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 3、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4、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伐去部分林木,达到调整森林结构的一种技术手段。科研小组为了探究间伐强度对武夷山某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2012~2020年间对该人工林进行了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并统计马尾松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长

      情况

    处理

    2012年间伐后平均胸径/cm

    2016年间伐前平均胸径/cm

    2012~2016年胸径生长量/cm

    2016年间伐后平均胸径/cm

    2020年平均胸径/cm

    2016~2020年胸径生长量/cm

    对照

    8.23

    10.15

    1.92

    10.15

    13.76

    3.61

    弱间伐区

    8.52

    11.24

    2.72

    12.38

    16.20

    3.82

    中度间

    伐区

    8.98

    11.93

    2.95

    12.27

    17.50

    5.23

    强度间

    伐区

    8.80

    11.97

    3.17

    12.36

    17.90

    5.54

    极强度

    间伐区

    8.46

    12.29

    3.83

    12.38

    173.50

    5.12

    (注:胸径指离地面1.3米处树干的直径。)

    请回答:

    (1)、间伐可促进马尾松的生长,原因是间伐后马尾松的(填数量特征)降低,减弱了种内竞争,同时采伐后残留的枯枝落叶可被 , 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2)、某同学认为间伐强度越强,马尾松生长越快。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间伐后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该现象属于群落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阳生植物增多的原因是
    (4)、研究表明,适度干扰有利于生物群落的发展,但过度干扰会适得其反。与自然林相比,同样强度的干扰对人工林影响更大,请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5、广东省湛江市的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湛江市的最美丽的后花园。这里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 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的分布,形成了结构。随着峡谷的走势,环山傍水的地形变化,该公园还具有了结构。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2)、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

    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3)、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
  • 6、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 7、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所占比例%

    更换树种后所占比例%

    0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

    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种间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 8、在高中阶段,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即在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就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 9、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植被不属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甲、乙两个群落的演替类型都是次生演替 C、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于甲群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D、第5年后物种丰富度降低一定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 10、下图1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 1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环境恶劣,动植物稀少,生活在该环境内的生物不存在群落结构 B、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 D、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所以退耕后的农田会形成森林
  • 1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13、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植物园、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田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 14、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形增长 B、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
  • 15、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形曲线的增长方式持续增长
  • 16、某种蚜虫在黄瓜植株上分布不均匀,下位叶多于中位叶,中位叶多于上位叶。过多的蚜虫在大量吸食黄瓜植株的汁液后,黄瓜植株内产生的单宁和烯类化学物增加。单宁能抑制蚜虫的消化,减少蚜虫的取食。烯类化学物具有挥发性,对蚜虫的天敌——瓢虫具有吸引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蚜虫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黄瓜与蚜虫,瓢虫与蚜虫间分别存在寄生和捕食关系 D、单宁和烯类化学物能调节种间关系
  • 17、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 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会出现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及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较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多,时间长、演替速度比较慢 B、演替过程中,上一阶段的优势种都会在下一演替阶段消失 C、建群种一般为优势种,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 19、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如下:弃耕农田→①→稀疏灌木阶段→人工种植乔木形成乔木阶段。下列关于此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①应为苔藓阶段 B、灌木阶段为乔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条件 C、乔木阶段垂直结构比灌木阶段垂直结构简单 D、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 2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B、初生演替中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C、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D、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