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已知二氧化硅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其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石灰石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情况如图所示。
(1)10g石灰石样品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最多是______________;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2、
化学项目组某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 , 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
【实验重现】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铁粉、活性炭粉、食盐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涂在用铁片折成的连续的Z形架表面,然后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2)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只要一条即可)。
(3)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
(4)实验室里现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以及下列仪器:
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填序号);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填“能”或“不能”)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用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说明理由。
【总结与反思】
(5)1663年,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3、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3)、若用装置C收集CO2 , 气体应从端进入(选填“a”或“b”)。
-
4、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对实验的干扰,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实验中装置B内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1)、写出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2)、持续通入 , 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3)、依据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得出的性质有。
-
5、阅读下列材料。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下图。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共熔后产生 , 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左下图。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右上图。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______(填字母,下同)。A、无定形碳 B、晶形碳(2)、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______。A、娱乐休闲 B、工业应用(3)、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同一温度下制备的碳气凝胶,在压强越大的情况下,对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②。
-
6、《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 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
7、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1)、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能的装置。(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了效应。
-
8、如图为CO还原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已知: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中所需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药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尽,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是还原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
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原理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S、C、N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作催化剂 D、该反应中只有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10、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和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17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
11、2024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Accelerating Change”,意为加速变革,下列与水资源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可节约用水 B、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活性炭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C、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纯水 D、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
1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易引起煤气爆炸 C、烧木柴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木柴燃烧更旺 D、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闻药品气味 B、
燃着的木条检验 C、
滴加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
1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气体x与转化为葡萄糖与 , 气体x是A、 B、Ar C、 D、
-
15、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
(1)葡萄糖酸锌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 联想到实验室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 , 对长时间向碱溶液中通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出问题】一定量与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通入过量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4)溶液呈减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和;
(2)溶质为;
(3)溶质为(填化学式);
(4)溶质为。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试纸上
该溶液显碱性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溶液
有生成
猜想(4)不成立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
(2)同学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教材,发现遇热或压强变小时: , 纷纷提出,干粉灭火器中用灭火的反应原理与之相似,试写出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17、如图装置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结合装置回答。
(1)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为 (填序号);
(3)用F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 (填“a”或“b”)导入。
-
18、黄铜是以为主要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 , 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已知;
(1)、步骤I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2)、蓝色溶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3)、固体D的成分有(填化学式)。(4)、步骤I、Ⅱ中均涉及的操作名称为 , 此操作和步骤Ⅱ中的蒸发操作都要用到玻璃棒。(5)、蓝色溶液A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
19、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时,将物质放入到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精确到)(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3)、从混有少量B物质的A溶液中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
-
20、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
(2)小明用利用温度计测出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如图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后的溶液pH7(填(用“<”“=”或“>”);
(3)如果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A BaCl2 B HCl C CuSO4 D NaCl
(4)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现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