金黄圆月、瓜地碧绿、英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⑤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桃源”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峒,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   甲   );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生活与命运交织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秋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   乙   )。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悟这片博大的土地。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依偎在了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湘西凤凰的山村始终在沈从文的笔触中,鲁迅的文字里居住着鲁镇。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文中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

    序号:修改:

    序号:修改:

    (2)、请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天保和傩送”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C、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D、“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茹志鹃《百合花》)
    (4)、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拟人 B、拟人、反复 C、比喻、排比 D、借代、比喻
  • 4、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沉迷于观赏风景而忘记时间流逝的两句是“”。

    (2)《琵琶行》中“”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意于哀曲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4)杜甫《登高》中“”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上下联都包含句中对,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5)恋人看重的是深情的寄托,是终生不渝的心,所以,《诗经·静女》中男子认为茅草“”,完全是因为“”。

  • 5、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黄庭坚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观李伯时《阳关图》二首(其一)

    谢薖

    坐对丹青伤别离,泪和朝雨想频挥。

    道边垂柳年年在,看尽行人长不归。

    【注释】《阳关图》,北宋画家李公麟所画,为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诗首句中两个“断肠”首尾照应,既呈现出句式特点之妙,又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黄诗首句中“声”指《阳关三叠》曲,“画”指《阳关图》,二者艺术形式不同而感染力相同。 C、谢诗“坐对丹青”句写诗人观画时的感受,侧面烘托画作水平之高,“丹青”为借代,指代画作。 D、谢诗“泪和朝雨”句展现了一幅雨中分别的图景,其意境情趣及效果与“别时茫茫江浸月”相同。
    (2)、两首诗都抒写了别离之情,其三、四句表现离情的角度及写法、效果有何不同?
  • 6、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本项氏臣,虽无异 , 非有深嫌,曲而事刘,可也,反而攻故主,亲斩杀之,可乎?故友钟离昧为汉所深怨,穷归信,即斩其首归汉,其倾危至此。范雎怨魏齐,欲杀之,魏齐亡匿平原君所。秦绐平原君入关,而谓曰:“愿使人归,取魏齐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魏齐者,胜之友也。在,故不出也!”其意铮铮,读之令人气壮。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陈平称昧为项王骨鲠之臣,信固尝与昧比肩事项王。信亲诛故主,何有于故交?昧欲依之,固为不智,而信之惟利是视,诚反复小人也。钟室之祸 , 要非不幸也!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信反面攻故主》)

    【注释】①绐(dài):欺骗。②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为刘邦屡立奇功,建汉之后,因遭吕雉猜忌,被杀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野兽已尽 A 而猎狗烹B愿足下 C深虑之D且臣闻E勇略 F震主者G身危H 而功盖天下者I不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食食我”中第二个“食”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意义和用法相同。 B、“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中的“死”与“死国可乎”中的“死”意义和用法相同。 C、“虽无异遇”中的“遇”与“盖追先帝之殊遇”中的“遇”意义和用法相同。 D、“穷而归信”的“而”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涉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刘邦剿灭项羽后,紧接着就会对付韩信,建议韩信趁早与项羽联手,除掉刘邦,再共分天下,自立为王。 B、蒯通引用大夫种、范蠡的例子是想告诫韩信以史为鉴,及时认清自身“功高震主”的危险处境,早做打算,不要重蹈覆辙。 C、材料二写平原君在被挟持的情况下仍强硬拒绝秦国的要求,竭力保护投靠他的魏齐,与韩信杀害故友钟离昧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D、王鸣盛对韩信攻打故主、斩杀故交的做法进行了彻底否定,对其后来惨遭钟室之祸也未给予同情,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2)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

    (5)、王鸣盛认为韩信是个唯利是图的“反复小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 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春雨落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黢黢的老鸦,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憔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难走了。在这官路上作长途跋涉的人,因此就有了一种灾难。落了雨,日子短了许多,许多心急的人,也不得不把每日应走的里数缩短,把到达目的地的日子延长了。于是许多路旁的小客舍里,天黑前都有了商人落脚。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老男子,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着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人一面洗脚,一面就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好笑,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轻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接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个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乎吃一顿吧。”

    这时门外边雨似乎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远处山上的烟好像极力在凝聚,一切光景在到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有许多乡下人,在落春雨时都只梦到天晴,所以这时节,定也有许多人,在向另一个人说他的梦。

    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轻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适!”

