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烟草稻鱼鸭共养、烟稻轮作”是一种结合了烟草种植、水稻种植以及鱼类养殖的农业模式。产业园在烟叶采收后,立即开展水稻种植,并引入稻花鱼循环养殖和鸭子放养等生态养殖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该系统各组分要有适当的比例、有序的结构,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下田摸鱼的体验感深受游客好评,餐桌上的生态美食也让人流连忘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稻花鱼循环养殖采用天然生态的方式,鱼苗投放后,在稻田的自然环境中生长,以稻田中的浮游植物、稻花和害虫为食。在该生态系统中,稻花鱼处于第营养级。要研究稻花鱼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答两点即可)等。
    (3)、鱼、鸭粪便经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了生长所需的(填“物质”或“能量”或“物质和能量”);从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鱼、鸭的活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原因是
    (4)、“烟草稻鱼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无废弃物农业”,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低于森林生态系统,请从营养结构角度分析原因:
  • 2、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ADH),ADH作用于集合管上皮细胞的过程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DH的合成部位是。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中ADH的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符合(填图2中序号)。

    (2)、ADH作用于集合管上皮细胞可促进水的重吸收,据图1分析,其原因是ADH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相关酶后,一方面促进水通道蛋白基因的 , 从而促进集合管上皮细胞合成更多的水通道蛋白,另一方面促进 , 使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
    (3)、尿崩症患者的机体无法正常调节水分平衡,该病患者表现出大量排尿和极度口渴等症状。经检测,某尿崩症患者的排尿量大,但其体内的ADH水平偏高,出现该症状的原因可能是
    (4)、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也离不开醛固酮的作用,但是醛固酮分泌过多会导致血容量增加,请分析其原因:
  • 3、放射性心脏损伤是由电离辐射诱导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引起的心脏疾病。一项新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机制见图。回答下列问题:

    (1)、心肌细胞中P基因与肌红蛋白基因的本质区别是
    (2)、细胞内合成前体mRNA的过程中,需要模板、、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能量等。前体mRNA剪切形成circRNA时断裂与生成的化学键是
    (3)、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导致过程停止,从而使P蛋白减少,由此可推测,miRNA表达量升高可(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
    (4)、综合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新思路
  • 4、生活在炎热干旱环境的景天科植物石莲花,在夜晚,气孔开放吸收CO2 , 合成苹果酸存储于细胞内;在白天,苹果酸分解释放CO2 , 在气孔紧闭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独特的代谢方式被称为CAM途径。
    (1)、提取石莲花光合色素时,为保护色素需向研钵加入;通过测定色素提取液对红光的吸收量可间接计算叶绿素含量,请分析不用蓝紫光吸收量进行计算的原因是
    (2)、石莲花进行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ADPH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
    (3)、PPC是CAM途径中固定CO2的酶,苹果酸的堆积会抑制PPC的活性。PPCK可催化PPC磷酸化,磷酸化后的PPC仍能固定CO2.研究表明,PPCK在夜间表达水平较高,由此推测PPCK可通过催化PPC磷酸化从而(填“增强”“减弱”或“不影响”)上述抑制作用。为验证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善实验,并预期结果。

