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2、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1)、图中甲、乙分别属于演替类型,判断依据是。(2)、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原因是。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
4、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
5、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6、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7、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
8、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
9、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 D、林窗下和林下0~5 cm土层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最高
-
10、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种间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
11、下图表示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影响鸟类分层的因素主要是。
-
12、下列关于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 B、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C、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协同进化 D、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13、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 C、图乙中Ⅱ生物对Ⅰ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Ⅲ的种内竞争加剧
-
14、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0
1.35
1.10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数量均先增大后减小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从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种间竞争关系 -
15、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以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证实竞争排斥原理,请你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
16、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物种在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对生态因子的利用状况,下图为不同干扰强度下传粉昆虫优势类群的生态位宽度。
据图可知,从人为中度干扰强度到重度干扰强度,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优势类群?蠓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请结合图示进行解释。
-
17、生态鱼塘为游客提供了垂钓娱乐、陶冶情操的美景。鱼塘中的鲢鱼、草鱼、鲤鱼分别生活在水体的上层、中层和下层,这体现了群落结构存在现象,原因是。
-
18、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19、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
20、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