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史料是历史的载体,下列史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帕特农神庙
《掷铁饼者》
A、多元早期文明 B、东西文化交流 C、西方文明发祥 D、民主法治进步 -
2、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60进制记数法,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等。这说明( )A、亚洲和非洲文明相互借鉴 B、文明的发展与环境存在联系 C、农耕文明遍及亚洲和非洲 D、大河流域的文明最为发达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图片: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阅读以下三幅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1)、根据材料一两幅图片归纳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两大贡献?(2)、根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依次归纳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4)、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5、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材料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黄帝④半坡原始居民⑤北京人⑥炎帝⑦山顶洞人⑧尧舜禹
任务二:【图说历史】
材料二:
任务三:【归纳概括】
材料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睦、友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消失、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关爱、养育)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天子、诸侯等贵族)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请将上面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洞穴中的祖先
( )
定居时代的祖先
( )
传说中的祖先
( )
(2)、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所房屋的名称以及分别所属的远古居民。(3)、材料三中的“轩辕”在哪场战争中禽杀蚩尤?(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
6、下列能够证明秦朝速亡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三字经》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B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C
《汉书·武五子传》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D
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二世之后,于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
A、A B、B C、C D、D -
7、贾谊的《过秦论》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一,贾谊认为:为政者,必须施仁政,不能反人民,否则,人民必会“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最初是用来描述( )A、国人暴动 B、刘邦起义 C、项羽起义 D、陈胜、吴广起义
-
8、如果生活在都城咸阳,当地人购买生活用品最有可能使用以下哪种货币( )A、 B、 C、 D、
-
9、“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A、汉水 B、齐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
10、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
11、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 “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
12、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加强封建专制 D、巩固国家统治
-
13、传说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品行高尚;大禹治水,解除水患。这三位人物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由此可知,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A、征伐有功 B、学识渊博 C、武艺高强 D、德才兼备
-
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材料一 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你在哪里?!朋友,为什么,我在这片大地上找不到它的身影了……
(1)为什么大地上不再见到君士坦丁堡的身影。君士坦丁堡的消失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二 世界古代史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法典》颁行
公元前5世纪
《十二铜表法》颁行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东征
6世纪
《罗马民法大全》形成
8--13世纪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积极向上。)
-
15、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需求迫切,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征。材料二 截至18世纪末,欧美大学还基本上保持着中世纪建立的四大专业结构。英国科技教育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传统大学教育机构之外。英国新教徒由于被排斥在大学校门之外,因此着手建立一些在目的和实施方面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学院。在此期间,牛顿率先推动大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使欧洲的科技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851年在英国、1867年在法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使欧美各国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各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重要对策之一。
——摘编自万秀兰《欧美近代大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欧洲教育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16、心系民生福祉,凝聚民族力量,胸怀家国天下。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材料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概括下列两则史料,比较中世纪西欧庄园和中国汉代庄园的相同之处。
庄园的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部编版九上历史教材
东汉是庄园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在这些规模巨大的田庄中,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商业多业并存,具有极强的自足自给性。在庄园里,劳动者主要有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他们所受的剥削都很沉重,除了缴纳地租,还得无偿地为田庄主服劳役。
(2)、【中西对比】是时空观念的重要体现。结合下面的图文信息,两幅图反映的制度的维系纽带和主从关系有什么不同?(3)、【名片呈现】是彰显历史的直观体现。观察下图,简述种姓制度的实质及从示意图能看出罗马共和国的各权力机关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
17、美国东方学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道:“从来没有一位新宗教的传播者,作为他那个时代和民族的宗教领袖,像穆罕默德那样完美。”这里的“新宗教”指(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
18、604年,日本颁布《宪法十七条》,提倡儒家的“三纲五常”,强调“君则天之,臣则地之” “国非二君,民无两主。”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平民参政热情 B、实现儒学思想普及 C、强化天皇集权统治 D、推动幕府统治建立
-
19、下表为日本史学界对“大化改新”的认识过程。据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 )
改革否定论
二战后,原秀三郎认为“大化改新”是由《日本书纪》的编纂者虚构的。后“改新否定论”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
改革肯定论
1977年,镰田元一发表《评的成立与国造》,再次肯定“大化改新”存在。
1999年,在大阪某宫殿遗址发现了一批木简,证实了难波宫(大化改新时的政治中心)的存在和确切位置。
2002年,在奈良县发现了木简,证实了在大化改新编撰年籍之前存在“评”制,这进一步强化了“改新肯定论”。
A、得益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B、具有时代特征 C、深受史学家的立场影响 D、强调史料实证 -
20、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张“神权说”,强调教皇代上帝把政权及政权所辖的土地、人民授予国王,受封的国王是教皇的隶属或佃户。这反映出( )A、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B、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C、教权对世俗王权制约 D、国王宣扬“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