    组别

    材料

    检测指标

    预期结果

    对照组

    野生型石莲花

    夜间检测:细胞内①和PPC磷酸化水平

    实验组

    敲除PPCK基因的石莲花

  • 5、为提高泡菜品质,某兴趣小组选取了3个不同的乳酸菌菌种分别进行萝卜切条发酵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菌种的种类属于自变量,pH和亚硝酸盐含量属于因变量 B、制作泡菜所用的主要菌种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C、发酵前期泡菜液逐渐变酸,乳酸菌的数量增加,杂菌的数量减少 D、从实验结果分析,3种菌种中最适合用于泡菜发酵的是菌种3
  • 6、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c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突触的结构决定 C、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 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HBV为DNA病毒,其在肝细胞内增殖过程大致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脱去含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脱去核心抗原组成的外壳→合成相关组分→组装成新的HBV。为预防乙肝,研究者制备了乙肝疫苗,获得良好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可根据HBV包膜上的表面抗原制备乙肝疫苗 C、人体注射乙肝疫苗后随即引发二次免疫,使机体产生大量抗体 D、因记忆细胞可长时间存活,故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不会再患乙肝
  • 8、某研究小组用野生黑芥、花椰菜两种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所需的酶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B、由愈伤组织得到再生植株需要脱分化、再分化等过程 C、过程③中使用的关键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
  • 9、幽门螺旋杆菌(能分解对热不稳定的尿素)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从带菌者胃黏膜样本中分离出该细菌,相关实验步骤和方法不合理的是(  )
    A、选择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制备时应先灭菌后加入无菌尿素 B、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作用,需要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C、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合成脲酶来分解利用尿素 D、尿素分解后培养基中pH升高,可通过加入酸碱指示剂进行鉴定
  • 1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的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低 B、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 NAA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 C、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主要是利用了其趋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进行计数
  • 11、群落的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其可用群落a和群落b独有的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物种数总和的比值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物种在不同地段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若两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则其β多样性较低 D、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甚至改变群落的优势种
  • 12、黔灵山猕猴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因素对猕猴种群死亡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传染病 B、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随种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增强 D、甲、乙因素的调节作用都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 13、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藏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给以光照(如图所示)。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a不弯曲、b不弯曲、c向右弯曲 B、a不弯曲、b向左弯曲、c向右弯曲 C、a不弯曲、b不弯曲、c向左弯曲 D、a向左弯曲、b不弯曲、c向左弯曲
  • 14、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α-银环蛇毒,但不具有特异性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α-银环蛇毒一起作为信号激活细胞③ C、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都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 D、当再次被银环蛇咬伤后,细胞④会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
  • 15、下列关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谈虎色变”属于非条件反射的现象 B、“老马识途”是非条件刺激强化的结果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建立都需要学习和训练
  • 16、种子休眠是抵御穗发芽的一种机制。通过对Ti质粒的改造,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Ti质粒上的T-DNA随机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筛选到2个种子休眠相关基因的插入失活纯合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种子的萌发率降低。小麦基因组序列信息已知。

    (1)、Ti质粒上与其在农杆菌中的复制能力相关的结构为。选用图甲中的SmaI对抗除草剂基因X进行完全酶切,再选择SmaI和对Ti质粒进行完全酶切,将产生的黏性末端补平,补平时使用的酶是。利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包含抗除草剂基因X的片段与酶切并补平的Ti质粒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经卡那霉素筛选并提取质粒后再选用限制酶进行完全酶切并电泳检测,若电泳结果呈现一长一短2条带,较短的条带长度近似为bp,则一定为正向重组质粒。
    (2)、为证明这两个突变体是由于T-DNA插入到小麦基因组中同一基因导致的,提取基因组DNA,经酶切后产生含有T-DNA的基因组片段(图乙)。在此酶切过程中,限于后续PCR难以扩增大片段DNA,最好使用识别序列为(填“4”“6”或“8”)个碱基对的限制酶,且T-DNA中应不含该酶的酶切位点。需首先将图乙的片段 , 才能利用引物P1和P2成功扩增未知序列。PCR扩增出未知序列后,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其中可以判断出2条片段的未知序列是否属于同一个基因的操作为(填“琼脂糖凝胶电泳”或“测序和序列比对”)。

    (3)、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构建的含有野生型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入突变植株,如果检测到野生型基因,(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植株的表型为野生型。 
  • 17、某地区内,适宜生存于某群落生态环境的所有物种构成该群落的物种库,物种库大小指物种的总数目。存在于该群落物种库中,但未在该群落出现的物种称为缺失物种。群落完整性可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库大小的比值表示。
    (1)、区别同一地区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该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样方法,此法还可用于估算植物种群的
    (2)、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缺失物种数也相同,这两个群落的物种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原因是
    (3)、调查时发现某物种为某群落的缺失物种,在该群落所在地区建立保护区后此物种自然扩散到该群落,针对此物种的保护类型为。缺失物种自然扩散到该群落,以该群落为唯一群落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填“提高”或“降低”)。
    (4)、分析受到破坏的荒漠和草原两个群落的生态恢复成功程度的差异时,最合适的指标为____(填标号)。
    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群落缺失的物种数目 C、群落完整性 D、群落物种库大小
  • 18、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心血管活动的部分反射调节如图所示。

