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
1、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甲、乙、丙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水,待水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景,此时乙球下方弹簧的长度等于原长。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乙球的重力与它受到的浮力相等 B、甲球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C、甲、乙、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为ρ甲>ρz>ρ丙 D、甲、乙、丙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
-
2、如图甲所示,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部放有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向容器中倒水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 和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容器中水的深度为12 cm时,物块的状态为(填“沉在底部”“悬浮”或“漂浮”),该物块的密度为kg/m3。
-
3、物块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g取10N/kg)( )。A、物块受到的浮力为2N B、物块的体积为 2X10-4m3 C、增大物块浸没的深度(不触底),弹测力计的示数仍为1N D、物块的密度为 3X103kg/m3
-
4、结合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碳酸钠
7.0
12.2
21.8
39.7
49.0
48.7
46.5
45.8
A、人们根据该地区气候条件实现“盐”和“碱”的分离,主要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这一性质 B、夏天晒“盐”是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的过程 C、冬天捞“碱”是碳酸钠溶液降温结晶的过程 D、捞“碱”后,湖水中的碳酸钠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 -
5、如图所示为两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若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从溶解和结晶的角度考虑,应采用的方法是( )A、先全部溶解,再冷却热饱和溶液 B、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全部溶剂 C、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大部分溶剂,最后趁热过滤 D、先全部溶解,再趁热过滤,最后蒸发全部溶剂
-
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操作④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4)、过滤后展开滤纸,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填字母,下同)。(5)、在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A、适量增加氯化钠固体 B、适量减少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
7、宁波象山海盐晒制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是近千年中国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新唐书·地理志》等书中已有象山晒盐的历史记载。晒好的盐仍为粗盐,小之做了提纯实验:(1)、图甲操作①对应图乙中的(填字母),操作③的名称是。(2)、进行操作②时,小之发现滤液仍然浑浊,下述过程中,可能导致该结果的操作是(多选,填字母)。
a.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b.为加快过滤,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
c.过滤器中液体略高于滤纸边缘时,暂停加入液体
(3)、最终小之制得的精盐产率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
8、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的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溶剂的质量减少 C、溶液的质量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9、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同学们在实验室欲配制50g上述溶液模拟选种。(1)、〔配制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2)、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用量筒量取mL的水(水的密度为 , 选用的量筒58规格为(填“0~50”或“0~100”)mL;氵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3)、〔问题交流〕配制过程中,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序号)。(4)、经检测,最后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A、氯化钠固体中有泥沙 B、称量时,氯化钠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C、配制溶液时烧杯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D、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
10、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 溶质质量分数/%图所示。观察图像并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所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称量固体硝酸钾时天平指针略向右倾斜
-
11、如图所示,请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M 点的含义是。(2)、温度保持不变,将A 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3)、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关系是。(4)、从A、B的混合物中提纯A物质,常用的方法。
-
12、市面上有一款发热袋,袋中装有醋酸钠溶液和一小块金属片。掰动金属片,袋内液体迅速结晶且发热。醋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36.2
40.8
46.4
54.6
65.6
139
153
161
170
A、醋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60℃时,将139g醋酸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189 g C、将( 的醋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 , 溶剂质量不变 D、将该款发热袋放入热水中,可再次循环使用 -
1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温度/℃
25
25
25
50
60
70
25
溶剂种类
水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溶剂的质量/g
10
20
30
20
20
20
10
溶质M的质量/g
7
7
7
5
5
5
7
溶解物质的质量/g
2.1
4.2
6.3
5
5
5
0
(1)、分析实验数据后,甲组同学认为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多少有关,而老师认为该结论是错误的,你认为老师的理由是什么?(2)、乙组同学实验后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无关。但这一结论与事实不符,你认为与事实不符的原因是。(3)、丙组同学的实验可以和实验1形成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4)、25 ℃时,100g水能溶解物质Mg -
14、如图所示,将5 mL液体加入装有几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编号
固体
液体
实验现象
I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A、Ⅰ和Ⅱ对比————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15、在水中滴加红墨水后振荡,得到液体①;再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乙醇,得到液体②,振荡后得到液体③,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液体①、②、③都是溶液 B、液体②的现象说明乙醇的密度比水的小 C、液体③的现象说明乙醇能溶解在水中 D、该实验说明溶液的溶质可以是液体
-
16、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C、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可以得到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
17、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些设施,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储存雨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释放和利用。结合水循环模式图,强降雨后,海绵城市可以减弱的环节是( )A、①蒸发 B、②水汽输送 C、③降水 D、④地表径流
-
18、请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和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紧缺程度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米3/年)
轻度缺水
1700~3000
中度缺水
1000~1699
重度缺水
500~999
极度缺水
<500
(1)、写出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③。(2)、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应用“雨水银行”新技术,即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然后在非雨季浇灌绿地。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主要影响的是(填序号)环节。(3)、某年杭州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 1834 米3/年,据上表资料分析,杭州属于缺水城市。(4)、从水循环的角度理解,“百川东到海”体现的是。下列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填序号)。①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③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量减少
④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
19、台风多发生于夏季,属于水循环的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台风发生时,过程⑥也在进行 B、台风中携带的水汽主要来自过程⑦ C、台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夏季旱情 D、台风带来的降水会使过程⑤中的流量增加
-
20、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水资源丰富,按人口平均居世界前列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世界上水资源除沙漠地区以外,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D、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占陆地上淡水资源储量的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