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硝酸铵(NH4NO3)是一种常见的氮肥.请通过计算回答: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求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2、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 , 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小明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猜想三:Fe和FeCO3

    [查阅资料]FeCO3+H2SO4__FeSO4+H2O+CO2

    [实验探究]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明判断猜想一正确。小海认为小明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2)若猜想三正确,小明搜集到的证据是

    (3)根据本实验探究目的,请写出上述多余的装置及判断理由

  • 3、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

    【提出问题】NaOH固体是否变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1:没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2: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猜想3: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 , 又含有Na2CO3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称取上述固体样品8g溶于100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①中的上层清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测出pH

    pH=10

    说明固体中,还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上述步骤①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是正确的。

    【拓展】要除去氢氧化钠中含有的碳酸钠,所用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思】通过探究,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 4、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成分,做如下实验。

    (1)、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 , 可能含有
    (2)、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如图是几种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 , 是因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写离子符号)。

    (3)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 6、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现象反映本质。如下图甲是小嘉构建的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思维导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性质①,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呈色。
    (2)、性质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图2表示该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
    (3)、依据性质③,除去硫酸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化学方程式为
  • 7、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嘉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下图)。

    (1)、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铁可用足量稀硫酸除去,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嘉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需要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 8、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以及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请回答:
    (1)、将洁净的铁丝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能表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有。(写出一点即可)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也无明显现象,据此(选填“能”或“不能”)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
  • 9、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 10、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

    A

    氢气

    氯化氢

    氢氧化钠溶液

    B

    二氧化碳

    碱石灰

    C

    氧化钙

    碳酸钙

    适量的稀盐酸

    D

    氢氧化钠

    碳酸钠

    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A、A B、B C、C D、D
  • 11、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CO2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故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以与碱溶液反应 C、浓硫酸具吸水性,能干燥O2CO2等许多气体,故浓硫酸可作NH3的干燥剂 D、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故CCl4是有机物
  • 12、生物检索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嘉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4种溶液的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代表溶液呈酸性 B、甲表示硫酸 C、乙表示氢氧化钠 D、丙表示氢氧化钙
  • 13、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 , 则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Cs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 C、CsOH溶液与Mg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氢氧化镁沉淀生成 D、因为CsCl是易溶于水的盐,所以CsOH溶液与稀盐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 14、“盐酸化性乌龟壳,一头一尾四只脚”--如图是小王归纳的稀盐酸的化学性质,X的物质类别与图中其他物质不同,则物质X是下列物质中的(       )

    A、硝酸钾 B、氧化铜 C、碳酸钙 D、氢氧化钾
  •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干燥气体 B、检测气密性 C、测定溶液pH D、稀释浓硫酸
  • 16、下列早餐饮品中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宜食用的是(  )

    种类

    苹果汁

    牛奶

    白开水

    豆浆

    PH

    2.9~3.3

    6.3~6.6

    7

    7.4~7.9

    A、苹果汁 B、牛奶 C、白开水 D、豆浆
  • 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日益强大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的道理。

    (1)、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使用了钛合金,主要利用了钛合金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硬度大 B、抗腐蚀性能好 C、密度小 D、熔点高
    (2)、世界最高5G基站在中国,信号覆盖整个珠穆朗玛峰。其发射铁塔表面采用冷喷涂层,其防锈的原理是
    (3)、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控制系统使用了导电性优良的金属铜。铜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方法一:火法炼铜:Cu2S+O2__2Cu+SO2

    方法二: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

    上述两种方法中,你认为方法(填“—”或“二”)更好,原因是

    (4)、我国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利用NaOH捕捉CO2 , 得到高纯度CO2的流程如图。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aO和X,则X物质为
  • 18、为测定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的变质程度,某科学活动小组称取该固体样品16g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配成100g溶液,再向锥形瓶中滴加质量分数10%的氯化钙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的沉淀质量为g。
    (2)、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 19、“自热火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小闻同学就某种自热火锅的“自热”原理产生了兴趣,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如下。

    ①自热火锅食用方法:下层底盒中倒入适量冷水,打开加热包塑料膜,将加热包放入冷水中,放上上层食材盒,倒入一定食用冷水,盖上盖子,15分钟后,即可开盖食用。(图乙为自热火锅结构示意图)

    ②加热包内含有铁粉、铝粉、焦炭粉、生石灰等物质,其中的金属粉末与炭粉在热水中发生化学反应,可短时间放出大量的热,后续缓慢放热。

    ③自热火锅工作时,下层加热盒中空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请结合上述材料,解释自热火锅的工作原理,并对oa、ab、bc各段的温度变化做出解释。

  • 20、某工地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质量为240kg的物体,在物体上升0.8m的过程中,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

    (2)拉力F的大小;

    (3)动滑轮的重力;

    (4)若用该滑轮组吊起4400N的重物,则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