    CO2}

    (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神经中枢位于(填“大脑”“脑干”或“下丘脑”)。当血压突然升高时,机体可通过图示调节引起心率减慢、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下降并恢复正常,该调节过程中,(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
    (2)、血压调节过程中,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上都以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兴奋只能由传出神经末梢向心肌细胞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3)、已知血C02浓度升高时,通过图示调节影响心率变化。化学感受器分为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2种类型,其中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头部以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分布在脑内。注射药物X仅增加血CO2浓度,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

    实验目的:探究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是否均参与血C02浓度对心率的调节。

    实验步骤:①麻醉大鼠A和B;

    ②将大鼠A的头部血管与大鼠B的相应血管连接,使大鼠A头部的血液只与大鼠B循环,大鼠A头部以下血液循环以及大鼠B血液循环不变,大鼠A、B的其他部位保持不变,术后生理状态均正常;

    ③测量注射药物X前后的心率。

    结果及结论:向大鼠B尾部静脉注射药物X,大鼠A心率升高,可得出的结论是(填“中枢”或“外周”)化学感受器参与了血CO2浓度对心率的调节。依据实验目的,还需要探究另1类化学感受器是否参与调节,在实验步骤①、②的基础上,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 19、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该植物有2条蓝色素合成途径。基因A和基因B分别编码途径①中由无色前体物质M合成蓝色素所必需的酶A和酶B;另外,贝要有酶A或酶B存在,就能完全抑制途径②的无色前体物质N合成蓝色素。已知基因a和基因b不编码蛋白质,无蓝色素时植物的花为白花。相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各配子和个体活力相同。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白花植株)×乙(白花植株)

    全为蓝花植株

    蓝花植株:白花植株=10:6

    实验二

    AaBb(诱变)(♂)×aabb(♀)

    发现1株三体蓝花植株,该三体仅基因A或a所在染色体多了1条

     
    (1)、据实验一分析,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F2中,蓝花植株纯合体的占比为
    (2)、已知实验二中被诱变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只发生了1次染色体不分离。实验二中的F1三体蓝花植株的3种可能的基因型为AAaBb、。请通过1次杂交实验,探究被诱变亲本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时期。已知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2条同源染色体可正常联会并分离,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实验方案:(填标号),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

    ①三体蓝花植株自交    ②三体蓝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测交

    预期结果:若 , 则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否则,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3)、已知基因B→b只由1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且该结构变异发生时染色体只有2个断裂的位点。为探究该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据基因B所在染色体的DNA序列,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引物,并以实验一中的甲、乙及F2中白花植株(丙)的叶片DNA为模板进行了PCR,同1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长度相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该结构变异的类型是。丙的基因型可能为;若要通过PCR确定丙的基因型,还需选用的1对引物是

  • 20、高光强环境下,植物光合系统吸收的过剩光能会对光合系统造成损伤,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植物进化出的多种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该损伤。某绿藻可在高光强下正常生长,其部分光合过程如图所示。

    (1)、叶绿体膜的基本支架是;叶绿体中含有许多由类囊体组成的 , 扩展了受光面积。
    (2)、据图分析,生成NADPH所需的电子源自于。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可追踪物质的去向,用含3H2O的溶液培养该绿藻一段时间后,以其光合产物葡萄糖为原料进行有氧呼吸时,能进入线粒体基质被3H标记的物质有H2O、.离心收集绿藻并重新放入含H218O的培养液中,在适宜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绿藻产生的带18O标记的气体有
    (3)、据图分析,通过途径①和途径②消耗过剩的光能减轻光合系统损伤的机制分别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