    年长商人说:“穿别人的新鞋非常合式,主有酒吃。”

    年青人就说:“伯伯,那你到了省城一定请我喝。”

    年长商人就笑了:“不,我不请你喝。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应当喝你的喜酒。”

    两个人于是大声的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轻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轻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的景致,望到天,望到山,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望到踏得稀烂的路,一切调子在这两个人心中,引起的情绪,皆没有同另外任何时节不同。倒是望到路边屋檐下堆积的红薯藤,整整齐齐的堆了许多,才诧异老板的精力,以为在这方面一个生意人比一个农人不如了。黄昏景致更美丽了,晚晴正如人病后新愈,柔和而十分脆弱,仿佛在微笑,又仿佛有种忧愁,沉默无言。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那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得有他的儿子,是在这人死过一天后,老年人背了那个尸身,埋在自己所挖掘成就的土坑里,再为他加上土做成小坟。

    慢慢的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轻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才站起来,从灶边取了一根一端已经烧着的枝子,在空中划着,借到这个光去找取屋角的油瓶,因为这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也有好几个月了。

    吃过晚饭后,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过年回来过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到后,商人中那个年长的,提议要睡了,这年轻人却以为时间还太早了一点,托故他还不消化,要再缓一点。因此年长商人睡后,年轻商人还坐到那条板凳上,又同老头子谈了许久闲话。

    到末了,这年轻商人也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叫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不即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媒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头着重描写贵州山区的雨季景象,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与环境,也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朦胧惆怅的基调。 B、客栈主人快乐得像一个孩子一样,是因为在生日这天不仅有两位客人来客栈落脚,天空也逐渐放晴,给他带来莫大的安慰。 C、老人在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说谎,一方面是因为老人不想就此破坏欢快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不愿面对内心的伤痛。 D、老人本来已经进房,但又回来和客人在灶火边聊天,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死亡已有预感,想抓住自己身边最后的一点温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重点从外貌角度对客栈老人进行描写。“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的老人一出场,就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B、作者通过年轻商人和老人过世儿子之间的相似制造出“巧合”之感,隐喻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无常。 C、小说当中多次写到黄昏时的美丽景致,不仅呼应了“黔小景”的标题,也烘托了主人公坚韧达观的心境。 D、本文叙述节奏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商人与老人之间的融洽相处也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隔阂之深。
    (3)、沈从文是如何在《黔小景》这篇小说中体现出地方特色的?
    (4)、沈从文曾自述到:“(我的)作品中不论改写佛经故事,或直接写农村人事,通过头脑,都一例成为抒情诗气氛。”请问本篇小说是怎样实现“抒情诗气氛”的?
  • 8、下列选项中,对《论语》的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的原因在于注重繁文缛节的形式。 B、“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C、“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计较往日仇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很少。 D、“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说,舜、禹是多么崇高,不是为了自己而拥有天下,而是为了黎民百姓。
  • 9、下列选项中,对《论语》的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耻。 B、“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动机,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真实情况。 C、“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说,君子瞧不起无能的人,从不担心别人是不是知晓自己。 D、“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 10、下列选项中,各句的句式特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何陋之有? 何为其然也?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不拘于时,学于余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策之不以其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固一世之雄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 11、下列选项中,每一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栗深林兮惊层巅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主人下马客在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粪土当年万户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侣鱼虾而友麋鹿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 1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沉浮(主宰)                                   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枉用相(问候、探望)

    B、烟涛微茫难求(确实、实在)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潦倒停浊酒杯(刚刚)                         赢得仓皇北(看)

    C、这次第(这一次的情况)                         明年秋(第二年)

    凄凄不似向前声(之前)                         老大嫁作商人妇(姐妹中年纪最大的)

    D、学不可以(停止)                                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东方之白(已经)                                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 13、下列对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     )
    A、《故都的秋》中,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展开,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B、《荷塘月色》中,作者联想江南采莲风俗,写到古代采莲盛况和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C、《我与地坛(节选)》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对象,通过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D、《反对党八股》对每一条罪状的剖析,基本上是按照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的,有条不紊,逐层深入。
  • 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韵律、情感等;“长沙”是题目,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于19世纪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诗人通过讴歌云雀,表达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深情向往。 C、《诗经》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多是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多为周天子与诸侯祭祀的乐歌。 D、《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租界”之半,“且介亭”即“租界里的亭子间”。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告诉我们,橙汁中一直都有能引起苦味的小分子,但由于磷脂分子的存在,我们感觉橙汁是香甜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______。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1)、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②河底小小白石子

    ③深潭中为日光所映照

    ④水中游鱼来去

    ⑤皆如浮在空气里

    ⑥全看得明明白白

    A、③④⑤②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⑥④⑤ D、④⑤③①②⑥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改成:“墙与瓦的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愉快的印象。”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你刷完牙后吃早餐,或喝上一杯鲜榨的橙汁时,可能会感觉味道怪怪的,原本香甜的橙汁变得十分苦涩。你有没有想过橙汁的味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诡异呢?

