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2020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所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截至目前,人类仍然没有找到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避免与患者体液的接触可以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 B、血浆中是否存在抗HIV的抗体,可作为艾滋病检测的重要依据 C、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D、某些逆转录酶激活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
2、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B、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 C、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
3、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称为桥本氏甲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桥本氏甲减出现的原因是甲状腺细胞受损 C、桥本氏甲减患者会表现出体温偏高的症状 D、桥本氏甲减可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减轻症状
-
4、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艾滋病 B、类风湿关节炎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抗维生素D佝偻病
-
5、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识别T细胞并侵染,进入细胞内。科学家正研究通过用CD4受体修饰红细胞的细胞膜,将HIV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红细胞中,而使其不能增殖。请简要说明其防止HIV增殖的机理。
-
6、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对HIV仍然具有特异性免疫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
7、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8、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
9、HIV不会感染脑细胞和巨噬细胞。
-
10、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
11、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1所示。脑部分泌的褪黑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为探究褪黑素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我国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
图1 外源器官引起免疫排斥的部分机制
表1 移植心脏后的大鼠部分生理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血液中IL2
22.00
13.09
平均含量/(ng·mL-1)
移植后存活
6.17
11.83
平均天数/d
注:IL2是一种细胞因子;IL2R是位于T细胞细胞膜表面的IL2的受体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外源器官相当于 , 其引起的免疫排斥属于(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2)、实验组的处理是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的处理是。表1数据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1中(填图中序号)过程,从而降低了大鼠对外源心脏的免疫排斥。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中还应增加检测。
(3)、CD8+细胞是一种能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T细胞。有人推测褪黑素通过抑制CD8+细胞的形成进而降低免疫排斥反应。请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该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
12、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2)、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原则合成(-)RNA。随后大量合成新的(+)RNA。再以这些RNA为模板,分别在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M、E蛋白。(3)、制备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表达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细胞培养时需通入CO2 , 其作用是。(4)、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 , 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二是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5)、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S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的IgM和IgG抗体(见图2),形成的细胞等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图2
(6)、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 -
13、T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Th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两种细胞参与的部分免疫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可将病原体杀死并暴露抗原 B、抗原能激活Th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C、图中的Tc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膜的紧密接触
-
14、下图曲线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的多种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一种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 B、因免疫过程产生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 C、核酸检测阳性且IgG抗体检测阳性表明检测对象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 D、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强于抗原—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两种检测原理相同
-
15、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专家建议市民不要用脏手揉眼睛、抠鼻子,这是因为( )A、该行为会导致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 B、新冠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该行为会增大感染概率 C、该行为容易使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受损,增大感染概率 D、眼泪、鼻涕中有溶菌酶,该行为会破坏溶菌酶从而增大感染概率
-
16、人体的免疫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下列与另外三种免疫方式不同的是( )A、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
17、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a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表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18、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
19、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0、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