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探究金属活动性,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足量常见金属M加入到Y形试管右管中,观察到溶液逐渐变蓝;充分反应后,倾斜Y形试管,使右管中溶液进人左管,观察到溶液蓝色变浅直至消失。(1)、判断M可能是什么金属。(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左管中溶液蓝色消失的原因。(3)、根据实验判断锌、银、M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
2、古代经典诗词、书画精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唐代诗句“山城斜路杏花香”所描述的现象。(2)、元代著名水墨画《富春山居图》保存至今不变色的原因是什么?
-
3、郑州古荣镇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证实中原炼铁历史悠久。炼铁高炉内主要物质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一”表示物质间能反应,“→”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B为固体燃料,C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
写出物质A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A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取6.2g部分被氧化的铝粉,加入150g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被氧化的铝的质量为g。
-
5、人们常从海水中获得粗盐,早期多采用“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采捞”的卤水制盐
方式。结合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曝晒”析出粗盐的原理是结晶;从卤水中“采捞”粗盐与实验操作中的原理类似。(2)、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可用NaCl饱和溶液反复冲洗除去,选用NaCl饱和溶液的原因是(3)、20℃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只写计算式)。 -
6、某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甲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反应中有种单质;生成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
7、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电解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管a中液面(填“高于”或“低于”)管中液面;关闭电源,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管b尖嘴口,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8、汽车尾气中的NO可通过催化转化器转化为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该气体是 ;NO中N的化合价为
-
9、 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NaHCO3、CaCO3、Na2CO3和K2CO3中的两种或多种,取10g该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4.4g CO2。则该混合物的组成情况最多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
10、用传感器测得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操作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0 C、在&点所表示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显蓝色 D、b点所表示的溶液中含有的微观粒子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
11、配制50g16%的氣化钠溶液,下列做法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氯化钠放入烧杯时有洒落 B、溶解时使用内壁附着有水的烧杯 C、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 D、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就装人试剂瓶
-
12、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下列做法所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活性炭用于自制净水器——活性炭可杀菌消毒 B、用橡皮泥制作水分子的模型——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溶液用于制作简易供氧器——过氧化氢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土壤酸碱性——酸碱指示剂遇不同酸碱性溶液会显不同颜色
-
13、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熟石灰改良碱性土壤 B、服用钙片补充人体微量元素钙 C、用燃烧区分羊毛和涤纶 D、用尿素[CO(NH,)]作复合肥料
-
14、稀土元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科学家徐光宪为稀土分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稀土元素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铕属于金属元素 B、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C、铕的元素符号为Eu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 g
-
15、金属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纯铜的硬度比黄铜的大 B、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C、铁制品刷漆可防止生锈 D、回收废旧金属可实现资源再利用
-
16、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乙醇 C、金刚石 D、硫酸铜
-
17、安全、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图示的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加块状试剂
D、稀释浓硫酸
-
18、将厨房中适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豆油 B、白醋 C、味精 D、白糖
-
19、2025年六五环境日我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滥伐林木 B、修复草原 C、污水处理 D、光伏发电
-
20、红烧黄河鲤鱼是一道河南特色美食。鱼肉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为(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无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