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5年初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5年5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5月份大单元试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社会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社会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浙真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明州卷(5月二模)
- 浙江省宁波市南三县(宁海、奉化、象山)2025年初三适应性考试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监测社会·法治试题卷(5月二模)
- 浙江省2025年社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潮汐组合·钱塘甬真卷1号作品·汐卷(5月二模)
-
1、阅读气温曲线图,可以分析世界或某个区域气温的分布规律。( )
-
2、风向是指风的来向,例如:风向为“南”,说明风吹向南方( )
-
3、跨学科主题学习:感悟唐诗宋词中的历史。
诗词
作者、出处
反映的现象或情感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①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
揭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背后政治腐败现象。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它表达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情感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岳飞《满江红》
②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
(1)、读诗学史。请仿照表格中的反映的现象或情感一栏,完成①②空白的内容。(2)、学史启智。从以上杜甫、杜牧的两首诗歌中看到唐朝的兴衰,由此你获得哪些启示?(3)、学史崇德。任选一个所学的历史人物(上述材料中人物除外),结合人物的事迹谈谈你打算如何崇尚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事迹描述生动、论述得当) -
4、唐宋丝路通衢,革新开放,融汇胡汉,促文明交汇奠多元盛世。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627年
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增强,史称“①”。
717年
阿倍仲麻吕以遣唐留学生身份到达长安。
627年
②,后来他弟子根据口述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推动吐蕃效仿唐制;《资治通鉴》提及和亲后“数十年间,吐蕃与唐无大故”。
960年
北宋建立。此后,宋初统治者革除唐末以来积弊,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其目的是③。
690年
女皇武则天,她在位时期为唐盛世局面奠基。
1004年
澶州之战,次年宋辽签订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双方约定军队后撤,边界设榷场,相互贸易。
712年
唐玄宗即位,实行改革。他在为前期出现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1069年
王安石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措施。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相应的内容。(2)、结合表格中划线部分内容,说明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3)、选择材料中多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
5、气象无常,民生有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5年3月16日,温州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降温预警,受冷空气影响,温州市区及周边地区将出现6-8级偏北风,阵风可达9级,日最低气温降至5℃,昼夜温差达10℃以上。气象部门提醒市民注意防寒保暖及防风安全。
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
材料三: 浙江省政区图
(1)、材料一中的大风降温预警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说明理由。(2)、结合“温州气候数据表”,在答题纸上绘制“温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简图。(3)、结合材料二温州市、杭州市气候资料表和材料三图7浙江政区图,分析两者气候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 -
6、近日,荷兰议会提出多项涉华消极动议,其中包括西藏等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敏感议题。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予以反驳。下列史实能证明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权的是(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B、元朝时设宣慰使司度元帅府 C、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D、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
7、为下列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一组是( )
①安史之乱 ②陈桥兵变 ③黄巢起义 ④王安石变法 ⑤靖康之耻 ⑥澶渊之盟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
8、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类,有助于加强知识间联系。某同学在学习古代史时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东罗马遣使访华归为同一类,其主要依据是( )A、都是古代民族交融 B、都侧重在经济交流 C、都属于古代中外交流 D、都加强东西方的联系
-
9、观察下列一段中国历史纪年表,属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的是( )
图 部分中国历史纪念表
A、秦、西晋、隋、元 B、西汉、隋、唐、元 C、秦、西晋、唐、元 D、西汉、西晋、隋、元 -
10、七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图1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图2 唐三彩 图3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A、社会风气开放 B、海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繁荣 D、民族文化交融 -
11、以下是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平民出身的人入仕为官的比例。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时期
东晋
隋朝
唐朝前期
北宋
北宋后期
比例
10%
17%
26%
46%
58%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文学形式的不断丰富
-
12、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
13、现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炀帝虽暴,其规摹之弘远,亦不可诬也。”他这样评价,是因为隋炀帝时期( )
①开创科举制
②完成国家统一③营建东都洛阳
④开凿大运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减少)到减少(增加)的转折点。读图,完成问题。(1)、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是( )A、劳动力过剩 B、教育资源紧缺 C、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D、环境污染加剧
-
15、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遗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完成问题。(1)、有关诗中“此地”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图1古代城市景观图 图2古代乡村景观图
A、乡村,房屋密集 B、城镇,房屋高 C、乡村,房屋矮 D、城镇,房屋数量少(2)、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A、鱼塘遍布 B、农田增多 C、商户林立 D、道路稀疏 -
16、北宋时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这一做法有利于控制了军队,但也削弱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可取。
-
17、杜甫的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
-
18、隋朝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
19、人类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不同人种虽然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
20、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8月最高,2月最低。