    其实,当我们吃东西或者喝东西的时候,食物中带有味道的化学小分子就会在我们嘴里“四处游荡”。这些带有不同味道的小分子就像不同的钥匙一样,而舌头上的味觉受体就像不同的锁头,不同的钥匙在嘴里不断地和不同的锁头进行匹配,         , 味觉受体就会向大脑发送一系列信号,我们就能感觉到相应的味道了。

    那么,为什么刚刷完牙吃东西,味道会改变呢?一般的牙膏中都会含有一种叫月桂基硫酸钠(SLS)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把它添加到牙膏中可以使刷牙时产生更多的泡沫。而刷牙后喝橙汁,会感觉橙汁变苦的“罪魁祸首”就是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

    橙汁中的苦味是由柠檬苦素和橙皮苷这两种小分子引起的。平时我们喝橙汁的时候,味蕾上感受苦味的受体会堆积磷脂分子, , 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钥匙”无法插进这些锁头,所以平时喝橙汁的时候感受到的苦味不是那么强烈。而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把堵住的“锁眼”清理干净,柠檬苦素和橙皮苷可以和苦味受体结合,        

    (1)、文中加点的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选择一个分析其妙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请结合最后一段概括刷牙后喝橙汁变苦的原因。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劝学》认为人的才德要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金”要锋利,需“就砺”;君子想要“”就要“”。

    (2)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两句既是对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又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鸿雁是一种候鸟,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情思,如“”。

  •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西楼夜

    白居易

    悄悄复悄悄,城隅隐林杪。

    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年光东流水,生计南枝鸟

    月没江沈沈,西楼殊未晓。

    【注】①南枝鸟,出自《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叠音词写出夜的静谧,城墙角上的矮墙隐约透出远处的一片树梢。 B、颔联写山城灯火渐稀,远天外银河中也少有星光闪烁,可见诗人夜深未眠。 C、尾联写茫茫大江浸月,江水无声,西楼还未迎来破晓,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D、全诗紧扣“夜”字,由天色渐黑写到夜色深沉,又到接近拂晓,诗脉清晰。
    (2)、请简要分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和本诗颈联两句在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洪范》八政 , 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楺木为耒 ,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茂迁有无,万国殷国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悲贫而恋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常赁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本二:

    仁宗承之,经费浸广。天圣初首命有司取景德一岁用度较天禧所出省其不急者。自祥符天书一出,斋醮靡费甚众,京城之内,一夕数处,至是,始大裁损。京师营造,多内侍传旨呼索,费无艺极。帝与太后知其弊,诏自今营造所须,先下三司度功费然后给。又减内外宫观清卫卒及工匠,分隶诸军、八作司。旧殿直已上,虽幼未任朝谒,遇乾元、长宁节皆赐服,至是亦罢给。故事,上尊号、谥号,随册宝物并用黄金。帝曰:“先帝、太后用黄金,若朕所御,止用涂金。”

    (节选自《宋史·食货志》)

    【注】①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②耜:古代农具来下端铲土的部分:耒:古代农具,形状像木叉。③斋醮(jiào):请僧道设斋坛,祈祷神佛。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圣A初B首命有司C取景德D一岁用度E较F天禧G所出H省其不急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交换,与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词义不同。 B、作,兴起,与《谏太宗十思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中的“作”词义不同。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D、尊号,是为帝王皇后加的表尊敬和褒扬之意的特殊称号。“尊号”都是生前所上。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举黄帝、尧帝、大禹的例子是为了表明,自上古至商周时期,一个时代的强盛,主要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 B、文本一强调英明的君主能够修建城邑让百姓居住,开设市场使其财物流通,设学校教育他们,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同的人能各得其职。 C、文本二宋仁宗天圣初年间,仁宗开始意识到国家经费中不必要的开支逐渐增多,便出台一系列举措,大幅度减少这类开支。 D、文本二宋仁宗强调先帝和太后使用黄金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而自己则不再使用黄金,改为使用涂金的物品,是由于宋仁宗不再看重自己皇帝的身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2)帝与太后知其弊,诏自今营造所须,先下三司度功费然后给。

    (5)、文本一提出“财者,……治国安民之本也”,从此观点看,宋仁宗实施的哪些举措有利于治国安民?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